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说-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01) 119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中说》隋唐之际大儒文中子王通的弟子为了纪念他,弘扬他的思想学术,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称《文中子说》。全书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分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问易篇、礼乐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关朗篇等十篇,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思想发展的重要文献。 本次将《中说》纳入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出版,原文以《新编诸子集成续编·中说校注》为底本,由西藏民族学院青年教师、北师大文学院古典文献学博士马天祥负责注译,力图提供一个面向大众的《中说》读本。

作者介绍

马天祥,1986年生,男,汉族,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文献整理成果有《诗经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56万字,署名);《格言联璧译注》中华书局2014年版(10万字,独立署名)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末西藏方志整理研究”。
部分摘录:
王道篇 【题解】
《王道篇》是《文中子》的开篇之作,无论在语言风格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模仿《论语》的痕迹都比较明显。该篇前半部分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将王通的政治构想和治国理念全盘托出,诸如封建、井田、世卿、肉刑、至公等重要思想皆未出现,而是从对各类史料著述的评价入手,进而展开对其所处时代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最终将主题引入到“王道”与“德政”上来。篇中依托王通自述及与门下弟子等人的问答对话,将王通的王道思想部分地呈现出来。该篇前半部分从讨论王通历代先人著述入手,引出对由晋至隋史籍编修乱象的批判。王通基于这种批判,更加深刻地指出造成“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制理者参而不一乎!陈事者乱而无绪乎”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实是社会长期动荡造成人们思想的崩溃与混乱,因此王通欲借编纂史籍之法,祖述仲尼《春秋》之义,以此重振儒家思想,使德政得以推行,重建政治上的王道体系与伦理上的纲常体系,使社会重归安宁太平。这些思想在当时社会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王道篇》后半部分的思想脉络不像前半部分那样清晰,有对隋朝执政者“言政而不及化”“言声而不及雅”“言文而不及理”的犀利品评;也有对重臣杨素将记载珍馐佳肴的《食经》作为礼物赠予自己时,只能以《洪范》“三德”作为回赠的无奈。更有借“七制之主,其人可以即戎矣”,暗讽隋炀帝滥用民力穷兵黩武;借“舜一岁而巡五岳,国不费而民不劳”,暗讽隋炀帝大肆巡幸劳民伤财;还就《无鬼论》《乐毅论》《辩命论》《绝交论》等古今著述做了简明扼要的评价。虽然看起来内容驳杂不纯,但质而论之仍是站在传统儒家立场上,就其所处之时、所遇之事,给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在王通看来,国家在政治上当推行王道,君主当体恤百姓修德安民,臣子当恪尽职守一心为公,读书人更应谨遵圣贤教诲,无论著书立说还是为人处世,都要以伦理纲常为准绳,为天下人做出表率。
1.1 文中子曰:“甚矣!王道难行也。吾家顷铜川六世矣①,未尝不笃于斯②,然亦未尝得宣其用③,退而咸有述焉,则以志其道也④。”盖先生之述⑤,曰《时变论》六篇,其言化俗推移之理竭矣⑥。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经决录》五篇⑦,其言圣贤制述之意备矣。晋阳穆公之述曰《政大论》八篇⑧,其言帝王之道著矣。同州府君之述曰《政小论》八篇⑨,其言王霸之业尽矣。安康献公之述曰《皇极谠义》九篇⑩,其言三才之去就深矣⑪。铜川府君之述曰《兴衰要论》七篇⑫,其言六代之得失明矣。余小子获睹成训,勤九载矣⑬。服先人之义,稽仲尼之心⑭,天人之事⑮,帝王之道,昭昭乎!
【注释】
①顷:时间长短,无实际意义,与句中“六世”呼应。铜川:阮逸注云:“上党有铜堤县。”考《隋书·地理志》可知“铜堤”之说,乃“铜鞮”之误。铜川实属楼烦郡秀容县(今山西忻州),置于隋开皇初年,至大业初年废。六世:六代,自王通六世祖王玄则至王通父王隆,共六代。
②斯:阮逸注云:“斯文。”此指推行王道。
③宣:施展。
④志:阮逸注云:“记。”记录,记载。
⑤先生:王通六世祖王玄则。字彦法,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为一代鸿儒,江左人称“王先生”,著有《时变论》六篇。
⑥推移:变化,改变。此指社会的变革发展。
⑦江州府君:王通五世祖王焕。著有《五经决录》五篇。
⑧晋阳穆公:王通四世祖王虬。萧道成代宋自立,建立南齐之后,王虬因“耻食齐粟”,于齐建元元年(479),即北魏太和三年,北奔至魏,太和中任并州刺史,安家于河汾,遂有“晋阳穆公”之名。考《录关子明事》可知晋阳穆公生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卒于北魏景明元年(500)。
⑨同州府君:王通三世祖王彦。因任同州刺史,遂有“同州府君”之名。唐王绩《游北山赋序》云:“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指王彦因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被尔朱兆绞死,于是退隐河曲。
⑩安康献公:王通祖王一。官至济州刺史,著有《皇极谠义》九篇。一说名杰,北宋司马光《文中子补传》云:“彦生杰,官至济州刺史。”《录关子明事》云:“开皇元年,安康献公老于家。”可知安康献公卒于开皇元年(581)。《皇极谠(dǎng)义》:亦称《洪范谠义》。
⑪三才:亦作“三极”,指天、地、人。《周易·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此处亦代指人类社会。去就:体统与礼数。此处引申为规则与关系。
⑫铜川府君:王通父王隆。字伯高,教授门生千余人。隋开皇初年,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承隋文帝之诏作《兴衰要论》七篇。每奏事,隋文帝皆称善。出为武阳郡昌乐令,后又迁河东郡猗氏、楼烦郡秀容之铜川,秩满,退居家中,遂不仕。
⑬余小子获睹成训,勤九载矣:阮逸注云:“自长安归,著《六经》,至九年功毕。”王通得见历代族人所著之书,历经九年辛勤著述方成《续六经》。余小子,言及先人时的自称之辞。成训,前人的教诲。此指王氏历代族人所著之书。《六经》,即《续六经》,王通参照儒家《六经》续写而成,又作《王氏六经》。
⑭稽:考核,考查。
⑮天人之事:又作“天人之际”,指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云:“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
文中子说:“王道已经到了极难推行的地步了!我家居于铜川已有六代之久,先祖们未尝不致力于研究如何推行王道,然而却不曾得以施展其功用,于是退隐田园皆有所著述,用来记载如何推行王道。”六世祖王先生的著作为《时变论》六篇,该书谈论改变风俗与变革社会的道理甚为详尽。五世祖江州府君的著作为《五经决录》五篇,该书谈论圣贤著述的核心思想颇为完备。四世祖晋阳穆公的著作为《政大论》八篇,该书谈论帝王之道极为透彻。三世祖同州府君的著作为《政小论》八篇,该书谈论王霸之业臻于穷尽。祖父安康献公的著作为《皇极谠义》九篇,该书谈论人类社会的规则与关系非常深刻。父铜川府君的著作为《兴衰要论》七篇,该书谈论晋、宋、北魏、北齐、北周、隋六朝为政得失清楚明白。我得见历代先人所著之书,历经九年辛勤著述。遵从先人著述大义,考查孔子思想的核心,于是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规律,圣君明主统治天下的方法,都清清楚楚了!
1.2 子谓董常曰①:“吾欲修《元经》②,稽诸史论③,不足征也,吾得《皇极谠义》焉④。吾欲续《诗》⑤,考诸集记⑥,不足征也,吾得《时变论》焉。吾欲续《书》⑦,按诸载录⑧,不足征也,吾得《政大论》焉。”董常曰:“夫子之得,盖其志焉⑨?”子曰:“然。”
【注释】
①董常:又作“董恒”,字履常,早卒,王通门下杰出弟子。阮逸注云:“弟子亚圣者。”本书《关朗篇》载王凝语:“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经》益明。对问之作,四生之力也。董、仇早殁,而程、薛继殂。”
②《元经》:王通《续六经》之一,共十五卷,凡五十篇,仿《春秋》而成。所记上起晋惠帝永熙元年(290),下讫隋开皇九年(589),凡三百年间事。据《文中子世家》可知《元经》的中心思想在于针对“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的混乱局面,意欲通过倡导儒家传统思想以重振皇纲,为天下太平献“长久之策”。《元经》早亡佚,今存宋本《元经》系伪书。
③史论:阮逸注云:“谓历代史臣于纪传后赞论之类是也。”即历代史官的褒贬评论。
④得:选择,采纳。下同。
⑤续《诗》:王通《续六经》之一,共十卷,凡三百六十篇,仿《诗经》而成。收晋、宋、北魏、北齐、北周、隋六代之诗,通过化、政、颂、叹四种体例,以期达到美、勉、伤、恶、诫五种情感的表达。
⑥集记:阮逸注云:“前贤文集所记。”即历代名人文学作品的汇编。
⑦续《书》:王通《续六经》之一,共二十五卷,凡一百五十篇,仿《尚书》而成。选录汉、晋二代政令公文、天子制诰、大臣谏议及问对、训、命等内容。
⑧按:考查,研究。载录:阮逸注云:“史官载言所录。”即历代史官记载的朝政公文。
⑨夫子之得,盖其志焉:阮逸注云:“非以文体。”可知王通续修诸经,并不受制于文体类别的简单划分,而是深入把握各类文献材料的真正志意与内涵,以自己独到眼光予以裁量。志,志意与内涵,即精髓。
【译文】
文中子对董常说:“我想要编修《元经》,考查历代史官评论,发现不足征引,于是我选取了《皇极谠义》。我想要续编《诗经》,遍考历代名人文集,发现不足征引,于是我选取了《时变论》。我想要续纂《尚书》,详研历代史官记载的朝政公文,发现不足征引,于是我选取了《政大论》。”董常说:“老师所选取的,应该就是这些文献真正的志意与内涵吧?”文中子说:“正是。”
1.3 子谓薛收曰①:“昔圣人述史三焉②:其述《书》也,帝王之制备矣,故索焉而皆获;其述《诗》也,兴衰之由显,故究焉而皆得;其述《春秋》也,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③。此三者,同出于史而不可杂也,故圣人分焉。”
【注释】
①薛收(591—624):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隋内史侍郎薛道衡之子。隋大业末年,郡举秀才,固辞不应,后得房玄龄举荐于秦王李世民,出为秦王府主簿,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薛收才思过人,秦王檄文战书多出其手。更精通兵略,曾为李世民献计生擒窦建德。隋亡,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封汾阴县男。武德六年(623),又兼任文学馆学士。武德七年(624)卒,年三十三。《旧唐书》卷七十三、《新唐书》卷九十八有传。
②圣人:阮逸注云:“谓孔子。”史:指下文中出现的《尚书》《诗经》《春秋》。
③邪正之迹明,故考焉而皆当:阮逸注云:“史有记事,稽邪正则法当矣。”迹,事迹,事情。当,允当。此指法令公正合理。
【译文】
文中子对薛收说:“从前圣人孔子修纂史书三种:他所著的《尚书》,对帝王管理天下的制度已经记录得堪称完备了,所以探究这部书就能完全掌握这些制度;他所著的《诗经》,将王朝兴衰的原因已经一一阐明了,所以探究这部书就可以完全掌握王朝兴衰的原因;他所著的《春秋》,邪正之事都已经记录得明明白白了,所以详加考查这部书就会使国家法令公正合理。这三种重要功用,都源出于史书但却不能杂糅在一起,所以孔子将它们划分开来。”
1.4 文中子曰:“吾视迁、固而下①,述作何其纷纷乎!帝王之道其暗而不明乎②!天人之意,其否而不交乎③!制理者参而不一乎④!陈事者乱而无绪乎⑤!”
【注释】
①迁: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青年时期游历各地,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出任太史令,博览群书,因替李陵战败投降匈奴申辩而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后出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终成《史记》。其生平事迹可见《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汉书·司马迁传》。固: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在其父班彪《续汉纪》基础上编纂西汉史事,修成《汉书》。《后汉书》卷四十有传。
②暗:幽暗。此指帝王之道湮没于世间。明:彰显。此指帝王之道得以施展。
③否:指《周易》中《否卦》所表达的阻塞不通之意。交:通达,畅通。此指公理得以伸张。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