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天生疯狂-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6-30) 138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这是一本辛辣无比,又好看刺激的大众心理学读物,作者就身边一些品行不良,经常做下违反道德底线却又拿他们没有办法的这类人,进行了深入的从脑科学基础到行为模式的剖析,也为我们提供了有效识别和与他们安全共处的方法。
在书中作者将此类人的人格类型称为“变态人格”——他们经常可以沉着地犯下滔天罪行,即使谎言被揭穿,也会表现出一副自己才是受害者的样子……随着脑科学的飞速发展,变态人格者的大脑之谜也逐渐被揭开。最先进的脑科学即将为您揭晓,被人类进化历程和大脑构造所掩盖的关于“变态人格”的谜团!

作者介绍

【日】中野信子
脑科学家,东日本国际大学特聘教授,横滨市立大学客座教授。生于197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取得东京大学医学系研究科脑神经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曾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Neuro Spin担任研究员。曾以评论家的身份活跃于电视节目,并于富士电视台头脑决战节目中获得优胜,赢得“日本第一金头脑”的封号。著有《科学验证的改运法》《脑内麻药》《东大毕业的女性脑科学家教你如何换一副有钱人的脑袋》《活跃全球的人会做的事》《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祈祷”》《大脑·战争·自然法则:超越近代人类观》等。

部分摘录:
科学已经证明“变态就在你身边” 说着荒唐的谎话、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但依旧面色平静。哪怕谎言被当众戳穿,也毫无羞耻之心,理直气壮地面对一切,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甚至自己还表现得像是“受到不公指责的被害者”“悲剧旋涡中的女主角”似的。
即使犯下了残忍的杀人案件或恶劣的诈骗案件,也完全看不出有反省之心。不仅如此,还用手写信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自己“正当性”的主张。
外貌看起来是十分富有魅力、社交能力极强的人,无论说话还是演讲,都能滔滔不绝,特别有幽默感。但是,他的私生活却十分奔放,桃色绯闻不断。
爱编造一些自己从没有过的经历,能淡定地说出完全不同的过去,即便被人指出有矛盾,也能事不关己地表示:“我从来没说过那样的话。”
如今,这样的人总能在社会上引起风波。
让我们无法忽视的是,这样的人,也有不少拥护者。
“他/她是受骗之后才变成这样的!”
“他/她绝对不是坏人!而且他/她特别有魅力!”
从电视上的评论员到普通人,都会发表不少这样善意的回应。有时,还会出现像“信徒”一样的崇拜者。
他们肯定不知道吧,自己口中的那个“他/她”,有很大的概率有着“变态人格”。
占美国总人口的4% 原本“变态人格”(psychopathy)一词是一个医学概念,为了描述连续杀人犯等反社会人格而被创造出来的,在日本,会被翻译成“精神病人”。
但是,仅从字面上,很难有把握地想象出“变态人格”具体是什么样子。对于“变态人格”,至今没有能够准确描述实际状态的翻译。而且,在今日精神医学界世界标准最新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也没有“变态人格”的相应描述。精神医学也没有将“变态人格”设置为一个单独的分类,而是将其诊断基准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混为一谈。因此,人们对它产生误解、印象模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变态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精神疾病有什么区别呢?也许你会想起在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沉默的羔羊》里面登场的汉尼拔·莱克特博士那样的人物,“在拥有高于常人的智商的同时,屡次残酷地犯下猎奇杀人案件”;又或者,嘲讽那些满口谎言的人“有病”。
不过,随着近年来脑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变态人格”的面纱也慢慢被我们揭开。可以明确的是,“变态人格”者的大脑组织结构,在与他者产生共鸣和认知痛苦的部分,和常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另外,我们也明确了有“变态人格”的人不一定都是冷酷残暴的杀人犯。研究结果表明,很多从事需要大胆决策的职业的人也有着“变态人格”,例如,大企业的CEO、律师、外科医生等。
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在进行之中。因写作《变态人格》而闻名的加拿大犯罪心理学家罗伯特·海尔曾说这类人约占男性总人口的0.75%。而长年担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部心理学讲师的心理学家玛莎·斯托特则表示,“变态人格”病人约占美国全人口的4%。这个具体的数字取决于对“变态人格”的诊断标准。还有,在个人主义较发达的欧美国家,这类人的数量就很多,但是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东亚社会里,相对则会少一些。此外,研究还表明,男性患者的数量也要高过女性。
对于“变态人格”,不能说是好还是坏。我们只是知道,这属于在人类群体中广泛分布的一个“灰色地带”,只是其症状的程度不同。用更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在情感面、人际关系面、行为面上,会表现出复合型谱系障碍。(注:本书中为了方便叙述,将“变态人格倾向表现较强的人”统称为“变态人格者”。)
无论怎样,变态人格人群的比例可以说大概是“1%”的程度。按此计算,日本的人口(约1亿2700万人)中,就有约120万人。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变态人格,你和你的同事、朋友、家人都被包围了。
甚至,说不定正在看这本书的你,就是变态人格呢。
如何辨别变态人格 那么,到底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变态人格呢?
下面列出几个变态人格的特征。
·外表和言辞都表现得太富有魅力,非常自恋。
·很难感觉到恐惧、不安或紧张,站在大舞台上也心静如水。
·可以淡定地去做大多数人出于道德原因而感到危险的事情,看起来很有挑战的勇气。
·能说会道,会拉拢有权势者,也会有不少追随者。
·习惯性撒谎,话多;特别爱表现自己,反复无常。
·眼高手低,做事没有常性,总不能做到有始有终。
·经常换交往的对象,分手后又会说对方的坏话。
·能与人相处,但缺少对他人的共鸣。
我想大家此刻都能回想起好几个人吧,虽然不至于完全符合,但还是会符合其中的几条。
这类人往往都很妄自尊大,在人际关系中充满了自恋与欺瞒,缺少与他人共鸣的情感,易冲动,属于反社会的存在,而且更愿意选择毫无责任感的生活方式。
当然,没有变态人格倾向的人也不都是好人,所以也不能说所有的变态人格者都是潜在的罪犯。“将变态人格者等同于罪犯”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是很危险的。
但是,如果不了解这类人的心理状态的话,恐怕有时就会被怀揣恶意的对方所利用。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人无知地拥护这些变态人格者。
他们都能说会道,又无所畏惧地果断行动。这种行为,常常被视为非常有魅力,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了解其本质,而成了其拥趸。特别是在闭塞的社会中,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好像捅开了一个窟窿,给人们带来爽快感,容易积攒人气。他们就是这样吸引周围的人,从而能够利用他人。
富有魅力的研究对象 我自己之所以会对“变态人格者”这么关注,就是因为这些人本身是“令人感兴趣的一种存在”。他们过着超越既定规则的生活,这让我作为大脑研究者特别感兴趣。
我曾经是门萨俱乐部(聚集了人类前2%高智商者的团体)的会员。
这个组织里聚集了一堆喜欢从各种现象中寻找规律的人。例如,发现字谜或游戏的攻略、了解社会规律,或者通过做实验了解规律,感叹“原来是这样”“其实,也可以是这样”的人。他们会像玩游戏一样享受其中—“大家认为是常识的道德或‘规定’,实际上只是最近才形成的,对个人来说只是一种参照系”。
当发现了隐藏的游戏规则或社会秩序后,有的人就会将其用于歪门邪道。利用漏洞来侵害他人,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不遵守游戏规则,干出道貌岸然的行径。借用互联网上的说法,这就是“规则黑客”。
普通人是不会做出这种反道德的行为的。因为,触犯道德底线会让自己没有安全感。但这并非出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寻求安全的意识,而是源自一种自发的“愧疚感”,所以大多数人才会对反道德的行为“踩刹车”。利用未被他人注意到的获胜方式,会让老老实实做事的人感到反感,被排斥出集体的风险也很高。因此,人们都会很自然地选择不去做这种行为,大脑中就好像有一个会“自动踩刹车”的机制。
但是,变态人格者却并不会意识到这种规则限制,这是令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他们为何“不会踩刹车”呢?
还有,之前我们说过每100个人里就有1个这样的人,这么说来,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何一直没有将变态人格者淘汰掉呢?竟然能让其一直生存到了现在?
也就是说,变态人格者的生活方式(生存策略),虽然看起来与普通人大不相同,但是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却可能意外地很有效。
进一步来说,变态人格者在人群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能是为了留存人类的火种。人类社会,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变态人格的存在,才能得到发展。
不过话虽这么说,变态人格确实也是一种麻烦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为了保护好自己,有必要对变态人格有正确的认知,注意学会与其相处的正确方式。
首先我将结合典型的变态人格案例来进行介绍,在第1章主要讲解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征,第2章则从脑科学的角度来总结其表现出的特点。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