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有效思考,让你聪明,有效且正直地思考,让你智慧!哲学也可以反套路、反伎俩,一眼识破唬人的说辞。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集世界著名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50年思考之精华,化繁为简、返璞归真,让你借助直觉的力量,不用数学就能思考最难、最复杂的问题。
表象与本质
神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作者侯世达重磅新书! 侯世达亲自参与《表象与本质》中文版的封面设计与译稿翻译,让你一睹为快。 既是译作,也是原创,《表象与本质》中融合了两位作者与三位译者共同碰撞出的中文例子,让你身临其境地体会表象背后的本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周晓林,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傅小兰,《当下的启蒙》作者史蒂芬•平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认知科学家芭芭拉•特沃斯基联袂推荐。
模型思维
用模型来思考的人,持续超越那些不用模型的思考者;掌握多种模型的人,也持续超越那些掌握单个模型的人。掌握多种模型,就像站在一间拥有很多窗户的房子里,以不同的方式看向世界。一旦你的思维上升到模型的高度,我们就不再是普通老百姓水平了,一般的道理就骗不了我们。 无论你是想要提升思维、更新认知的你我,还是奋斗在商界的大数据使用者、需要根据数据做商业决策投资者、咨询师、正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热爱数学建模的学生,这些模型都是我们强有力的工具。
驱动力
《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集40年研究成果的经典著作,他颠覆了传统的激励理念: “给我奖励,我就更努力”,提出了具有颠覆性的有关积极性的理论:真正驱动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 出版当年赢得你所能想象的和不能想象的一切畅销榜大满贯,位列《纽约时报》《 华尔街日报》《 波士顿环球报》《 华盛顿邮报》《 洛杉矶时报》榜首。 这个时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复兴;自主是我们的天性,在工作中体验心流,是我们存活的意义,是我们灵魂的氧气;寻找目的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在复兴属于我们的商业,重塑我们的世界。 《驱动力》提出了当下个人、组织提高绩效、焕发工作热情的秘诀,不是我们的生物性驱动力或者追求奖励、逃避惩罚的第二种驱动力,而是我们的第三种驱动力,是我们想要主导我们的生活、延展我们的能力、让生活更有意义的深层欲望。
无限的游戏
无论你是一家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还是HR,或者只是普普通通的职场人,你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作为领导者、管理者,首要的目标是让所在的企业一直处在无限的游戏中不被淘汰,《无限的游戏》可以告诉你,应该如何玩好这场无限的游戏。作为职场人,我们要学会如何辨别所要加入的企业是否在玩无限的游戏,《无限的游戏》可以告诉你,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在这场无限游戏中的参与方式。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清华经管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杨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彭剑锋,领教工坊学术委员会主席肖知兴,领导力学者,智学明德国际领导力中心创始人徐中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
享誉世界的哲学泰斗丹尼尔·丹尼特,融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倾囊相授他一生至今所搜集的各种好用的思考工具。这本书诞生于大学新生的课堂,力图做到“人人能懂”。 使用大量方便的、辅助性的思考工具,去拓展想象力、保持专注力,让我们妥当、优雅地思考真正的难题。利用各种思考工具,让你拨开各种思想的层层迷雾,你会发现,那么多明摆着的观点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 “明摆着”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只是一种理论,也可以打造成直觉泵等思考利器,破除种种事后追溯的思维陋习。自然选择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日益融入计算机算法的设计中,在本书中你还将掌握有关计算机能力的7个秘密,把算法和程序当作思考工具。 “直觉泵”是很有用的思考工具,作为一种思想实验,一个好的直觉泵比任何一种论证和分析都更为有力。这本书不仅带你去检验不合格的直觉泵,也让你理解好的直觉泵,更教你如何应用和制作直觉泵。
表象与本质
闻名世界的认知科学家侯世达凭借独特的智慧与天赋,联合法国心理学家桑德尔,终于向世人展示了这部极具开创性的著作,一解人类认知之谜。 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无刻都在作类比。类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谓的类比到底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间建立起联系的?类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过程中,类比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表象与本质》深刻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引领读者进入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隐藏的认知机制。而认知的核心就是: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联系过往经验作类比。《表象与本质》对人类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彻底且令人震惊的新解释。
模型思维
《模型思维》讲解了24种模型,从线性回归到随机漫步,从博弈论到合作,涵盖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这些有趣的模型可以把任何人变成天才。 芒格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模型。”这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充斥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但仅拥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让数据说话。模型就是让数据说话的秘诀,模型将帮助我们所有人从掌握信息提升到拥有智慧。 本书中的24种模型就是一个应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箱。各行各业、各种需求的所有人都可以根据此书建立专属于自己的思维工具箱,成为一个多模型思考者。它将帮助你整理数据、提取信息、去伪存真,在决策时让你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模型,选取一个模型还是几个模型。而这是现代高手必备的一种大智慧。
驱动力
《驱动力》是趋势专家、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的经典著作。在书中,作者详细阐释了在奖励与惩罚都已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们的热情,是对当前传统有关人类积极性理论的颠覆之作。 过去我们大部分人都遵循着如下的行为模式:老板答应我们加薪,我们的工作就格外卖力;用功可望拿到好分数,我们就花更多时间读书;迟到要扣薪水,我们就乖乖准时上班…… 丹尼尔·平克以40年来有关人类激励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和科学研究成果,为每个人、每个组织指出了在物质激励和赏罚机制失效的时代如何提高绩效、焕发热情的三大要素:自主、专精和目的。 丹尼尔·平克通过大量的案例及科学研究成果指出,在驱动力3.0时代,真正激励我们的是第三种驱动力:如果工作能够让人可以做出自主选择,发展自己的技能,做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人们往往会非常努力并取得良好业绩。我们天生就是自主的个体,而不是机器人。我们希望达到专精,让我们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寻找目的是我们的天性,我们在复兴属于我们的商业,重塑我们的世界。
无限的游戏
世界上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商业游戏就是一场无限的游戏。在这场无限的商业游戏中,没有所谓的时限,没有所谓的终点,更不存在所谓的赢。游戏的首要目标就是让游戏一直玩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无线游戏中的头号玩家。 许多领导者总是将“赢”挂在嘴边,沉迷于“赢得竞争”,用有限思维来参与这场游戏。却不知道,在商业无限的游戏中,我们必须停止思考赢,转而思考如何建立一个足够强大、足够健康的组织,让它能够经久不衰,不被游戏淘汰。只有用无限思维来玩商业这场无限游戏,我们才能朝着永远存续的目标前进。 我们不能决定所要参加的游戏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但我们能决定用什么样的思维来参与。只有追求高尚的事业、建立彼此信任的团队、尊重值得较量的对手、拥有攸关存亡的变通性、表现领导的勇气,我们才能长久且持续地繁荣下去,才能始终处在无限游戏的中心。
部分摘录:
犯“好”错儿才有价值 科学家们常会问我,你们哲学家为什么要在哲学史的教学上花那么大的力气?化学家一般只掌握一些在我们读书时顺便积累下来的化学史基本知识,许多分子生物学家似乎也不关心1950年之前在生物学领域里发生过什么。我的回答是:哲学史实际上是记录了一大堆非常有智慧的人犯下一大堆非常有诱惑力的错误的历史,如果你不了解它,就注定会再次犯下那些倒霉的错误。
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教授哲学史,如果科学家们轻率地忽视哲学,那只能后果自负喽。没有哪种科学不包含哲学,只是有些科学家并不反思其中潜在的哲学假设。有时候,最聪明又最幸运的科学家很灵巧地躲开了陷阱,可能他们属于“天生的哲学家”,也可能他们确实有自己以为的那么聪明。但他们只是稀有的例外。我并不是说专业的哲学家就不会再犯那些错误,甚至他们还会为那些旧的错误辩护。毕竟,如果问题很简单,也就不值得哲学家们费心思索了。
有时,你只是不想冒险犯错儿,如果能获得一些具体、清楚、确定的东西,犯点错儿也无妨。犯错儿是取得进步的关键。当然,有些时候真的一点错儿也不能犯,去问问外科医生和飞行员就知道了。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有时候犯错儿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很多在竞争激烈的大学中读书的学生都以自己不犯一丁点儿错为荣,他们认为,或者被人诱导着认为,这就是自己能比其他同学走得更远的原因。我发现我常常需要鼓励他们培养犯错儿的习惯,因为犯错儿才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学生们有时会患上“写作障碍”,浪费时间绝望地在起跑线上徘徊。“脱口而出!”我敦促他们。这时他们才能在纸上写点儿什么。
哲学家是犯错儿的专家。我知道这听上去像个拙劣的玩笑,但是请听我说完。当其他学科的研究者专心地为定义好的问题寻找答案时,我们哲学家还在绞尽脑汁地找寻那些含混不清、极其错误的东西,甚至无法确定正确的问题,更不要说正确答案了。提出错误的问题会令接下来的全部研究产生误入歧途的风险。只要发现了上述情况,你就可以认定自己做的是哲学家的工作没错!哲学是那种需要你首先想清楚应该问什么问题才能继续研究的学科,每个哲学领域中的研究都是如此。有些人讨厌这种事。他们宁愿自己需要回答的是现成的问题,这些问题做工精良,洗净了、熨平了,就等着他们来回答。这些人可以去做物理学、数学、历史学或者生物学研究。当然,有很多工作可以选择。我们哲学家喜欢研究的就是那种必须先把它们厘清,然后才能给出答案的问题。这个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干的。不过,试试看吧,可能你会爱上它。
在这本书中,我时刻准备痛斥别人所犯的错误,可是我向你保证,我自己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错误制造者。我犯过一些很棒的错儿,希望还能再犯更多。我写这本书的一个目标就是帮助你们犯“好”错儿,也就是那些能增进大家理解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