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梵高的耳朵-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022年7月14日

简介

在阿尔勒的那个深夜,梵高割掉耳朵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是在法国南部长大,从小就经常造访阿尔勒的贝尔纳黛特·墨菲一直所困惑的问题。被梵高赠与耳朵的神秘女子Rachel究竟是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怪异举动?为何高更说自己曾因涉嫌谋杀梵高被捕?梵高在1888年2月满怀激情和期许来到阿尔勒,却何以在不到两年半后自杀?在历经几代的造神运动之后,墨菲致力于挖掘出已成定论的历史背后的真相,以长达七年的深度田野调查,大量事发当时的一手资料,建立起15000多位阿尔勒居民档案库,还原出一个不同于大众印象中的、真实的梵高。
被误解几乎是每一位超前于时代的天才的宿命。与如今大众文化偶像的地位不同,在梵高所生活的时代,真正理解他、尊敬他的人寥寥无几。沉默和孤独是他的底色。在阿尔勒的一年,是他人生中极为高产的一段时期,可同样是在这一年,他的灵魂备受折磨,先是割去耳朵,而后生命走向终结。《梵高的耳朵》以长达7年的深度调查,逐渐还原出梵高在阿尔勒所生活环境的真实图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如何与他所处的社会碰撞和连结,又如何为身边人所看待?《梵高的耳朵》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展现这位传奇艺术家丰富而真实的心灵世界。

作者介绍

贝尔纳黛特·墨菲出生于英国,曾在伦敦学习艺术史。成年后,她在法国南部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从事过多种行业。由于家乡距因梵高而名声大噪的阿尔勒只有50英里,从小她就经常造访此地,听导游讲过无数次梵高的传奇故事。但她发现,这些故事中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甚至纯属捏造。机缘巧合之下,她决心再次前往阿尔勒展开调查。在七年间,她先后一百多次前往阿尔,以法证调查般的严谨、细致,寻找事件发生时代的一手资料,寻访事件当事人的后代,逐渐拼凑出梵高及其所生活环境的真实图景,以及“梵高割耳”事件背后的真相,从而带我们走进这位伟大艺术家真实的心灵世界。

部分摘录:
1886年2月底,文森特·梵高被巴黎充满生机的现代艺术深深吸引,来到巴黎,与做画商的弟弟提奥一起居住。文森特事先一句招呼也没打过,只给提奥的办公室留了个便条,便条是这么开头的:“我突然来找你,你可千万别发火。”(29)梵高在6年前决心投身于艺术时,便开启了这场人生之旅,而迁居到现代艺术的中心,则是这次旅程中必经的一站。(30)
文森特·威廉姆·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是特奥多鲁斯·梵高牧师(Reverend Theodorus van Gogh)和他的妻子安娜·科妮莉亚·梵高(Anna Cornelia van Gogh)的儿子,出生在他们位于荷兰津德尔特(Zundert)的牧师住所里。这个小婴儿出生的日子,正是一年前同样叫作文森特·威廉姆的男婴一出生便夭折的日子。(31)这两个孩子的名字都与梵高的爷爷同名,以纪念他。(32)梵高父亲应了他父亲的期望而当了牧师,但艺术却是这一家族的专长——梵高的三个叔叔都是艺术品商人。亲戚间的往来非常密切,但和他们的堂兄弟比起来,梵高家的6个孩子都过着相对清贫的日子。梵高牧师感到要做出牺牲,确保让孩子们获得尽可能好的教育,便在1871年带着全家离开老家,搬到另一个村庄,以期过上更好的日子。在津德尔特的生活对全家人来说是平静的、田园式的。很多年后,从第一次精神崩溃中恢复过来的梵高忆起童年故乡时说:“我又一次看到津德尔特的每一个房间、每一条小路、花园里的每一株草木,及周边的种种光景。”(33)
通过亲密无间的亲友圈,孩子们觅到了配偶,找到了工作。这一家子与没有子嗣的“森特叔叔”(Uncle’ Cent,梵高语)关系很好,而这位叔叔也很喜欢他的侄子侄女们。他是古皮尔(Goupil&Cie.)画廊的合伙人,这是巴黎最有声望的国际艺术品经销商。画廊为新兴的中上层阶级服务,专售例如柯罗(Corot)和其他巴比松(Barbizon)画派画家的现代画作。他安排16岁的文森特去海牙分店做学徒,4年后提拔他到伦敦的办公室。同年(1873年),文森特的弟弟提奥也去了古皮尔在布鲁塞尔的分店。这两兄弟尤为亲密,他们都对艺术怀着极大的热情。工作伊始,这两兄弟将来成为一名画商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提奥晋升为富有声望的巴黎一家分店的经理,可此时的文森特却难以适应商界的人际关系和条条框框。
文森特·梵高,时年18岁
文森特被其同时代的人描述成一个紧张的、暴躁的、易怒的人,他常常成为朋友们的笑柄:“梵高的态度和行为总是让人发笑——他做的、想的、感受到的每件事……当他笑起来时,笑得特别发自肺腑、充满热情,整张脸都神采奕奕。”(34)文森特一贯慷慨,与人为善,满怀忠诚;但他也是个很极端的人。在古皮尔伦敦分店工作时,他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教福音派的活动中。这种兴趣很快消耗了他所有的工作热情,他在1875年被调到古皮尔在巴黎的办公室,并在1876年4月遭到解雇。文森特这样向提奥解释他的处境:
当一个苹果成熟了,只消一阵微风就能把它从树上吹落;我现在也是这样。我定是做了些在某方面看起来非常错误的事情,所以也没什么好说的……我目前真不知道该做什么。(35)
他回到伦敦,当了校长助理,并开始在周末传道。在圣诞节时,他告诉父母,他想成为牧师,坚称教会是他真正的归宿。然而,文森特的家人劝说他回来,并为他在荷兰找了份书店里的工作。由于文森特没完成学业,新计划意味着他至少要经历长达7年的学习。但是即便如此,也没能令他知难而退。1877年5月,他搬到阿姆斯特丹,开始准备他的神学学习,不过他并没有待上太久。次年夏天,他在比利时开始接受福音布道的训练,但令人沮丧的是,在3个月的培训结束后,他并没有得到一份工作。最后,1879年1月,托家里的福,文森特获得了一份见习牧师的差事。他将以信徒传道师的身份,在比利时波里纳日的矿工中间开始自己的工作。
梵高全心全意投身于这个新世界。他将牧师职业看得非常重,亲自照顾那些患病的、赤贫的教区居民。文森特希望能更好地体验穷人的生活,效仿基督那样的生存方式,他放弃所有不必要的家什和衣物,拒绝睡在床上,每天为布道努力工作数小时。教区长者们被梵高的古怪极端行为惊呆了,他们断定梵高不适合牧师的生活,到7月份就解雇了他,都没满6个月的试用期。
如果说他的职业生涯令人忧心,那他的感情生活就更糟糕了。他有过好几段感情,一段比一段惨痛。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梵高,肆无忌惮地怀着一厢情愿的热情,追求他心仪的对象,完全不顾及自己的感情并没有得到回应,甚至自己不受人欢迎的事实。
1881年,梵高断定自己爱上了刚刚成为寡妇的表姐凯·沃斯(Kee Vos),并向她求婚。近亲结婚显然不合适,况且凯并不爱他,也没想再婚。为了赢得芳心,一天晚上,梵高出现在他姨母姨父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家门前,当时他们还在吃晚饭。他要求见凯,遭到拒绝后,梵高就把手伸进油灯,不肯把手从明火中拿开,央求目瞪口呆的姨母姨父让他见上她一面,哪怕只有手指在火焰上熬得住的那么点儿时间也好。撇开这种乖张行为不说,这件事强化了整个梵高家族对他的印象——文森特不只是古怪,他是疯了。
在梵高还是青少年时,他的精神状态就时常令他父母烦恼,在他们的通信中常常被提起。在他20岁后,全家人都竭尽全力为他寻找生活的出路,但是他的怪异气质变得更加顽固了。他的父亲在1880年给他最喜爱的儿子的信中写道:“文森特还在这里。但是,天啊,除了挣扎外一无所有……啊,提奥,如果能有光照进文森特的苦痛黑暗里就好了。”(36)
在19世纪末期,对精神病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收治精神病患者的私人机构确实存在,但差不多也就是严加看管而已。(37)要是谁生了个精神上有问题的孩子,唯一的选择就是送他去公立精神病院,很少有人能在那里活过几年。1880年,在一系列特别痛苦的事件发生后,梵高牧师夫妻俩打算把27岁的文森特送去比利时的一家机构,但是在文森特的强烈反对下,梵高一家没法,也不忍心强迫他去那里,所以最终没有成行。(38)梵高在次年给提奥的信中回忆起这段时间的经历:“这令我十分伤心难过,但是我拒绝接受一个父亲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诅咒他的儿子(想想去年吧),想把他送去疯人院(我当然全力反抗)。”(39)1888年12月在阿尔勒发生了那戏剧性的一幕之后,安娜·梵高想起8年前对她儿子做过的专业评估,写信给提奥:“那个小脑瓜里好像少了或坏了些什么。可怜的孩子,我想他病了很久了。”(40)种种迹象表明,梵高是有精神问题的。唉,在梵高家族中并不是只有文森特存在这种问题。我们无从知晓他是不是有遗传疾病,但是有些迹象表明,梵高家族有精神疾病的病史,文森特后来向他的医生提到过这一点。(41)梵高牧师夫妻俩所生的6个孩子中,两个自杀,两个死在精神病院,不过提奥被诊断出他的死因是梅毒侵入了大脑。(42)
在他的一生中,梵高都倍加关注那些穷困潦倒、饱受折磨、急需照护的人,他想必认为自己是唯一能够拯救他们的人。1882年1月,他遇到之前做过妓女的西恩·胡妮克(Sien Hoornik),她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还比梵高大3岁。(43)7月,她带着新生的宝宝和5岁的女儿一起搬进了梵高家。这是文森特第一次与一个女人共度时光,在一段时间里,他们相处得还算不错。梵高对于这个理想家庭的假象十分满意,西恩也成了他的模特。他们于1883年9月分手,文森特这样向提奥解释他的感受:“从开始与她在一起,要帮她就只有一条路。我之前不能给她钱让她谋生,如果要帮她做些什么,我就必须收留她。在我看来,合适的方式应该是娶了她,带她去德伦特(Drenthe)。但是,我承认,无论是她自己还是周围的环境,都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44)
在19世纪80年代上半叶,当他的父母对他一贯的古怪行为感到绝望时,文森特渐渐与家人疏远了。像很多年轻人一样,他渴望独立生活。但是,如果不倚靠父母或提奥的经济支持,他就无法活下去,所以不得不常常回家。
1884年夏天,他认识了他们家在纽南(Neunen)的隔壁邻居玛高特·贝格曼(Margot Begemann)。7月,玛高特在梵高的母亲摔断腿之后,接替了她的缝纫课,并与文森特谈起了恋爱。双方家庭都强烈反对这段关系,文森特在9月16日向提奥解释道:“她与她家人谈了话,又听到人们说我们的坏话,因此,贝格曼小姐在绝望中服毒了。她变得如此不安才会出此下策,在我看来,她一定是在癫狂中才服的毒。”(45)文森特对她企图自杀的反应是必须娶她,然而他也在同一封信中抱怨,她的家人让他再等两年。
让一家人始料未及的是,1885年3月26日,在文森特32岁生日前4天,梵高牧师过世了。尽管与家人关系紧张,但文森特与家人在悲伤之余还是重归于好。然而这种休战只是暂时的,在与妹妹安娜的一次争吵后,文森特于1885年5月离开家里——这次,一去不回。
梵高在孩提时代就开始学习素描和油画,并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更加严肃地对待作画。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他的第一幅代表作《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这幅油画在艰辛中透着怜悯,体现了对荷兰农民群体的生活和悲惨情景的一种社会批判。他用晦暗的颜色凸显出劳动者聚在一起吃最廉价、最基本的食物,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辛。油画的基调阴暗而悲伤,但主题十分现代,揭示了劳动阶层勉强糊口、维持生计的残酷现实。尽管他对这幅画并不十分满意,但梵高知道他已经取得了某种成就。一年后他在巴黎遇到埃米尔·伯纳德,自豪地向他展示《吃土豆的人》,虽然伯纳德说,他觉得这画“挺吓人的”。(46)
尽管提奥很早就邀请文森特搬来巴黎的公寓一起住,但文森特的突然来访仍旧让他吃了一惊。而这种冲动的行为——把提奥搞得晕头转向——完全是文森特由着性子胡来。那段时间,28岁的提奥在蒙马特大街19号由古皮尔更名为博索德·瓦拉登(Boussod, Valadon et Cie.)的画廊里担任经理。
1886年2月底,心急火燎想要去别处的文森特离开比利时,甚至没有付清欠债。他在1888年6月坦白道:“我难道不是为了来巴黎,才被迫无奈这样做的吗?我虽然那时失去了很多东西,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我别无选择,去别的地方总好过继续消沉下去。”(47)
他开始在艺术家费尔南德·柯罗蒙(Fernand Cormon)的工作室里学习素描和油画,在同学中结交新朋友:埃米尔·伯纳德、澳大利亚艺术家约翰·彼得·拉塞尔(John Peter Russell),以及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48)然而他在艺术学校也没有待多久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