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基础,可生活在东方世界的我们,还需要去了解几千年前西方的人和事吗? 在这本风格轻松明快、内容深入浅出的书中,历史系教授格雷戈里·奥尔德里特与艾丽西亚·奥尔德雷特就正面为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古希腊罗马文化投下的影子依旧很长,无论是现代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学,还是体育锻炼、日常饮食、婚姻习俗,甚至是新闻里的政治动荡、追星,其实都源自这两种文化。所以想深入了解西方,必须先回到古典时代。 哪怕你对古代历史毫无了解,也不影响你跟随这本书上溯西方千年的文明长河,回到曾经的古希腊罗马,看看他们的世界究竟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
作者介绍
[美]艾丽西亚·奥尔德雷特(Alicia Aldrete),格雷戈里的妻子,同样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曾与人合著《亚麻胸甲之谜:复原测试古罗马亚麻护甲》。
部分摘录:
出生在古代世界的孩子,先要克服一些重大障碍。首先,分娩对母子都有风险,因而闯过这第一道难关是个不小的成就。接下来的考验是,父亲决定是否将接纳新生儿成为家庭一员,亲自养育。在古罗马,新生儿被放在父亲面前的地板上。如果是个男孩,他就会将婴儿抱起来,说明他接纳婴儿为家庭一员。如果是个女孩,他不会抱起来,而是让他的一个下人喂养。如果他将婴儿留在地板上,婴儿则会被抱到外面遗弃。在古希腊,父亲也会决定是将婴儿留下来喂养,还是丢在外面任其自生自灭。在斯巴达,一组男性长者会前来查看新生儿是否身体健康;如果婴儿看起来病恹恹的或者有任何残疾,他们会下令将其遗弃。这种行为放在今天的西方会构成杀婴罪,但在古代世界却是惯常做法,既不犯法,也不会受到道德谴责,那时的家庭不总有能力再养育一个孩子。被遗弃的似乎女孩居多,任何被抛弃的婴儿,都有可能被奴隶贩子“救走”,养大做奴隶或娼妓。
如果婴儿被接纳为家庭一员后,下一道难关是疾病,它夺走了许许多多婴孩的生命。因而,有人开始怀疑,父母会有多爱惜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他们已经对婴儿夭折习以为常,不会受到强烈的影响。然而,罗马儿童墓碑上镌刻的感人肺腑的墓志铭,小女孩搂着鸟和新生婴儿下葬的希腊葬礼浮雕,以及哪怕再小的婴儿逝去也会举办葬礼,都表明我们不应该妄下结论。
有趣的是,在拉丁语中,没有任何词语可以完全翻译为“婴儿”。比如,拉丁语的“infans”一词(婴儿,是英语infant的词源),字面意思是“不说话”,在法律文本中指7岁以下的儿童。其他表示儿童的拉丁语词还有“progenii”(子孙后代,是英语progeny的词源)、“filii”(儿女,英语filial的词源)、“pueri”(幼童,不分男女)。拉丁语中的“puer”(男孩,英语puerile的词源)”,意为“年少的、幼稚的”。其实,puer专指青春期之前的男孩,那时男孩还不能生育,也无法参军。
今天的父母可以从形形色色的书籍、网站和专家那里获取育儿指导。虽然古代的父母也许没有那么多获取建议的途径,但那时流行着不少关于正确育儿的观念,其中不乏书面建议。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就写出了以下育儿建议,这条建议,即使是放在任何当代育儿手册里恐怕也毫不奇怪:
千万当心不要让孩子养成耍小性子的习惯,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小心别抹杀了他们的个性……放任自流会让孩子变得任性,管得太严则会让孩子性格沉闷。适当赞美会鼓舞孩子,给他们自信,但赞美过度会让他们变得懒惰而执拗。抚养孩子时,我们要尽力遵从适度原则,时而抑制他,时而鼓舞他……不要让他哭哭啼啼、缠着你要礼物,只有他实际或承诺做了对的事情,才将礼物作为应得的奖赏赠给他。当孩子参加与同龄人较量的比赛时,不要让他闷闷不乐或愤愤不平……如果他成功了,夸奖他,但不要让他自鸣得意,因为这会让他养成自吹自擂的习惯,变得自负、自我过度膨胀……一个孩子,如果总是遂心如意,想要什么都能得到,自己的眼泪总是被过度关注的母亲擦干,他将无法应对严酷的生活现实。
(小塞涅卡,《论愤怒》)
还有一条永不过时的名言,出自古罗马作家小普林尼。一位朋友向他抱怨自己的儿子调皮捣蛋,他向朋友建议道:“别忘了他只是个孩子,就像你曾经一样,慈爱地对待他,永远铭记你是一个人,而且是另一个人的父亲。”(小普林尼,《书信集》)
尽管如此,古罗马人和古希腊的斯巴达人都认为,不可对婴儿过于呵护。罗马的父母为了让婴儿变得身强体壮,给他们洗冷水澡,不让小孩子用热水洗澡,也不让他们睡太久,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变得懒散软弱。希腊和罗马的婴儿都被裹在襁褓中,用布紧紧地包着,限制其活动。罗马婴儿的四肢被牢牢地绑在棍子上。最终,右臂会被放开,但左臂不会;这是为了防止婴儿是左撇子,古罗马人认为左撇子不吉利。这种联系至今还存在,拉丁语词sinister的意思是“左边的、在左边”,而现在英语中sinister指“不祥的、邪恶的”。不过在古代世界,左边方位就是消极和邪恶的。在希腊预言中,一只鸟从右边飞来是个好兆头,而一只鸟从左边飞过来,代表着厄运。因此,你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与不祥的左边产生联系。事实上,左边代表邪恶的意义持续留存着,直到20世纪,左撇子孩子有时还被迫只使用右手。
斯巴达人对孩子的严苛态度,不只体现在洗冷水澡这一件事上。为了让男孩成长为坚强的勇士,他们让男孩们大冬天光着脚,几乎赤身裸体地去野外觅食。这些孩子为了存活下来,不得不猎杀动物,偷盗食物,那些找不到食物果腹的会被活活饿死。有一个斯巴达故事非常出名:一个男孩抓到一只狐狸,将其藏在自己的短袍中,偷偷带回营房。这时,他遇到了他的一位老师。老师盘问他时,藏在他衣服中的狐狸开始啃咬这个男孩,但他却没表露出一丝疼痛或不适。后来有人发现,他躺在小床上,因流血过多而亡。因为他的勇敢和绝不抱怨的坚忍,他成为英雄,成了其他男孩的楷模。英语中“laconic”(简明扼要的)一词,意思是“用很少的字词表达自己”,源自Laconian(拉哥尼亚人),他们生活在以斯巴达为首都的希腊地区,和斯巴达人一样,出了名的说话简短。
斯巴达男孩离开家接受教育,从7岁开始(直到成人)在集体营房生活。教育的重点是坚强的意志、严明的纪律和激烈的运动。这些男孩一同吃住,食物粗粝而且量不多,他们(在老师的批准下)打斗,提高生存技能。如果你阅读过(或经历过)某一时期英国寄宿学校的生活,也许会觉得斯巴达的教育系统没有那么陌生和奇怪。顺便说一下,当我们说起“斯巴达式的”生活或住宿方式时,我们想到的是古代斯巴达生活的这些方面——不过,我们理解的斯巴达要比他们的实际生活安逸得多。
虽然古罗马人和斯巴达人的这些做法也许会让我们以为,古代的童年和如今的童年具有天壤之别,但有些方面在我们看来却会感到熟悉。从瓶饰画中,可以看到希腊母亲摇晃着躺在木质或柳编的摇篮里的婴儿,她们使用一种特殊的陶瓶喂养她们的婴孩,这种罐子顶端平平的,底端有座,一边带有一只瓶嘴。这些古老的奶瓶有时会用作小孩子的陪葬品。就像今天一样,忧心忡忡的父母为了消除婴儿的常见苦痛,四处寻方问药。例如,罗马一个用来缓解长乳牙的疼痛的方子,是将羊脑抹在牙龈上,或者让婴儿佩戴护身符,符中据说装着从蜗牛触角中提取的沙质物,而现代的父母可能会找一种镇痛软膏,安抚孩子的疼痛。不过,有些事情一直没变:罗马政治家弗朗特的小孙子最喜欢说的一个词就是“Da”(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