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01) 2029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社会分层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而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多元的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本书还对中国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介绍

李强,1950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市社会学会会长。曾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城市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区研究等。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社会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任多种学术刊物的编委。著有《多元城镇化与中国发展》《社会分层十讲》《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等著作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70多篇。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并多次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学术奖励。

部分摘录:
什么是社会分层 我们知道,社会分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我们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社会是完全没有层化现象的。当然,开宗明义,先要澄清概念。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这个词,对于有些人来说恐怕是个生疏的概念。如果从字面上推测,大约可以理解为,是指社会分成层次的现象。在社会学上,“分层”这个词最初是从地质学中引入的,是用地质中的分层现象比喻人类社会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层化现象。如果从学术上给社会分层下定义的话,可以理解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尤其是指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制度化的社会差异体系。
100多年来,社会分层既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重要领域之一,也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社会现象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分层、地位差异现象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十分引人关注,在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尤其如此。另一方面,社会分层研究也是剖析社会的重要手段。试设想,面对芸芸众生,比如像中国这样接近14亿人口的社会,究竟应该从何处着手进行研究呢?当然,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对人群进行分类。分类有多种方法,比如,根据性别分成男性、女性,或根据年龄分成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根据人们垂直地位的差别进行分类,比如根据人们财产或收入的差别分成不同经济地位的群体,再比如根据人们职位的高低分成管理者、被管理者等。因为从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别中,更容易解释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1107308023 添加备注电子书]
社会分层,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十分讲究等级层次的社会:孔夫子讲“礼”、强调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等级的分层次序。迄今为止,无论是出席礼仪、会议发言、电视镜头、报纸上人名之先后等,都常常是遵循着严格的级别顺序。
既然是分层,那么,处在不同层级上的人群之间当然就是不均等的或不平等的,这样就涉及平等与公平的话题。在社会分层的理论中,不均等(不平等)与不公平有根本的区别。不均等(不平等)指资源在人们或人群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得到的多一些,有的人得到的少一些。而不公平指的是,从某一种价值观看,资源分布的格局是不合理的、不公正的。所以,均等(平等)的也可能不公平,比如,从按劳分配的价值观看,劳动多的人与劳动少的人如果得到的收入是均等的或平等的,是不公平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才是公平的。同样,不均等(不平等)的也可能是公平的,比如,贡献大的人比贡献小的人多得一些虽然是不均等的,但却是公平或公正的。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人们之间的地位差异或地位不平等是否可以消除?因为,如果地位的差异可以消除,那么,分层就没有必要了,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第二,如果不能消除,那么,什么样的地位差异或不均等(不平等)是公平的或合理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因为,我们考察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还没有发现哪一个社会能够将人们的地位完全拉平;就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社会,据称所谓“母系社会”“父系社会”,至少性别造成的地位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差异并不是坏事情,水如果没有“落差”都不会流动。既然不能消除差异,那么,什么样的地位差异或不均等是公平的呢?许多研究者认为,既然地位有差异、同时人们的能力、贡献也有差异,那么,让最有才能、贡献最大者去承担最重要的职位就是公平的,换言之,让最适当的人处在最适当的地位上是公平的。这种观点与邓小平同志讲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有相似之处的,即让有才能、贡献大的人处在经济收入的较高位置。
那么,怎样才能够让有才能的、贡献比较大的人去承担比较重要的职位呢?这就是上文所说的需要流动。不允许流动的分层是不公平的,比如,一个国有企业的厂长没有本领,把企业搞亏损了,却没有被撤职,仍然当厂长,就是不公平的;同样,一个可以救活这个企业的能人,长期被排斥在企业领导层之外,也是不公平的。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市场改革以后的社会,虽然收入差距拉大了,但是,却从不流动的社会分层转向了流动的社会分层。
如果比较中国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分层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分层,就会发现两种分层在体制上有重大差异,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不流动”性与改革开放以后的“流动”性形成鲜明对比。本节试用社会分层的理论,剖析一下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分层状况。
对于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分层,笔者以为,其突出特点是“身份制”,或者说是它的“不流动”性。身份(social status)是社会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指由法律、法规、规范等认可的与一套权利义务相联系的社会位置。所谓身份制,就是通过法律、法规的规定,将获得某种资源和机会的可能性限定在具备某种资格的身份群体内部,为此,就会选定某种社会的或自然的属性或条件作为排斥其他身份群体的正当理由。在改革开放以前,区分身份群体的属性或条件包括户口、家庭出身、参加工作时间、级别、工作单位所有制等。比如,农村户籍身份的人就不能随便流动到城市里面来。中国50年代中期形成的身份制,还较多突出了政治身份,比如,当时将社会各个群体的成分确定为:贫下中农、富农、地主、职员、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右派分子等,这些成分主要是指政治身份,对此,笔者曾撰写了《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1)一文加以研究,此处不赘述。到了50年代中期,这样一套非财产所有权型的社会分层,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稳定的制度体系,并一直持续到1979年的改革开放以前。这套社会分层制度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身份制”。
对于身份和身份制度,国际社会学界有着长久的理论传承,本书第四章将会有进一步阐释。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改革开放以前的身份制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笔者以为,有三点十分突出:其一是比较强调“家庭出身”,家庭出身是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中国家庭的父辈或主要成员所进行的阶级成分划分,这种划分在当年是有严格标准的,一个家庭的父辈,其阶级成分一旦被划定,子女或后代就要按照这样的阶级成分填写家庭出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填写的履历表格里都有一项是“家庭出身”。在改革开放以前,家庭出身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于一个人能否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其二是比较强调“政治身份”,政治身份更为特殊,它主要与历次政治运动中的政治表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而且政治身份一旦被划定,也几乎是不可变更的。其三是比较强调户籍身份,对此下文还会述及。
区分身份地位指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多与一些“先赋因素”(ascribed factors)有关。所谓“先赋因素”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经后天努力就具有的因素,比如,一个人的年龄、性别,又如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再比如在严格实施户籍制度国家的户口类别、居住地区。当“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喊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口号时,这显然是用“先赋的”指标来区分社会群体,一个人的父亲是与生俱来的,用此种标准区分的当然就是“身份群体”。
以“先赋因素”来确认人的身份地位,该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等级、秩序。当这种身份得到了法律、法规的认可以后,各身份群体也就难以越轨,没有了跨越身份界限的非分之想,每一个人都被定位在一定的等级上,整个体制井然有序。此种体制的最大弊端是束缚社会成员的活力、积极性和流动性,因为,它将每一个人定位在先天决定的身份体系上,人们很难突破此种先天的限制,很难超越级别、很难流动。所以,这是一种不流动的社会分层体制。在此种体制下,人们的后天努力与地位变迁没有太大的联系,因此,这是一种缺少公平竞争机会的体制。
身份制突出,一方面反映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基本上还属于一种传统的社会结构,例如,当时农民占到全部人口的80%以上;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在将阶级体系打碎以后,财产分层的地位下降,因而身份分层的特征就更为突出了。这种以身份制为核心特征的制度,具体说来表现在户籍身份、职业身份、干部级别身份、档案身份和单位身份等诸多方面。
中国自1979年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身份制开始出现了解体的迹象,身份分层的地位下降,经济分层的地位上升。新体制的突出特点是,社会分层具有了流动性。比如,户籍制度有所放松,农民不再被约束在农村劳动,也可以到城市里来打工,从一个人的发展看,确实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确实有一些农民因为经营成功而变为“专业户”“个体户”甚至上升为“农民企业家”。再比如,在城市里,原有的“单位体制”、严格控制“档案”的人事制度也发生变革,人们更换单位、变动工作不但可能,甚至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所有这些都推进了以经济分层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分层体制的形成,改革以前的那种重视家庭出身、社会身份的分层体制逐渐弱化,而按照经济收入、财产财富、政治权力等区分社会地位的新的体制逐渐成熟,并成为全社会地位分层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结构呢?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