•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碳中和:从绿到金-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6-30) 116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在气候变化国际治理体系中,中国日益成为“领导者”。特别是2020年,最高层正式宣布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 有关碳中和,不只事关子孙后代的环境问题,也是关系未来竞争的产业问题。 在中国,从《京都议定书》开始,一大批绿色创业者脱颖而出。本期,我们集结了部分代表性企业,它们确立了中国在光伏的领先地位,也在氢能等新兴领域展露出雄心壮志。中国碳中和的日益坚决,是对于它们最大的利好:微观上有政策的助力,宏观上也提供了稳定的预期。

作者介绍

《21世纪商业评论》21世纪报系出品的高端商业杂志,于2004年9月1日创刊,每月8日出版。 《21世纪商业评论》由21世纪报系出品,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姊妹媒体,隶属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21世纪商业评论》依托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资源优势,聚焦中国新商业族群,汇聚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商业精英,共同营造分享商业智慧和企业方法的话语平台,启发商业创新和变革,推动中国商业精神的成长和成熟。我们的采编团队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在香港、纽约、伦敦、华盛顿、硅谷等地有特约作者。 《21世纪商业评论》已形成“一刊一网多平台”的媒体矩阵,杂志以深度的原创报道为主,面向企业、政府和学术机构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设有封面专题、特写、高端访问等栏目,拥有稳定的高端读者群;网络平台面向渴求商业新知的商务人群和中产阶层,以快讯、评论、特写、图表、漫画、报告等丰富形式,呈现商业世界的丰富多彩,各移动资讯平台用户数超过300万,一年累积阅读量超过1亿。

部分摘录:
“碳泡沫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泡沫。”
《零碳社会》一书预测,化石燃料工业文明的崩溃将发生在2023年至2030年,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将发生巨变。一场从石油业撤资、投资可再生能源的全球运动正迅速壮大。
在中国,从最初的来料加工到实现近乎百分百国产化的光伏产业,便是这场新能源转型运动中的明星行业。
目前,中国是全球光伏行业中占比规模最大的国家,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等四大环节,中资企业占比全部超过70%,成就了一支涵盖全产业链的中国“光伏军团”,龙头企业隆基股份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0年成立至今,历经了中国经济数次大小周期和国家能源战略调整,隆基无疑是国家能源转型进化的产业样本。现在的隆基,追“光”的方向更加清晰了。
过去一年,隆基走过的每一步都引发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关注。据同花顺数据,2020年全年,隆基的股价全年累计上涨277.10%,市值一度突破4600亿元高点。隆基也被贴上“光伏茅”“光伏一哥”“单晶王者”等标签。
隆基创始人兼总裁李振国,目前身家105亿美元(约687.98亿元人民币)。去年10月,李振国与妻子李春燕以合计475亿元身家登顶陕西首富,在2020年胡润百富榜中位列第90位。
《福布斯》中文版4月刊将其评选为封面人物,并评价为“隆基股份总裁李振国正引领中国光伏产业全球增长”。
李振国接受《21CBR》记者专访时感叹,疫情之下的产能和价格波动迫使大家思考,未来产业链、供应链如何协同,怎样管理好供应链,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进行降本增效。“最重要的是在相应环节,是不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光伏一哥”
在中国光伏产业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尚德电力、汉能、英利、赛维都曾风靡一时,曾缔造过一个个财富神话。与它们相比,隆基算是后来者。
事实上,历经了中国数次经济周期和能源战略调整之后,以隆基为代表的光伏产业才迎来发展机遇。随着2020年12月在国家层面提出“3060”碳达峰、碳中和倡议,越来越多目光开始聚焦业已成熟的光伏产业。
回忆隆基成立的初衷,李振国提到:“没有别的原因,因为我大学学的就是半导体材料专业,毕业第一份工作就是生产单晶硅,我只会做这个。”
1990年,李振国从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材料专业毕业,先后在国营741厂和西安骊晶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从事拉制单晶硅棒的工作。2000年辞去工作后,李振国创立了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隆基股份的前身。
2003年初,李振国主导的几个项目都失败了。李振国告诉《21CBR》记者,受限于公司体量和核心竞争力,公司早期走了一些弯路。
反思之后,李振国意识到“个人决定”的缺陷性,随后在隆基设立董事会制度,先后引入兰州大学同学钟宝申、李春安作为公司董事成员。
2004年,德国政府颁布《上网电价法》修正案,全球光伏行业的市场需求缺口打开,中国的光伏企业获得新一轮发展机遇与挑战。
“当时市场主流技术路线是成本更低的多晶硅技术,而单晶组件因高昂的价格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李振国回忆。
在李振国看来,单晶需要较高的初期投入和运营成本,但单晶硅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有巨大的投资回报。在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深入调研之后,李振国带领隆基团队开辟单晶硅生产线。
“2004年年底,第一根半导体单晶硅棒拉制成功,我现在都无法忘记。”李振国回忆道,“从整体资源来看,那时候我们的团队管理能力、资金实力都相对较弱,2006年到2007年,全公司大概两三百人的规模,一年销售收入不到1亿元。但是我们核心技术人员的储备是足够的,当时持续从事单晶硅生产的技术人员约占公司员工的1/4。”
在明确单晶硅技术路线的几年里,隆基逐步迈入光伏行业龙头之列。2011年,隆基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级单晶硅片制造企业。“那时候我们实现了一年1GW的产能,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约100GW的产能。”李振国介绍。
2012年,全球单晶硅片只有20%左右的市场份额,还是一个偏小众的市场。在单、多晶硅技术路线之争上,协鑫与隆基多次交手。2015年前后,为降低生产成本,隆基开始采用金刚线替代砂浆线切割硅片,单晶产品的性价比凸显。
“当时,用砂浆切割一吨的硅片要消耗300公斤的钢线、300公斤的碳化硅,还有300公斤的聚乙二醇。但用40公斤的金刚线,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从对社会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角度来说,这个切片技术路线一定是立足于未来的。”李振国表示。
在降本增效的螺旋效应下,单、多晶硅技术路线之争很快切换了主场。2019年,单晶产品占有率首次超越多晶,隆基走向了全球光伏产业的最前沿,成为产值与市值齐飞的“光伏一哥”。
自2012年上市至2020年,隆基股份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从亏损0.53亿元暴涨至85.52亿元,上市9年翻了80余倍。市值方面,从上市当年期末不足40亿元,到2020年最高点一度突破4600亿元,翻了百余倍。
根据隆基方面的数据,到2020年底,单晶硅片年产能达到85GW以上,单晶组件产能达到50GW。而据调研机构预测,2021年全球光伏装机量预计在160-170GW左右。
随着组件环节竞争格局趋向稳定,隆基的春天来了。
技术创新
李振国深谙光伏产业发展的本质,在于度电成本的不断降低。隆基押注单晶硅技术路线,为其带来了以量产为导向的利润,进一步延伸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
李振国回忆,早期整个国内光伏产业链的形态“两头在外”——装备原材料在海外,应用市场也在海外,中国企业主要从事来料加工环节。
“今天,无论装备产业链、供应链,光伏产业都实现了完全国产化,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2017年,中国光伏应用一度占全球50%的市场份额,最近几年基本上占30%左右。”李振国说。
这意味着,历经了欧美双反、“531新政”等多次海外政策变化的打击,中国光伏企业已经具备了领先竞争力。
从隆基公司的角度来看,持续研发投入和一体化布局,是把这场短线贸易竞争变成长线实力角逐的关键因素。
“在隆基内部,一直有句话,即‘不领先不扩产,不卡脖子不介入’。过去很多年,我们坚持新建产能的技术必定领先于行业,坚持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0%,在前期发展阶段常年处于50%以下。”李振国说。
这样的理念被称为“用经营的思路对待技术创新”,即所有的技改和投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经济收益。据隆基官方资料,从上市至2020年底,累计研发投入超70亿元,截至2020年底累计获得各类专利1001项。
“在研发投入方面,我们的方向要跟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李振国说。
除了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投入,过去10多年,整个光伏行业都在做同一件事——降成本,让光伏足够便宜。然而,过度追求产能而忽略波动性,也导致不少行业龙头倒下。
在单晶硅技术路线获得领先优势的隆基股份,早在2014年就进行了另一个关键抉择:收购主营业务为单多晶硅组件及光伏电站投资运营的乐叶光伏,向下游业务延伸。这促成了隆基由“单晶硅片制造商”变身为“太阳能设备公司”。
公开数据显示,以4609.55万元收购乐叶公司85%股权后,隆基当年实现了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长314.48%。
目前,隆基股份的业务覆盖光伏产业中下游,在单晶硅片、单晶电池、单晶组件、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四大板块均有所布局,其中单晶硅片是最核心的业务,2020年全球占比超过45%。
2020年,光伏产业上下游的产能和价格呈现波动行情。对于实现了业务覆盖全产业链的隆基,这样的波动给李振国带来了进一步的思考。
“疫情造成供需不均衡,透支了未来2-3年的产业链价格。光伏行业本质上是期货业务,一些海外客户通常提前一年就给我们下单,把价格数量都定下来了。但我们需要的原材料都是从现货市场采购,所以一旦出现价格波动,整个产业链会面临被动处境。”李振国告诉《21CBR》记者。
“这迫使我们思考,未来产业链、供应链如何协同,怎样管理好供应链,而不是随波逐流地进行降本增效。”李振国指出,专业化和一体化本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相应环节是不是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未来趋势看,整个产业链还存在一定变化的是电池环节,李振国指出:“大家的期待还是依赖光电转化效率的提升,也是行业内研发投入相对较大的一个环节。”
平价上网
随着世界各国在能源转型方面达成共识,如何实现可再生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成为关键。
数据显示,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所占的比例,由2014年的25.1%提升至2019年的32.6%左右。按此发展趋势,以及光伏、风电发电成本快速下降的支撑,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可达40%-42%。
光伏产业发展十几年来,光伏电价采用“煤电标杆电价+补贴”形式,这意味着只要光伏电价高于煤电,光伏产业就是政策导向型市场。因而,整个行业的终极目标是“平价上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业内不少分析认为,降低成本的最佳方式是降低组件成本。这与8年前押注单晶技术路线的隆基对光伏行业本质的理解一致。“如果产品效率上不去,光伏这个产业毫无前途。”早在2006年,李振国就在内部会议中多次表态。
数据显示,相较砂浆切割单晶硅片,采用金刚线切割技术能够使成本下降60%以上,每年为行业节约成本约300亿元。以隆基为开端,整个行业的生产变革极速展开。
隆基内部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光伏组件价格为25元/W,系统造价50元/W,光伏平均度电成本4元/kWh。到2019年底,中国光伏高效组件的平均售价低于2.0元/W,系统造价低于4.0元/W,大部分光伏竞价项目的实际上网电价水平处于0.3281-0.4589元/kWh的区间。
一些领跑基地项目,例如青海格尔木(0.31元/kWh)、内蒙古达拉特旗(0.24元/kWh),目前已经实现了远低于当地煤电标杆电价。
“过去几年,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一毛钱一度电,未来光伏发电成本还将持续降低,度电成本将降至几分钱。”李振国告诉《21CBR》记者,预计在2021年,全国光伏发电基本摆脱补贴,经济性可以与煤电竞技。
李振国认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能源转型的一定条件。
在应用场景上,清洁能源的供给需求被提上日程。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在电动汽车大规模发展和电能替代的推动下将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全国发电量将达到10万亿左右。在光伏竞标电价已低于或接近煤电、气电电价的基础上,光伏发电将凭借其经济性、环保性与资源充足性,有潜力成为极具市场竞争力的电源。
然而,作为海外市场份额占比超过50%、业务遍布全球150余国家和地区的光伏巨头,隆基也在不同市场的运营中发现新问题。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