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减法教育-电子书下载

学习教育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5) 124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减法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的能力做加法”,方法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常识。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于晓冰,扎根一线教学20余年,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减去不必要的负担提升学习效率。他在教学中奉行“三不政策”——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学生看似学时少,但往往能厚积薄发,实现逆袭。 在本书中,于老师将多年的洞察与实践和盘托出,帮助家长在功利化盛行的环境中保持理性:遵循教育规律,宁慢勿快,宁拙勿巧;尊重八大常识,智慧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提升成绩之外的软实力——自主学习力、自控力和想象力,塑造健全人格;夯实根基,在大语文时代获得受益终身的综合能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深耕一条长长的路。慢慢来,才会比较快;看得远,才能走得更长远。

作者介绍

于晓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0余年,教过2000多个学生,同时也是一名10岁男孩的父亲。
他是“减法教育”的践行者,通过减去不必要的负担,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学习兴趣与成绩。通过开设公众号“水寒说语文”,与学生家长和孩子们长期交流互动。
担任开明版语文教材编委,人教版国学教材编委。连续十几年任北京市西城区兼职教研员、中考阅卷题组负责人。在《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基础教育课程》《中学教学参考》《语文报》《作文通讯》等媒体发文数十篇。

部分摘录:
学时做减法,成绩做加法 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睡眠令”,明确规定要确保中小学生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最新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近十余年来,我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分学段分析显示,有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平均为7.2小时。
以上这些,都是冷冰冰的数字,感受更具体、更真实的是每一位学生家长,每天看到孩子早晨起来就没精打采、昏昏沉沉的状态,一方面会担心孩子上课效率问题,另一方面也非常担心孩子的健康状况。何止家长,老师感受也非常深刻,因为睡眠不足,学生听课效率会大幅下降。可以说,对教育部颁布的“睡眠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会举双手赞成。但到实际操作层面又会怎样呢?情况恐怕就不那么乐观了。
学校里,一旦学生学业成绩不够理想,老师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是学生投入不够,既然投入不够,那就需要增加学习时间,要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变得可控,因此就要增加作业和练习的数量。于是,不仅课堂上的时间被占满,甚至连午休、课间操等原本属于学生休息的时间也被征用了。家庭中,一旦孩子学习成绩没有达到预期,家长的第一想法就是要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有时,这样做不只是为了补课,而是要超前学,只有这样心里才踏实。如果家长觉得一个课外班不够,就会报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于是,很多孩子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之外,放学之后,还要奔忙在各种课外辅导班之间,原本已经非常有限的睡眠时间又被进一步压缩了。
可见,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经常会有意无意地通过挤压孩子睡眠时间的方式,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所谓学习时间。但是,挤压了睡眠时间,孩子就一定能学得更好吗?作为老师,我经常在课堂上看到一些学生,一大早刚开始一天的课程,就“和周公约会”去了。还有些学生虽然勉强坚持和瞌睡虫战斗,但也是“出工不出力”,头脑处在怠速运行状态。
对提高学业成绩而言,是否只有“加量”这“华山一条路”,舍此别无他途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论语》中的一段故事。
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有若:“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有若答道:“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哀公是典型的直线思维:既然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那就要提高税率,如果十分之二还不够的话,那就干脆增加到十分之三、十分之四,甚至更多。有若却不这么想,他是逆向思维,觉得反而应该少收税,理由是如果百姓的用度够了,君主的用度就没有不够的。当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即使只是十税一,总量也会增加。
我想,这个故事对我们应该有所启示,在教育中也应该转变一下想法和做法。要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不要简单粗暴地一味“做加法”,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精力不济时三小时才能干完的活,精力充沛时一小时足矣。为什么我们不想办法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养精蓄锐,学得更有效率呢?
但在学校里,常常是一个老师想明白了,要“做减法”,那让渡出来的时间,马上就会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领,于是,为了不让自己所教的学科吃亏,也不得不跟着“做加法”。甚至可能出现哪个学科的老师“压榨”得更狠,哪个学科的成绩就更为出色的现象。因为学生为了避免被这些学科的老师批评,就不得不在这些学科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结果是,看起来某些学科成绩确实有所提高,但实际上却是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在家庭中,常常也是个别家长虽然想明白了,要“做减法”,但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读,就又不淡定了,觉得还是“做加法”更踏实。因为做加法,总还是有能看得见、抓得着的东西,觉得多做一些总比少做一些更好。于是除了学校的作业和练习之外,有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乃至课外练习跟上来,学生每天都被无穷无尽的作业和练习的大山压着,甚至连抬个头、伸伸懒腰的时间都没有。学校和家庭不断“做加法”的结果,就是苦了孩子,无论教育部门颁布多少“睡眠令”,孩子的睡眠依然严重不足。
作为老师,我经常表达一个观点:现在的学生,如果学习时间能够降低一半,少留或者不留家庭作业,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更浓,学习效率会更高,学习收获会更大。小石子抛入水中,会咕咚一声,引起涟漪。
我个人这些年就在证明这个观点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坚定不移地实行“三不”政策:不拖堂,不加课,不布置硬性家庭作业。结果如何呢?虽然中考成绩证明我的做法行之有效,过程却颇为艰辛,经常碰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会碰得头破血流?因为惯性思考的力量太强大。虽然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可能正被沉重的家庭作业负担折磨着。但是,如果老师对他们说,少留或者不留家庭作业好不好?他们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那怎么能行,一下子就恐慌起来:不布置作业怎么提高学习成绩?不布置作业怎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不布置作业怎么保证学生乃至学校的竞争力?不布置作业,怎么让孩子改善学习技巧,学会时间管理?不布置作业怎么能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进度及课程设置?这一大串的问题一下子就冒出来了。好像这一系列目标,都要通过布置家庭作业才能更好地达成。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少留或不留家庭作业的老师,就是懒惰的老师,就是不负责任的老师。
那么,以上这一系列关于家庭作业的问题及推论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呢?
大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家庭作业和这些目标有因果关系。但是,这些因果关系真的存在吗?有什么研究可以证明吗?
如果进一步追问的话,可能大多数人又含糊了。之所以含糊,是因为这些目标和家庭作业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他们听别人说的,或者想当然的,并没有实证。科学要讲究实证,教育是科学,教育也需要实证,而不能只是凭感觉,拍着脑袋做教育。
我为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家庭作业的迷思》。美国作家、“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物艾尔菲·科恩,以三百多种文献作为基础,写下了这本书。这本书通过实证的方法打破了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其结论是,家庭作业不但没有用,反而有害。
在这本书的最末,作者这样说:“有股强大的势力把家庭作业塞进孩子的书包里,但是我们以前曾经挑战过这股势力。我们曾经揭露其看法毫无事实依据,并呼吁人们为自己的兴趣和利益辩护,以及改变内定政策。如果家庭作业的存在本身是一个迷思,那么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政策。”
那么,这本打破家庭作业虚假神话的研究书籍,是如何分析,采用了哪些实证,得出这样一个在今天看来甚至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结论的呢?我不想一一罗列,最好的办法是自己亲自看这本书。
但这本书中有一段话我特别愿意摘录一下:“一个人越不明白教学如何运作,越不知道如何看出哪些学生遇到困难,他就越有可能认为测验分数很重要。我相信,对家庭作业的支持同样来自对认知科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的无知。”这段话无论在家长还是在老师读来,一定都会觉得很受刺激,甚至会有一些难堪。
当然,我并不认定这本书所讲的一定是唯一的绝对的真理,可能总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不过,这本书提供给我们一个看待家庭作业问题的全新的角度。十年前看到这本书,我就对其中的论断甚为服膺,之后时常拿起来读,而且在教育教学中努力践行。我在教学中一直奉行“三不”政策,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精讲精练,尽可能少地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最终依然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关于学生课外班的调查中我也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几乎任何课外班都不上,家长非常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他们的成绩在班级中反而处于领先位置。我以为,这是一本不只是“每位老师和校长都应该阅读的书”,也是每位家长都应该阅读的书。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好好琢磨一下减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不要一味“做加法”,否则很可能是误用光阴,在错误的教育道路上拼命奔跑,结果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距离正确的目的地越远。
大多数人认为埃及金字塔是由奴隶建造的,但也有人认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自由民,因为唯有自由民在身体自由、精神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完成这样精细出色的工作,而奴隶则很难做到。且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从我们每个人的实践经验来看,一旦处在外部的高压强制之下,更多的就是凑合完成任务的心态,甚至心生反抗之意;唯有自觉自愿地去做某一工作,才可能干得更好,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学习。学习只依靠外部的高压是不行的,还要有内驱力才行。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各地都出台了各种措施强力推进“双减”。面对“双减”,从家庭到学校,从家长到老师,都会有一种担心:一旦“双减”了,减少作业量,减少校外培训,那么学生的学业成绩该怎么办?其实,不能只看到“减”,“减”只是手段,而“加”才是目的。
教育现状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在教育中都要学会“做减法”,而不是一味“做加法”。要努力做到学时做减法,成绩做加法。当然,在教育中“做减法”既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二者缺一不可。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