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二十四史:文白对照版(全12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6-30) 326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是自西汉起历代史学家逐步编纂积累而成的,时间跨度达1800多年。“二十四史”的名称也是逐步累积形成的,直到清朝乾隆时才最终定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24部史书得到乾隆皇帝钦定,成为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的史书,也就是“正史”。
从《史记》到《明史》,从本纪到列传,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二十四史精华》从《二十四史》中仔细撷取精彩篇章,删繁就简,去芜存精,力图使读者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感受“正史”魅力。”历史揭秘”版块,将历史背景、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清晰地呈现出来,辅以通俗的译文,为读者构筑一个方便快捷的读史平台。

作者介绍

《二十四史》是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四部史书的结集,自成书以来,一直作为一套完整的史书出版、流传。《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约三千二百五十余卷、五千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传说中的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26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其著期之长、涵盖之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历史少见。如此恢宏巨典,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二十四史》不仅是史学和文学的宝库,更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鉴往知来、治国安邦、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镜鉴。《二十四史》是一部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了解中国历史不可不读《二十四史》。
读原文者,能充分体味古汉语的古色古韵,遇到难点,对照译文,则迎刃而解;读译文者,读到精彩处,观照原文,更能感受到古汉语简健精微的魅力。阅读译文晓畅明白,引用原文练达准确。
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二十四史】

部分摘录:
“二十四史”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
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史书,也就是“正史”——“二十四史”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它们都属于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下面,逐一对它们进行简要介绍。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由司马迁撰写。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编写工作。五年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陵辩护,被处以宫刑;后来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著书工作。征和二年(前91年),《史记》一书基本完成。书成之后的司马迁的情况,史籍缺载。大多人认为,他在完成著书后不久就去世了,死因不详。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2年)约三千年间的史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把历史著作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类,《史记》则是纪传体的创始之作,它有“纪”有“传”。《史记》之后的历代正史,都沿袭了这一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计本纪十二卷、表十卷、书八卷、世家三十卷、列传七十卷(包括《太史公自序》)。“十二本纪”按年代记载大事,年代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近的以帝王为主。“十表”是把重要的时事、人物等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表示出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事年表,一是人物年表。“八书”是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情况分类记述,各自成篇。“三十世家”记载了周代主要封国诸侯、汉初诸侯王的事迹;地位相当于诸侯的人物,也列入世家。“七十列传”,除最后一卷《太史公自序》介绍作者自己的身世、撰述目的、写作经过以及全书篇目、内容等外,主要记载各阶层人士的活动,其中有类传九卷,少数民族传六卷。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巨著。它对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全面叙述了中国上古至汉初约三千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它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观念,建立起了中国历史的统一观和正统观。它称天子为本纪,称诸侯为世家,以天子在位年为全国共同纪年。这样,以天子为中心,从精神上统一了全中国。
《史记》不仅是纪传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同时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社会良知、为人为文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起,历代的为文无不以《史记》为法。同时,《史记》是科学的历史著作和优美的文学著作的巧妙结合,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所记录的史实向称可靠,是关于汉武帝以前历代历史的唯一完整的文字记录,在史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史记》,历来治史者无不深加研习,有很多人进行了注解。其中,南朝刘宋的裴骃——裴松之之子——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最为著名,对于《史记》的研读助益颇大。
继《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其父班彪(3—54)是一位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卷来续补《史记》。班固的《汉书》,是在其父所作《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来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失败入狱,于永元四年(92年)死在狱中。
班固去世后,《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约49—约120)补作;马融(79—166)之弟马续(生卒年不详),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对于《汉书》的功劳是不能泯灭的。同时,她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才华的女史学家,也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纪十二卷、表八卷、志十卷、传七十卷,共一百卷,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所交叉,两书对于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都有记述。在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里的文字叙述。但是,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材料取舍标准的不尽相同,班固移用时有所增删改易。不过,要想了解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史记》是不可或缺的,《汉书》也是不可废弃的;至于汉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汉历史,就现存的史籍来说,以《汉书》记载最为系统和完备。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为“纪”,把“列传”省称为“传”,把“书”改为“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了下来。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其中,《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叙述了法律制度沿革,以及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为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个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当时存世的书籍——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汉书》的《食货志》,是由《史记》的《平准书》演变而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不过,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它虽然篇幅不多,但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及其变迁清楚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从思想高度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班固所谓的“圣人”,就是孔子。相形而言,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总之,班固的见识,不及司马迁高远。不过,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出了一个事实: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经在史学领域站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当时的东汉人已经有很多地方读不通了,这就提出了为《汉书》作注的要求。东汉末年,已有服虔、应劭作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汇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汉书》的新注。清代末期,王先谦著有《汉书补注》。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包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近两百年间的历史。其中,本纪、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西晋的司马彪。
范晔(398—445),南朝刘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范晔曾在南朝宋武帝的儿子彭城王刘义康那里做官,参议军事;后来得罪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发奋编写《后汉书》。刘义康和宋文帝争权夺利,范晔受到牵连,于元嘉二十二年被杀。
司马彪(?—约306),西晋史学家,字绍统,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西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卒于晋惠帝末年。所著《续汉书》共八十卷,论次东汉史事,纪、志、传均备;不过,纪、传已佚,仅存八志三十卷,即传本《后汉书》中的志三十卷。
在范晔作《后汉书》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记述东汉历史的史书。范晔在各家“后汉书”的基础上,博采众书,斟酌去取,撰成《后汉书》。它简明而又周详,记载有重点而又不遗漏,后来居上,淘汰了其他各种“后汉书”。
相比于《史记》《汉书》,《后汉书》有自己的特点。《汉书》是一个皇帝一篇本纪;东汉一代,殇、冲、质三帝在位时间短促,事迹不多,《后汉书》从实际出发,把他们附在其他帝纪后面。
《汉书》“纪”的最后一篇是《皇后纪》,相当于《汉书》中的《外戚传》。汉高祖死后,吕后曾专权多年,所以司马迁和班固把吕后列入本纪;然而,范晔则不加区别地把皇后全部写进“纪”,实际上反映了作者对君权的尊崇。
《后汉书》记人叙事喜欢以类相从,而不论年代的先后。在《史记》《汉书》已有的类传之外,《后汉书》新创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等,把同类的人物纳入一篇。
《后汉书》的《列女传》特别值得注意。范晔认为史书不为妇女立传是不对的,他选择“才行”优秀的各种类型妇女写了传记,在纪传体史书中开创了专为妇女立传的先例。不过,晚出的各史把“列女”改为“烈女”,变成了严守三纲五常的贞妇烈女的碑文,史学上的见识就远远不如《后汉书》了。
《后汉书》的《舆服志》《百官志》是前史所没有的。《舆服志》记载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车服沿革和式样,《百官志》记述了东汉分官设职的情况。
《后汉书》志中不立《食货志》,漏载了东汉一代的经济制度,显然是一大缺点。后来的《晋书·食货志》追述了前代经济状况,方才弥补了这一不足。
南朝梁代刘昭给《后汉书》作注,把《续汉书》的志抽出来加以注释,并补入《后汉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后汉书》。唐高宗的儿子李贤等人的注出现后,刘昭注不再被人们看重。今本《后汉书》,纪、传是李贤注,志是刘昭注。
《三国志》记事起于东汉灵帝晚季,止于吴国灭亡。修史体例效法《史记》《汉书》,有纪、传,缺志、表。此书以魏、蜀、吴三国并列,属于首创。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书各分纪、传。作者置“魏书”于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叡为帝,奉魏为正统。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