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宇宙》由知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著,是一本影响深远的天文科普名著,是豆瓣9.5分同名传奇纪录片的姊妹篇。《宇宙》一书将科学思辨和人文精神结合,从我们身边的锁事追溯到万物的开端,从浩渺的宇宙视角审视人类自身。作者在天文、生物、化学和地理学之间进行“异花授粉”,将科学与历史、艺术、人类学和哲学交织,向我们描述了宇宙了前生今世,帮助读者拥抱科学,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作者介绍
[美] 卡尔·萨根 20世纪知名天文科学家。主导多个太空项目;传奇太空科普纪录片《宇宙》的主创者;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多部畅销科普书作者;霍金、阿西莫夫钦佩的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对科学和社会的诸多方面都有重大、深远的贡献,并且影响了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们,是20世纪末以来的“科学代言人”。
部分摘录:
宇宙即一切。过去是,将来亦如是。对宇宙的遐思即便再卑微渺小,也能撼动人心——那是脊柱上传来的刺痛、嗓子里的哽咽,或者某种模模糊糊、从高处坠落的久远记忆。如此,我们知道,那最伟大的谜团近了。
宇宙的规模和年龄远超常人想象。我们的行星家园只是迷失在永恒和无限间的小小一点。从宇宙的角度来看,人类的关注无关紧要,甚至微不足道。但这个物种年轻、好奇、勇敢,而且充满希望。近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了惊人的发现。这些发现不仅令人振奋,还提醒我们,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以学习为乐,并以获取知识为生存先决条件的地步。我相信,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毕竟苍穹浩瀚,我们不过是晨空中一粒飞扬的尘埃。
探索宇宙,需要兼具想象力和怀疑精神。想象力能开启未知世界,少了它,我们将一事无成。怀疑精神则可以区分幻想和现实,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有无法穷尽的优美天体、错综的关联、微妙的法则、可供探索的无限空间。
地球位于星海边缘。人类的绝大部分知识都在这里学得。如今,我们刚向海洋探出一小步,被海水濡湿了脚趾——至多到脚踝。怡人的水温,宛如海洋的呼唤。内心深处有个声音说,那里是起源,是游子渴望回归的故乡。这渴望可能会触犯某些神明,但我相信它并无不敬之意。
在地球上所用的单位,比如米或者英里,放在宇宙尺度下会失去意义,得改用光速来衡量距离。光在一秒内能飞行186000英里,也即300000千米,可绕地球7圈。太阳发出的光抵达地球需要8分钟,因此我们说太阳距离地球8光分。一年的时间里,光能跑出10万亿千米,或者6万亿英里。光在一年里飞过的距离,叫作光年。它度量的不是时间,而是距离——非常遥远的距离。
地球是宇宙里的一个地点,但绝不是唯一一个。它甚至并不典型。实际上,没有哪个星球、恒星或者星系能够算作典型,因为宇宙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空的。真正典型的是广袤、寒冷的真空,那里陌生而荒凉,处于永夜之中。与之相比,行星、恒星和星系显得稀缺而美丽。如果我们被随机抛进宇宙某处,落在行星或者附近的概率会小于1/1033(1后面跟33个0)。这样的数字极难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可见星球多么稀少。
如果位置合适,我们能在星系间的深空里看到无数微弱、纤细的须卷状光芒。它们如同海上的泡沫,被空间的波浪打散。那些光就是星系。其中一些独行流浪;大多数则群集于一处,在宇宙无垠的黑暗中漂流。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宇宙最宏伟的尺度。我们已经来到了星云的王国,它距离地球80亿光年,位于已知宇宙的中央。
星系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组成——数以十亿计的恒星。只要身旁存在行星,每颗恒星都可能是某个文明的太阳。也许那里正有许许多多的生命和智慧生物在繁衍生息,不过从远处看,星系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可爱的收藏品,就像贝壳或者珊瑚,它们是大自然在浩瀚星海中劳作亿万年的成果。
宇宙里星系的数量多达几千亿(1011)个,每一个都包含了几千亿恒星。如果星系中的行星数量和恒星差不多,那它们就有1011×1011=1022个,整整百万亿之多。面对如此惊人的数字,生命只存在于一颗普通恒星——我们的太阳——旁的宜居行星上,这概率得多小呢?生活在星海一隅的我们,凭什么成为这样的幸运儿呢?在我看来,更可能的情况是宇宙间到处都有生命,只是还不为我们所知。人类才刚刚开始探索之旅。
从80亿光年之外看过来,连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都微不可见,更别说小小的太阳跟地球了。这个距离上,它们根本无法观察。即使凑到近旁,地球也不过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小点,微弱地反射着阳光,丝毫不像唯一一颗有文明存在的星球。
现在我们旅行到的地方,被地球上的天文学家叫作“本星系群”。它横跨数百万光年,由二十多个星系组成。这是个稀疏模糊而低调的天体群。从地球上看,其中一个叫M31的星系位于仙女座中。和其他漩涡星系类似,它是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大风车。两个矮椭圆星系像卫星一样绕着M31转。束缚着它们的引力规则,和让我坐稳椅子的力量是同一种东西。整个宇宙的物理法则都一样。现在,我们离家200万光年。
M31外侧,有个与它非常相似的星系,就是我们的银河。它的悬臂缓缓转动,每25亿年才划过一圈。到了这个距地球4万光年的地方,我们开始朝着银河系巨大的中心区域坠落。但且慢,如果想找到地球,我们就得换个方向,沿一条遥远的悬臂,去它边缘附近的僻静地方。
即使在悬臂之间,我们也会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那是汇聚成河的群星。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脆弱如肥皂泡,体积却大得惊人,足以容纳上万个太阳,或万亿个地球;有的小如市镇,然而密度比铅大一百万亿倍;有些恒星茕茕孑立,像我们的太阳一样形单影只;但多数恒星彼此相伴。它们通常是相互绕转的双星,然而你也能见到从三星系统到几十颗恒星组成的恒星系团,甚至容纳百万恒星的巨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近得仿佛黏在一起,甚至有恒星物质在两者间流动,多数则彼此分离相当于木星和太阳的距离;超新星爆发的光芒,和它所在的整个星系一样明亮;而只要走到几千米开外,黑洞就会变得不可见;有的星体光芒安稳,有的明灭不定,有的则按照规则的节奏闪烁。有的星球通体圆润,庄严而典雅;有的转速过快,把自己拉成了扁平状。多数星体发出的是可见光或红外光,但另有一些则是X射线或者射电电波的强烈来源。年轻的恒星发蓝光,高热量;中年的恒星发黄光,光源稳定;红色的恒星往往年事已高;还有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白矮星、黑矮星。银河里大概有四千亿颗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以复杂而有序的轨迹运动着。所有这些星体里,地球人比较了解的,迄今为止只有一颗。
每个恒星系都是太空里的一座岛屿,与邻居相隔数光年。我可以想象,在无数世界里演化繁衍的生物,在初获智慧的启蒙时,都会认为他们渺小的行星和微不足道的几个太阳就是一切。我们在隔绝中各自成长,对宇宙的认识无法一蹴而就。
许多恒星也许被数百万了无生气的碎岩包围,永远停留在了演化的早期阶段。但或许,也有不可胜数的恒星系和太阳系差不多:边缘是巨大的气态行星和冰冷的卫星,接近中心处有着蓝白色覆盖云层的行星。或许在某些这样的星球上,已经进化出了智慧生命,他们甚至对地表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改造。这些物种是我们在宇宙里的兄弟姊妹。他们会和人类有多大的不同?他们会有什么样的生命形式、身体结构、神经系统、历史、政治、科学、技术、艺术、音乐、宗教和哲学?或许有一天,我们能认识他们。
现在,我们终于来到自家的院落,离地球只有一光年的地方。冰雪、岩石和有机分子凝结成巨大的雪球,构成太阳系的最外圈:它们就是彗星的核。每隔一段时间,从附近经过的恒星会导致引力扰动,牵动其中一颗雪球进入内太阳系。冰雪被太阳加热蒸发,就成了可爱的彗尾。
旅程继续深入,更大的星球映入眼帘。这些行星被太阳俘获,受引力牵引,只能沿近乎圆形的轨道运动,地表温度也主要源自阳光。冥王星覆盖着甲烷冰,与巨大的卫星“卡戎”结伴而行。在冥王星附近远眺,我们会发现太阳不过是漆黑天空里的一个明亮光点。海王星、天王星、土星——太阳系的宝石们——还有木星,都是巨大的气态行星,被一颗颗冰封的卫星拱卫着。从这些气态行星和冰山卫星处再前进一步,我们就进入了温暖、多岩的内太阳系。举个例子,红色的火星上有高耸的火山、巨大的裂谷、横扫地表的尘暴,说不定还存在着最简单的生命。当然,所有星球都绕着最近的恒星太阳公转。太阳由氢和氦组成,它们不断发生热核反应,为整个星系输送光和热。
终于,漫游临近终点,我们回到了星海之滨——那颗小巧、脆弱的蓝白色星球。星海浩渺,远超人们最狂野的幻想。它包含的众多世界里,地球实在微不足道。可能只在我们眼里,它才显得无比重要。地球是我们的家,它养育了我们。人类在这里诞生,演化至今,在这里走向成熟,在这里培养出探索宇宙的热情,也是在这里,怀揣着痛苦与不安,摸索着走向未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