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樊登讲论语:学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01) 220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论语》是对樊登人生影响*的一本书,他捧着《论语》反反复复地研读了20年。 樊登发现,《论语》几乎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烦恼。我们当下遇到的各种痛苦,孔子早就解释清楚了。 西方的心理学、现代的脑科学,都是对《论语》很好的验证。《樊登讲论语》是樊登的心血之作,书中的每一句,都结合了当代的生活和今天的科学理论。 本书的特色,是既还原了《论语》本来的意思,又站在应用的角度讲透《论语》,让我们能够把《论语》用在当下的生活、工作、学习、创业、人际关系中。

作者介绍

樊登 “樊登读书”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本硕、北京师范大学博士,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央视主持人。曾在中央电视台主持《12演播室》《三星智力快车》等节目。 2004年起,在北京交通大学任教。2013年从北京交通大学辞职,创办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樊登读书会”,2018年“樊登读书会”完成品牌战略升级,正式更名为“樊登读书”。至今已影响超过4000万用户。 著有《陪孩子终身成长》《读懂孩子的心》《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读懂一本书》《可复制的领导力》等现象级畅销作品。

部分摘录:
学而时习之:如何应对人生中的一切痛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一共分了二十篇,后人以每章第一节的两个字作为篇名。[最新电子书免费分享社群,群主V信 1107308023 添加备注电子书]
第一篇的名字取自开篇的两个字:学而。
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在中学时就学过这一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部分人会觉得这句话很平淡。直接翻译过来,意思是:一个人学了知识后经常复习或者使用,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所为吗?
为什么这句看起来平淡的话如此重要?中国古人写书,整本书的第一句往往是点题的部分。
不知道你是否认同一个道理:对个人而言,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如果我们也这样认为,就会明白,摆正学习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要放在第一句来讲。
曾经有一个说法,叫作“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是宋朝宰相赵普的故事。这句话源于宋朝一个叫林駧的学者所写的著作,书中说赵普一生建功立业,是一代勋丞,但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别无其他。
故事真假不论,单从这句话本身来理解,我觉得一点都不夸张,我们甚至可以说“一句《论语》治天下”——如果有人觉得自己记忆力有限,记不住半部《论语》,只能记住一句话,那就可以在《论语》中找到那句话,然后反复念诵,让它像“咒语”一样在脑海中不断盘旋。遇到任何问题,这句话便能立刻浮现出来,帮你理清思路。
比如遇到难题,你能瞬间想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能把握解决问题的大方向。
或者,你若是能够想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叮嘱自己从学习中找答案,这也够了。
为什么我敢有这样的提法?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概括了我在“樊登读书”讲过的两本非常重要的书,一本叫作《刻意练习》,一本叫作《终身成长》。《刻意练习》里说明了所有的天才其实都是有目的地训练的结果,《终身成长》里则强调了我们要培养成长型思维,享受学习的过程。而这两本书,事实上就是在阐释这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在此,我们要去理解这句话中的一个句式:“不亦”。
“不亦”,通俗地说就是“不也是……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式。我们不妨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情感色彩,推测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显然是因为有很多人持反对态度,觉得“学而时习之”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孔子才会说:“不也是快乐的吗?”
你不妨也问问自己,对你而言,“学而时习之”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我每次讲完书,就有很多人说:“樊老师,为什么听了你讲的书,我的生活还是没有过得更好?”之所以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只是在“学”,还没有“习”。学是明白知识,习是要不断地应用,不断地尝试、践行。《礼记》中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说法,说的是学习的几个层次,同样也是落脚在“行”上,让你去尝试和践行。
在尝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遇到了困难由谁来解决?学而时习之,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会遇到困难:第一种情况是根本不学。这种情况孔子没有进行讨论。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和自己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他的学生们已经在学习或者准备开始学习了。
第二种情况是对于已经开始学习的人,要如何去应用和内化。应用和内化的过程有长有短,并没有固定的时间。有的人短期内看不到理想中的结果,会误以为学习没有用,学习无法改变生活,因此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感源自想走捷径的心态,似乎“我听了一本书,我学了一个知识,就立刻能变得不一样”。
孔子说,不要那么着急追求结果,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学而时习之”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也是《终身成长》所提出的核心理念。终身成长的心态,就是要从错误和挫折中学习,去体会其中的乐趣。
再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么,有没有人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呢?
我小时候,每逢有人来家里拜访,我爸爸就发愁,因为这打扰了他做数学题,打破了家庭生活原有的节奏。还有的家庭并不宽裕,在遇到亲友投靠的时候,会担心吃饭问题。
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和物质条件,肯定比孔子那个时候要好多了,人们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不愿意被打破生活节奏;第二,招待访客,难免要付出时间和精力。
所以,孔子这句话的背后,传达的是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如何看到他人的力量给自己所带来的改变。
有朋友远道而来,我们不用焦虑,这意味着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愿意靠近你。
很多创业者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在创业之初很不适应。因为创业之前,大家面对工作都是单打独斗,做销售也好,研发产品也罢,一个人就能胜任。而创业则不可能单枪匹马,而是需要合作。在合作中,难免会出现很多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情。当合作伙伴在行动之前没有与你沟通时,你可能会陷入疑惑:“为什么不跟我沟通,是不是瞧不起我……”
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我们与他人合作时要培养开放的心态,这是一种不断进步的人生态度。
“学而时习之”说的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如何面对合作和变化,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为的境界。
我们整体串联这三句话:
学而时习之——自修;有朋自远方来——共修;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修行的结果。
这样看来,几乎一个人生命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都被孔子一语概括。
首先,遇事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知道了怎么办,却做不到,那么,“学而时习之”;其次,自己与外界合作的时候很痛苦,那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最后,一个人觉得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但别人还是不了解,那么,“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最困难的,便是避不开这些痛苦。如果我们每个人可以时刻默诵这三句话,就会发现,我们面对一切困境都能淡然处之。这些痛苦,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为什么这句话作为《学而》的第一句?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人生中面对困难、面对变化,以及面对他人的不理解时的应对方法。
应对方法其实只有一个字:乐。
“樊登读书”有一档节目叫《我有一个问题》。在节目中,大家和我分享生活中的苦恼。有一次,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家里有个亲戚特别糟糕,整天欺负我,怎么办呢?”
我的答案是:“为什么不用喜剧的眼光来看待他呢?当你用喜剧的眼光来看待他时,你会发现,这都是生活中难得的佐料,难得的可爱之处。”
这个答案当然也是受到孔子的启发。孔子最大的优点就是“乐”,他的乐并不是隔靴搔痒、浮在表面的;不是让一个人使劲逗乐自己,也不是肤浅的励志和“打鸡血”。《梁漱溟先生讲孔孟》曾说,孔子之乐的核心是“不找”,就是不必向外使劲,不必说服自己,不必跟自己作战。
孔子认为“不亦乐乎”,这种快乐是油然而生的。
我们曾经以为的那些难以挣脱的痛苦,难道不是同样蕴藏着快乐吗?如果我们能够用快乐的方法来面对,那么学习的困难、合作的困难、别人不理解的愤懑,便都将迎刃而解。
希望在读本书的你,也能在心中默念一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如果在本书的阅读中,各位读者能够从学会这一句开始,连续默诵十遍,我们的人生,就已经开始发生改变了。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