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大航海时代 (易中天中华史 23)-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7) 118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明太祖的禁海令可是十分严厉:片板不许入海。于是,郑和下西洋六十多年后,西方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进程,开启海洋世纪的机会,就此拱手让人。 鳌拜之后,无权臣跋扈;撤藩之后,无地方割据;雍正之后,无储位之争;摊丁入亩之后,无饥民造反。建设跨文化多民族的统一大帝国,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康熙和他的继承者却回答得比历朝历代都要出色。那么,问题当真解决了吗? 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在觐见过乾隆后,说了这么一番话:大清帝国就像一艘年久失修的豪华战舰,仅仅依靠水手们的支撑才没有沉没。头等舱里的人却并不知道这些,只有一部文学作品感到了它的百孔千疮。她,就是伟大的《红楼梦》。

作者介绍

易中天 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易中天中华史”。

部分摘录:
中国人很早就西行了,比如周穆王。
周穆王确有其人,从文王算起是周的第六任君主。在位时间也最长,五十五年。他的西行应该也确有其事,只不过是否当真见到豹尾虎齿猿啸、半人半神的西王母,恐怕只能将信将疑,尽管那西王母也可能是当地人崇拜的女神。[34]
八百年后,张骞通西域。
通往外部世界的门打开了。司马迁写《史记》时,就已经知道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的大宛,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的康居,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的乌孙,在今阿富汗的大夏,当时叫安息的伊朗,当时叫身毒的印度,首都在土耳其、领土包括叙利亚的条支。
后来又知道了罗马,汉代叫大秦。
连接罗马与大汉的,是丝绸之路。
陆上的丝绸之路后来断了,海航却早已开始。汉代便已有使者到达斯里兰卡(当时叫已程不国)的记录,唐的海船更是航行于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南天竺最南境”的没来国(今印度奎隆)更是不成问题。[35]
宋代走得更远,比如:
勿斯离国——今伊拉克摩苏尔。
瓮蛮国——今阿拉伯半岛阿曼。
勿斯里国——今埃及。
弼琶啰国——今索马里北部。
层拔国——今桑给巴尔。
昆仑层期国——今马达加斯加。
芦眉国——在今小亚细亚。
斯加里野国——在今地中海西西里岛。
木兰皮国——在今西班牙南部及非洲西北。
默伽猎国——在今摩洛哥。
这些,都是比郑和舰队行踪更远的地方。[36]
航海业最为发达的时代是元。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元的统治者更愿意征服世界。马跑不到,那就换成船。忽必烈便曾远征日本、占城和爪哇,动辄投入战舰数千艘。尽管战争的结果并不如意,但他们确实差点就到了澳大利亚。
好在对于物资和货币的流动,游牧民族比农业民族更有兴趣。允许海外各国商人自由来华贸易,始终是大元帝国的基本国策。何况他们也有条件——波斯湾地区基本上归属了同为蒙古人的伊利汗国,作为二等臣民的色目人又大多精通生意经。帝国的财务和外交,其实多半交给了他们。[37]
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不将触角伸向海外?
可惜对于明帝国而言,元帝国留下的巨大遗产弄不好就是沉重的包袱。朱元璋父子也无法确定,那些跟蒙古人进行海外贸易的是不是敌对势力。可以肯定的是,明太祖登基才三年,一个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帖木儿,就在撒马尔罕建立了自己的汗国。此后三十多年里,又发展为从印度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名义上”的大帝国。[38]
这些都是远虑,虽然远了点。[39]
然而当年逐鹿中原失败者的余党,可是确确实实逃到了海上。一衣带水的日本,也并不安分。被驱逐回漠北草原的元帝国残余势力,更是人还在,心不死。也就是说,明帝国面临着塞外和海上的双重威胁。这可是历朝历代没有的特殊困境,禁海也就不能完全理解为朱元璋的小农经济观念。[40]
只不过,他儿子的策略不同。
也许,在朱棣看来,与其被动防御,不如在严禁民间与海外私相往来的同时,派出皇家舰队远航。目的,当然是要安抚笼络那些外邦和侨民。实际上,宣德化而柔远人,已经说得再明白不过。所以,郑和率领的必定是海军,却又必定不会侵略扩张、海外殖民,当然也不会在乎经济效益。
这也同样能够解释,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都是老马识途般地走着熟知的航线,没有新的开拓。尽管他的船在当时的世界上,性能最优,吨位最大,完全有此可能。[41]
道理也很简单,他的使命不是探险。
郑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海外各邦纷纷来朝,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则不过顺理成章。至于那位帖木儿苏丹,也果然在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那年征伐中国,只不过卒于途中。可见朱棣并非多虑,尽管他得到帖木儿的死讯在两年后。[42]
帖木儿,就算是小插曲吧!
大明帝国却在毋庸置疑地显示了海上力量之后,悄然地退出了南海和印度洋,而且不带走一片云彩。想当年,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此刻却成了渔樵闲话。[43]
开启海洋世纪的机会,拱手让人。
这是让后世许多人扼腕叹息的。尽管说起大航海,人们都不会忘记郑和,甚至承认他是第一人。但,由此实现地理大发现,将文明的互动中心从欧亚大陆迁移到海上,使人类汇合在一个整体世界中,却与他没有直接的联系。[44]
那么,明帝国有可能延续郑和的事业吗?
没有。因为缺少动力。
动力有经济的,有政治的,前者根本免谈。朱元璋父子都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天朝无所不有,用不着与外邦进行什么贸易。需要的只是蛮夷慕义来归,俯首称臣,再加上贡奉些奇珍异宝以便粉饰太平。既然如此,自然是端坐宫中等着他们主动上门,哪有漂洋过海到处寻找的道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用来干什么?还得劳神费力去教化他们。[45]
朱棣也无心成为海上的汉族成吉思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也好,王土也罢,其实都在四海之内,海洋却基本上在视线范围之外,至少也是可有可无的。那些岛夷愿意来朝,固然显得皇恩浩荡。兴师动众去建立“非我族类”的洋际联盟,却大可不必。[46]
何况技术上也无法支持。毫无疑问,以前确实有人建立过海陆大帝国,比如亚历山大、罗马人、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但,他们能够把地中海变成内湖,是因为地中海原本就被陆地包围。印度洋却一望无际,怎么能拿下?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