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民族之光 : 陈光威传-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116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陈光威先生是全球钓具制造业的奠基者和领航者、中国碳纤维产业化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光威集团创始人。在光威集团32年发展历程中,他心怀“实业报国”之梦想,秉承实干、创新之精神,长期艰苦攻关,最终打破重重封锁,使我国碳纤维实现国产化、产业化,在世界舞台赢得尊严。本书全景式记录了陈光威先生75年光辉灿烂的人生经历,叙述了光威集团从创业、发展、崛起到跨越的32年发展历程。是一本书写陈光威先生自强不息、专攻主业精神的企业家传记。

作者介绍

陈润,新生代企业史作家,企业文化研究专家,润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人、总裁。曾担任中央电视台证券资讯频道特约评论员,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特约评论员。主要作品有“全球商业史系列”(四卷)、《分析产生影响 协同创造价值:招商金融20年》(合著)、《卓尔的故事: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与转型样本》、《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等。《雷军传:站在风口上》已有中文简体、中文繁体及日语、韩语、阿拉伯语、越南语等6种版本。润商致力于帮助企业进行文化建设及传播商业影响力,并提供商业咨询服务,已为国内数十家知名企业提供企业史定制服务。 谢再红,财经作家,润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内容总监。曾任《财富时报》《财智领 袖》等财经媒体记者,前《中国慈善家》杂志主笔,长期报道和观察中国企业家群体。近年专注企业家传记和企业史写作,以实业企业为主,著有《长阳笔记:一个创新城镇的崛起样本》《难忘的岁月:中信地产三十年》等作品。 邱恒明,财经作家,润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约作家。曾任职于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中国投资杂志社、青年天使会等。著有《创业大浪潮》、《这个星球不配我死:埃隆•马斯克传》、《创业第二课》(合著)《入埃及记》(合著)等13部作品。

部分摘录:
动荡岁月,苦难童年 1942年2月3日,陈光威出生在山东省威海市的一个普通人家。
他在人民群众当家做主、全面恢复经济建设的时期成长。家国情怀、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是那一代人共同的记忆。陈光威正是传承和发扬这种时代精神的典范。
民国时期,戏曲在民间极为流行,陈光威的父亲是当地一个戏班里的伶人,因为他嗓子好、扮相佳,渐渐成为当地梨园圈的名角儿。
对陈光威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母亲。陈光威的外公是晚清秀才,他的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聪慧伶俐,虽然家境清贫,却得父母爱护,被送进英国传教士创办的威海裕华中学接受教育。裕华中学以培养上流社会的淑女为目标,除让学生学习文学、数学等常规课程外,还设有绘画、音乐、速记、刺绣等修养课程。学校非常重视英文教育,课本使用英制课本,高年级学生日常要求用英语对话。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学校还很重视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从裕华中学走出去的学生,大都敢于进入社会,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甚至是政治舞台上。
从裕华中学毕业后,陈光威的母亲进入文登一所学校教书。大概是自身从教育受益颇多的缘故,她要求自己的子女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并常常教导他们自强向上、感恩图报,做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人。在母亲的教导下,书籍一直是陈光威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伙伴。
在陈光威之前,父母已经生下一儿一女,家里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上天似乎对陈光威格外残酷,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父亲突然离家出走。这场巨大的变故不仅让原本完整的小家转眼间分崩离析,也让身怀六甲的母亲几乎陷入绝境,更使陈光威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陈光威出生之后,母亲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靠着在学校教书的微薄收入,辛苦地抚养三个儿女。陈光威4岁时,母亲将三个孩子送回自己的家乡,请孩子们的外婆代为照看。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童年应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然而,对陈光威来说,童年却是苦难与辛酸的代名词。纷飞的战火扰乱了他安宁的家园,无尽的饥饿几乎吞噬了他儿时的梦境,繁重的劳动压弯了他稚嫩的脊梁,而那些本应属于他的童真与快乐,大多都遗失在了动荡的岁月中。
陈光威自小在威海长大,对这片美丽的土地满怀热爱与眷恋。威海地处山东半岛要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威海卫失陷。1898年,威海卫又被英国强行租占。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大片国土相继沦陷。1938年3月,日军再度占领威海卫。1940年,日本扶持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威海卫被日伪划归伪登州道。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设威海卫市。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威海卫市改名威海市。
见证过甲午之耻,经历过英租之痛,威海的历史就是一部被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史,而刘公岛则是威海近代屈辱历史的一个缩影。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除割地、赔款、增开通商口岸外,还允许日本军队驻扎在威海卫。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刘公岛又成为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的避暑疗养之地。“中华民国”政府在1930年收回威海卫后,英国政府又续租刘公岛10年。1938年,日军第二次占领刘公岛,后在岛上设立华北要港司令部,驻有汪伪海军,直到1940年11月,侵略者才撤离刘公岛。
因为这段沉痛的历史,成年后的陈光威每每遥望刘公岛,内心便悲愤不已:他在威海生活了一辈子,却从不曾登过刘公岛。陈光威年轻时擅长游泳,有一年,威海举行横渡刘公岛的游泳比赛,陈光威第一个游到了终点,但他游到刘公岛后并没有上岸领奖,而是转身又游了回去。在陈光威晚年,光威的国内外客户来威海考察时想要游览刘公岛,他便派人陪同,自己却从不登岛。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那是一个让国人屈辱的伤心地。”
1942年的威海卫与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国土一样满目疮痍。长年的战火与混乱的政局不仅让威海卫百业萧条、经济凋零,也让当地百姓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日军侵占威海卫后,当地的渔行、饭馆、杂货店、染坊等纷纷被迫停业,大量农村劳力无地无职,有的靠租地兼打零工度日,有的在码头“扛袋”,有的去东北谋生,还有的靠讨饭维生。原本家境尚可的陈光威外婆家也难逃此劫,外婆变卖所有家当仍无法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为了活下去,陈光威从记事起就开始跟随外婆四处乞讨,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偶尔能从善心人手中讨得一点儿残羹冷炙,就是莫大的幸福。
亲身经历过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的战争时代,使陈光威萌生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赶走侵略者、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他年少时最大的理想。虽然时代没有给他参军的机会,但陈光威转战商界以后,保家卫国的理想反而更加坚定。他相信产业是强国之基、兴国之本,所以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产业报国之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一天,也是改变无数中国人命运的一天。陈光威的人生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一年,陈光威的母亲从文登返回家乡,7岁的陈光威终于和母亲团聚。然而,当时的威海百废待兴,母亲没有固定收入,无力养育3个儿女。无奈之下,她只得带着3个孩子改嫁到王家钦村。
王家钦村地势东高西低,一条发源于古陌岭的钦村河在村中穿过,向西汇入大海。当地自然条件优越,只有部分土地是丘陵,其余皆是平川泊地,土质较为肥沃,非常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农作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王家钦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绝大部分都是贫困户,生活较富裕的人家寥寥无几。直到1950年土地改革结束之后,政府奖励农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王家钦村村民的温饱问题才基本得到解决。
王姓是王家钦村的大姓,全村百来户人家、三四百人口,有九成都姓王。千百年来,宗族一直是中国农村的一股重要力量。在暴风骤雨般的“土改”与合作社运动中,宗族形式虽然被打破,但长期存在于村民心中的姓氏与宗族认同感却难以在一朝一夕间消除。
自从跟随母亲迁居王家钦村,陈光威就变成了一个“外姓人”。但苦难磨炼出的坚定意志让年幼的陈光威仿佛披上了一身铠甲。面对外人的非议与排斥,他默默干着手中的活儿,留给众人一个倔强的背影。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与村里其他同龄的孩子相比,陈光威更加懂事和勤劳。下河挑水捕鱼、上山拾柴割草这样的活儿他总是抢着干,久而久之,这个陈姓男孩逐渐获得了村民的认可,村民们个个夸:“这孩子眼里有活儿。”
由于年幼时遭受了战乱之苦,陈光威十分珍惜眼前的安定生活,更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与书籍的相遇,让陈光威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