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危机和创伤中成长-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年前 (2022-07-11) 111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本书基于方新老师组织的心理危机干预“万人公益大讲堂”,由国内10位知名权威心理专家:童俊、曾奇峰、徐凯文、方新、马弘、樊富珉、杨凤池、张海音、赵旭东、刘天君主讲。
10位专家围绕创伤疗愈和危机干预这一主题,既讲述了理论知识和实操方法,又分享了亲身的心理危机与创伤干预经历、思考和感悟。专家们的讲述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可供学习,也有动人的创伤中成长故事可给予你生命的力量。

作者介绍

曾奇峰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武汉中德心理医院荣誉院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在武汉个人执业,专业方向为心理咨询。
徐凯文
临床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和睦家医院执业精神科医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委会、危机干预专委会委员,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督导师、秘书长。
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创伤治疗、危机干预、犯罪心理矫治、心理咨询伦理。近年来和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共同建立了“互联网+”心理实验室,主持开发了“心云”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平台。 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树理论、空心病理论和社会临床心理学理论。
童俊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前业务院长,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市黄鹤英才(医疗卫生专项)获得者。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号:D-109),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认证分析师、CERP研究委员会委员、女性委员会委员、亚太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生协会临床心理与心身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方新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培训与组织工作30余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委会、CBT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伦理委员会委员、注册督导师,国际催眠学会(ISH)常务理事,亚洲催眠学会候任主席,中国艾利克森研究院创建院长,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中方副主席。
作为项目组织者参加过2003年SARS疫情、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等大型灾难后的心理救援工作。
樊富珉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精神医学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监事长、第1~3届副主任委员及伦理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曾荣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及心理学界多项大奖。
马 弘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国家卫健委疾控局试点专家组成员,卫健委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学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病分会委员。我国第一支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员,全国卫生计生先进个人。
杨凤池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全国心理卫生学科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栏目特邀专家主持。201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突出贡献奖。
张海音
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主任委员、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森田疗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督导师。
赵旭东
著名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精神医学、哲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院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
兼任健康中国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注册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国际心理治疗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刘天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健身气功协会常务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委会催眠学组副组长,中国认知行为治疗专委会顾问。德国海德堡大学、图宾根大学、科隆大学心理学高级访问学者。著有《中医气功学》《当心理咨询遇上传统文化》《移空技术操作手册》等多部学术著作。

部分摘录:
教育、“空心”和价值观是我近几年最关注的领域。我遇到了很多“空心”来访者,其中有一位来访者是一名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自杀未遂,我和她做了四年咨询。她一开始对自己状态的描述为极其不稳定,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她说之前她为学习而学习,为了上北大、清华而学习,这个目标好像是不对的,但是好歹她有一个目标。可是当她真的实现了目标,如众人所羡慕的那样来到了北大,却发现为学习而学习是不对的,但是什么是对的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这是她当时情绪崩溃、想要自杀的重要原因。
她曾经写道:“我想我会跪着上吊,一种赎罪的姿态,过着没有尊严的一生,选择最能羞辱自己的死法。”当你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她遭受过极大的心理创伤。其实没有,她的成长一直很顺利,她一直都很优秀,从来都是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孩子。她受到所有人的赞誉,所有人都喜欢她,但是她要让所有人都喜欢她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辛苦。“我这一辈子都在祈求道歉,因为我不够让人满意,为了表达对爱的人的愤怒,为了自杀,连发一条消息都要犹豫很久,这就是没有勇气的人的下场。我为曾经以及现在如此低声下气的自己感到非常的愤怒。”
近年来我在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中,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会那么讨厌甚至厌恶自己。或许这个问题可以用抑郁症、缺乏五羟色胺来解释,但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抗抑郁药基本上都没有用。所以我提出了“空心病”的理论,“空心病”看起来像抑郁症,但是抗抑郁药及传统治疗方法似乎都不太有用。
刚才提到的女孩有非常强烈的孤独感,孤独到与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她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是一种现代人的迷茫,尼采说“上帝死了”,宗教被否定,也有一些哲学家说“人死了”。物质让人异化,使我们失去了人性中一些美好的部分。
自我的缺失和自我厌恶是迷茫的现代人非常明显的特征。我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成为别人希望我们成为的人。学生们需要面对很多的考试,在考试中努力让所有人满意的压力始终伴随着他们,他们便产生了对评价的愤怒、恐惧和厌恶。当学习成为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时,学习就和痛苦连在一起,所以厌学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我近年接触到的个案中,一半以上都是学业压力过大、厌学的个案,甚至厌学到有自杀倾向的程度。这不是因为感到痛苦想要自杀,而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很多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学业上非常出色,出类拔萃,但是他们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产生了自杀倾向。这些学生会有很长的病程,表现与传统的人格障碍和神经症都不同。我认为,他们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一个支撑自己、自我肯定的价值观,在精神上是空虚的。原来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用理想和信念填补的,但当理想和信念缺位时,精神上的空虚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议题。
我觉得这些案例对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提出“空心病”理论,这里面有教育的因素,也有价值观缺失的因素。咨询师真的能够完全保持价值中立吗?如果来访者的问题就在价值观的缺失上,咨询师能不能把自己作为咨询的工具,不仅仅运用反移情,还能以自己作为一个有力量、对生活有积极态度、热爱生活的人去影响来访者?“我并不完美,但我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值得尊重”在中国文化中的意思是人人可为圣贤,人生而有良知。我们在做有价值的、对的事情时,我们自我肯定;但是如果我们只追求功利,我们会从内心嫌弃自己。“空心”的来访者不断被逼着做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渐渐地他们就觉得人生没有价值和意义。比如他们为了考上好大学逼自己接受题海战术,为了有好工作放弃自己美好的选择,最终产生自我厌弃。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问题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文化乃至整个世界紧密联系,我们大概没有办法只把它限定在歪曲的认知这一层面上。我们需要对生命有更深、更有厚度的理解。
去年,我经历了自己人生的痛,当我看着我的表妹和姨妈的生命一点点消失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当人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正走向尽头时,会多么留恋自己的生命。明天本身就是那么幸福!我们怎么样才能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过得充满价值和意义,真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当我们物质富足以后,我们在精神层面也需要“升级”。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谈道:“异化了的人绝不只是一个衰竭而贫乏,但在本质上仍完整如故的人,而是一个颠倒了的人,变成恶,变成自己敌人的人、反对自己的人。”
我们常常批评现在的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是怎么被培养出来的呢?大概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父母、老师培养出来的,我们作为师长没有做价值观正确、值得孩子尊重的事情,而是一味利己,会让我们的孩子、学生对这个世界失望,很多抑郁正源于此。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