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拿撒勒人耶稣-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1) 119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讲述了耶稣的生平和工作。作者基于圣经的记载,结合有趣的个人经历、精彩的例证,清楚地阐述了耶稣的身份、作为及其意义,带我们走近这位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作者介绍

阿利斯特·麦格拉思(Alister E. McGrath),当代著名神学家、神学教育家、护教学家,曾任英国牛津大学威克里夫学院院长,现任牛津大学科学与宗教教授。

部分摘录:
马可的故事继续发展,气氛逐渐变得压抑起来。耶稣走近耶路撒冷,群众欢迎他,好像他是位得胜的英雄。然而他被出卖给了罗马和犹太当局,被判处钉十字架。
耶稣在第一个受难日死在十字架上,福音书对这部分的记录感人至深。毫无疑问,他承受了缓慢、痛苦的死亡,他的门徒也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无可倚靠,无助无望,耶稣在他们眼前死去,他们的世界也随之崩塌。即便被认为是门徒领袖的彼得,最终也否认自己与耶稣有任何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马可福音》记述耶稣被带到犹太教大祭司该亚法或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面前受审时,没有流露对二者的丝毫敌意。基督教从未将基督的死归咎于某个个人或组织。教会向来按照真理坚持,耶稣受难的终极原因是污秽堕落的人性——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有份。这不是一个很令人愉快或心安的思想。原来,拿撒勒人耶稣受审的时候,被定罪的是我们。
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主题深深嵌入新约中,最早表述这一事件中心意义的文字见证之一是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这封信大概是公元54年最初几个月完成的。在第一章,保罗极力强调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实,甚至暗示整个福音可以概括为“十字架的道理”(林前1:18)。
十字架被罗马当局看作羞辱、痛苦的死刑,用以威慑任何有意颠覆罗马政权的人。我们甚至无法定义“正常”钉十字架是什么形式:受害者往往事先已遭鞭打或虐待,然后可能以任何姿势被捆在或钉在十字架上,这完全取决于行刑者有多善于想象或有多邪恶。有些解经者说这本质上是不流血的死刑形式,然而事实与此相去甚远,受害者可能已经大量失血。除非他事先没有受鞭打或虐待,而且是被绑在而非钉在十字架上,否则不可能不流血。
显然,罗马政府残忍地使用这种惩罚形式镇压反抗,比如西班牙北部坎塔布里亚人(Cantabrians)的起义,还有犹太人的反抗。约瑟夫(Josephus)[1]对无数犹太逃犯——就是罗马军队最终毁灭耶路撒冷城时试图逃出围城的那些人——被钉十字架的记述实在骇人听闻。在罗马法学家看来,臭名远扬的罪犯应该在犯罪地点被钉十字架,那么“这一景象或许可以阻止别人犯同样的罪”。[2]
或许就是出于这个原因,罗马皇帝昆提卢斯(Quintillus)在最热闹的大道上钉死囚犯,以期达到最强的威慑效果。公元前71年,在斯巴达克斯(Spartacus)领导下反抗罗马的大约六千名奴隶在当时的交通要道亚壁古道(Appian Way)两侧被钉十字架。
因此,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被看作极大的羞辱,反对早期基督教会的人也抓住“钉死的救主”这一概念证明基督徒所宣称的本质上很荒唐。古罗马演说家弗兰托(Marcus Cornelius Fronto)宣称:“基督徒的宗教不可理喻,因为他们崇拜一个被钉十字架的人,甚至崇拜这种刑罚的工具本身。”
但是基督徒作家从未贬低十字架刑罚,尽管它在罗马文化中引起负面的反应。他们无疑把十字架刑罚作为福音传扬的核心。我们来看一看福音书对十字架刑罚的记录中交织的三个主题,以及新约如何反思这一事件的意义。
首先,被钉十字架是羞耻、痛苦的。这种刑罚确保死去的过程漫长拖延。没人愿意这样死去,而这正是罗马人期望的效果。那是一种惨无人道的行刑手段,旨在令起义或造反的人丧胆。新约显明,拿撒勒人耶稣以人类所知最羞辱、最痛苦的方式死去。他这样做是为了我们。
我思想福音书对耶稣受难的记录时,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具体场景:十字架周围的人取笑耶稣。“你可以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可15:30)但是他没有。相反,他留在十字架上,救了我们。
第二,我们需要明白,被钉十字架也有宗教层面的涵义。对犹太人来说,挂在木头上的人是在上帝面前受咒诅的(申21:23)。确实,死海古卷中有一处认为,对于叛国的犹太嫌疑犯,钉十字架是合宜的刑罚。这似乎会削弱基督徒的这种宣称:耶稣是以色列人等候已久的弥赛亚。“钉十字架的弥赛亚”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死在十字架上,就是死在上帝的咒诅里。难怪犹太人认为钉十字架是如此令人震惊的刑罚。被判处死刑已经够可怕了,被判处以与上帝隔绝的方式死去,更是令人无法承受的。
保罗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及其与十字架意义的关联。“基督既为我们受了咒诅(‘受’原文作‘成’),就赎出我们脱离律法的咒诅,因为经上记着:‘凡挂在木头上都是被咒诅的。’”(加3:13)基督在十字架上受死,的确承受了咒诅——我们的咒诅,他情愿承受。
第三,就如我们已经提到的,十字架在罗马社会被看作羞辱与软弱的象征。基督教对十字架的强调遭到过罗马评论者的嘲讽。这一点在罗马帕拉蒂尼山(Palatine Hill)附近发掘出的著名的“亚历山门农涂鸦”(Alexamenos Graffito)中就有所体现,该涂鸦被认为是公元3世纪完成的,描绘的是一个人敬拜一个钉在十字架上、长着驴头的人物,下面写着“亚历山门农敬拜[他的]神”。
对“钉十字架的弥赛亚”负面的文化反应,在新约本身也有所提及。保罗说,十字架的软弱与“愚拙”正指向上帝的能力与智慧。犹太人期望弥赛亚是得胜的征服者;希腊人期待一位智者。然而,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却是一位钉十字架的弥赛亚,他承担了痛苦,完成了救赎。“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林前1:23)
信经也清楚说明,十字架的历史真实性很重要。但是基督教信仰绝不仅限于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些事件有什么意义。十字架带来了什么改变呢?为什么这一事件至关重要呢?
我们来回想保罗对哥林多教会基本的陈述:“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第一,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林前15:3)保罗把原先领受的又传给港口大城市哥林多的读者——对基督教信仰核心主题浓缩的概括。保罗提到一个历史事件——耶稣的死,然后展开对此事件的解读。耶稣不单单是死了;他是为我们的罪死的。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