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高手-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2年前 (2022-07-01) 117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这本书是得到APP万维钢订阅专栏《万维钢·精英日课》的精选,主要取材于全球经济、社会、科技、哲学界的最新思想突破,而且用中国人习惯的表达方式分享给你。现代化的见识不是常识,就算生活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现代化思维。万维钢为之努力的,是第一时间用全球主流精英思想武装你。

作者介绍

万维钢 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得到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流言时代的赛先生》及《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数学分册和物理分册作者之一。

部分摘录:
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英雄
这张照片是1927年索尔维会议上物理学家的合影,这可能是物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有29个人,其中17人得过诺贝尔奖。不过,诺贝尔奖并不能代表这些人的成就,爱因斯坦、狄拉克、玻尔、普朗克、居里夫人、薛定谔、海森堡、泡利……这些人的名字如同恒星照耀着人类历史。
我们不但知道他们的思想和成就,还知道他们的性格和趣闻逸事。就好像文科生崇拜民国“大师”一样,理科生崇拜20世纪前期活跃的那些物理学家,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
那么问题来了。从20世纪后期到现在,还有哪些物理学家是你熟悉的呢?
事实是,现在活跃的物理学家的“知名度”,远远不能跟爱因斯坦那一代人相提并论。如果那一代物理学家是元帅和将军,这一代物理学家只能算是连长和排长。
这当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一个原因是那一代物理学家都赶上了好时代,当时的物理学还是一个年轻的科学,有很多“低垂的果实”,一个年轻人单打独斗就可以取得非凡的成就。而到今天,容易研究的问题都已研究完了,新的突破必须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也未必见效。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不过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现在会搞物理研究的人太多了。现在的物理学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学科,这就意味着两点:第一,会有很多高手;第二,高手的水平都差不多。
比如,提出“希格斯机制”这个理论的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为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希格斯玻色子的确存在,等于是验证了他的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请问,希格斯是不是一位不世出的物理天才,他的理论是不是独一无二的呢?当然不是。事实上,1964年前后,至少有6个物理学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他们的贡献是平等的。直到诺贝尔奖宣布之前,人们都不能确定到底应该发给谁。
这跟过去是完全不同的局面。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这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而且据说发表出来以后,全世界只有2.5个人能“理解”他这个理论。
但是,爱因斯坦那个时代总共也没有多少人搞物理。当时的物理学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是极少数人玩的智力游戏,绝大多数国家的大学里可能都没有物理系。
“二战”末期,原子弹的威力让人们见识到了物理的厉害,各国都开始重视物理了。到了今天,几乎每个正规大学都有自己的物理系,每个物理系都在教相对论。当然,我听说有的老师一上来就说“相对论我也不懂,咱们共同学习……”但是在任何一个比较好的大学里,只要是一个足够认真、聪明的大三学生,学过《电动力学》后就能完全理解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根本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理论,中国每年都会产生好几百个懂狭义相对论的人。
那么你可能会说,“懂相对论”和“创立相对论”不能相提并论,爱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学家搞的都是革命性的理论,想法都非常离奇,只有天才才能产生那样的想法。这是一个不了解情况的说法。如今,这一代物理学家思考的问题比那一代要难得多,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考深度都远超过去,而且他们也都在不断地尝试各种大胆的想法。
我曾经收到一位读者来信,他说为什么物理学家不听听外界的声音呢?为什么就不能想想万一相对论是错误的呢?这是一种非常外行的说法。物理学家一直都在想“相对论有没有可能是错的”。要解释暗物质和暗能量,物理学家首先想的就是要不要修正相对论。有人提出也许引力根本就不是一种基本的“力”,而是一种“熵力”。这种想象力,比爱因斯坦那一代物理学家能差到哪儿去呢?
所以这一代物理学家的水平并不差。但是没人知道他们的个性,没人记录他们的名言,没人打听他们的“风雅趣闻”——因为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多了。今天的“科学家”只是一个普通的职业,有很多的从业者。
而且现代的物理学家,包括其他学科的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牛人”还有一个特点——现在的高手都没有什么个性化的、人无我有的“绝招”。像爱因斯坦那样,随便一出手就能震动天下,别人一看简直匪夷所思,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不可能发生了。
这是因为现在是一个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时代。今天的物理学家非常喜欢四处拜访,开各种学术会议,论文直接上传网络,好想法非常容易传播出去,那你就很难搞什么“横空出世”。事实上,连“研究风格”这个词,现在都很少有人使用了。
因为只有在竞争不充分的领域里才有“风格”。比如,现在我们看拳击比赛、格斗散打比赛,两个选手的打法都非常相似——为什么不像电影里的那样,一个用铁砂掌,一个用螳螂拳呢?
我理解,像少林、武当、峨眉这些武林门派,既然一直流传到今天,历史上必定都是非常厉害的,他们的武功一定不是假的。但当时既然各个门派的打法非常不同,那就说明历史上这些门派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可能功夫都密不外传,可能不同门派的人很难见面,也可能一见面一动手就死人,所以没办法总结经验。
如果武术门派之间充分交流,像现在职业足球这样每周打一场联赛,那么不同打法很快就能分出高下,所有门派的人都会去学习最高级的那个打法。最后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使用同样的打法比赛——这个打法,在散打规则之下,也许就是今天的散打打法。
足球就是这样。30年以前,足球是一个有明显不同风格的运动。比如,英格兰爱打长传冲吊,南美洲足球则主打脚法细腻,有时,一个人盘带动不动就能过好几个人,还有什么“欧洲拉丁派”;但是现在我们看世界杯比赛,这些风格都不那么明显了。巴西队也追求快速推进,英格兰也不打长传冲吊了。当然,你可以说巴萨的踢法就是与众不同——但这个关键词是“不明显”。
这就是充分竞争、充分交流的结果。人都是同样的人,既然你这个踢法好,那我为什么不能学呢?过去,各国球员还有身高的差异,如今实在不行还可以引进归化球员;而且球员还都在各个俱乐部流动——如果巴西国家队球员都在欧洲踢球,那他们踢的到底是巴西足球还是欧洲足球?
几十年前,围棋大师也很讲究个人风格,什么这个流那个派——现在还有谁说我是什么流的?招数就是那么多招数,大家从小都学过,无非是灵活运用,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流派。
这是一个没有英雄也没有绝招的时代。
韩非子有句话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竞争越充分,个人风格和绝招就越没用。今天的球星出头,靠的是天赋、科学训练、艰苦奋斗和运气——基本上就是看谁比谁有“气力”。你说,我能不能诗情画意、羽扇纶巾、姿态优雅地成为世界第一?门儿都没有:这是一个想在任何行业成为高手都先得有“体能”的时代。
那么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干什么呢?难道说只能在一个领域内模仿高手吗?不是的。
我们想想手机。10年前的手机,各家品牌有各家的风格,外观千奇百怪,而今天的手机正面全都是一块黑屏。这就是竞争和交流带来的同质化。我们做个对比,从前那些风格各异的手机,像不像是已经逝去了的物理学大师,而现在这些清一色的黑屏手机,像不像是今天这些“物理学工作者”——看上去没什么风格,实际上功能却强大得多。
从这个手机故事里,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两个教训。
第一,你应该尽可能去一个新兴的领域。领域不成熟,竞争不激烈,你就有更大的自由度。
第二,如果是一个成熟的领域,那么你就得尊重这个领域的规律,不能随便标新立异。虽然今天的手机行业也讲设计,而且特别讲创新。各家品牌的风格都淡化了,但是每一台新手机都有自己的新特点,你只是无法预测这个新特点会在哪家先出现。
这就是说没有人想完全跟别人一样,你总要有些新东西。如果一个圈子已经同质化,也许想要创新就得往圈外看——看谁能从圈外给这个圈子输入新的元素。
然而归根结底,我们知道大创新是越来越难了,而小创新是越来越不自由了。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