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金钱永不眠Ⅱ-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6) 119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法国经济学家雅克·胡耶夫曾说,“货币决定人类命运”。
其实,很多社会现象背后都有“货币”的影子:谁能想到,秦朝的灭亡和始皇帝的货币统一之间存在微妙而密切的联系;谁能想到,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世界和平环境、高速增长其实应该追溯到1971年美元脱钩黄金这只蝴蝶扇动的翅膀;谁又能想到,中国互联网行业弯道超车的繁荣背后,土地财政和土地货币扮演了重要角色。
国家兴衰、商业模式变迁、人际关系准则的变化,背后都有货币在强力驱动。货币,始终让人类社会“金钱永不眠”。
香帅笔下,金融始终与时代紧密关联:“华尔街投行三百年简史”是行业和机构的博弈与兴衰;“东成与西就:金融的东西方大分流”“父辈写的散文诗:中国股份制改革简史”则展示了时代的变迁……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金融帝国的起伏跌宕,也会读到金融巨擘掀起的惊涛骇浪,还会读到小小的支付手段带来的惊天变化,甚至能找到比戏剧更像戏剧的真实世界。
理解现代金融,理解人类社会,应从理解金融的历史开始。回望历史,从中可以找到些“必然”背后的蛛丝马迹。

作者介绍

香帅,本名唐涯,知名金融学者,香帅数字金融工作室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资产定价、宏观金融、行为金融和数字金融,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著有《香帅金融学讲义》《金钱永不眠:资本世界的暗流涌动和金融逻辑》《钱从哪里来:中国家庭的财富方案》《香帅财富报告》等作品。
“香帅的金融江湖”公众号创始人,得到App《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主理人。

部分摘录:
01 变形记:华尔街投行三百年简史 时光流转,一切都已改变。
——鲍勃·迪伦,歌曲《时过境迁》
无论是金钱永不眠的《华尔街》,还是欲望、贪婪、奢靡交织的《华尔街之狼》,抑或《大空头》中市场精英们的愚蠢与自大……政治正确的好莱坞一向乐于对华尔街“不道德的血液”口诛笔伐。但电影终究是电影。美国200多年的历史长卷里,在纽约高楼耸立的丛林中,华尔街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华尔街的主流是由摩根、高盛这些古老的财团主宰的。这些历史悠久的权势集团见证了一个金融帝国的起伏跌宕。它们的一举一动或操控价值上百亿美元的大宗并购,或影响着企业财团的重大商业决策。
尤其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浪潮,这些金融巨擘的手更是时不时掀起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成为无数聪明的、野心勃勃的年轻人顶礼膜拜、争相追逐的对象。除了高定服装、拉菲、私人会所这些常被街头小报过度渲染的浮华,常春藤名校、无休无止的高强度工作、冷静乃至冷酷的快速决策、操控巨额资金和企业生死的快感,可能是这个行业更贴切的肖像。这个群体有个共同的名字——“投资银行家”。
理解现代金融资本市场,要从理解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开始。
缘起:投资银行业务始于有价证券的承销 1783年,当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美国联邦政府面对的是个债务缠身的烂摊子。为战争欠下的各类负债达到2700万美元,支付货币五花八门,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为了改善混乱脆弱的财政状况,美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设计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以美国政府的信用为担保,统一发行新的国债来偿还各种旧债。
这种现代司空见惯的“以旧换新”的债券融资在230多年前确实算得上超前妄为。为了使债券发行筹资顺利进行,大量“掮客”涌入,充当了发行人(政府)和投资者之间的桥梁,他们寻找投资者,并负责将债券以特定的价格卖给他们。这些人有传统的银行家、投机商,以及形形色色的交易者。这些掮客在债券发行的条件甚至定价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债券市场的发展为新生的美国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经济活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资本市场的空前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新大陆第一代“投资银行家”的雏形开始形成。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版图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使得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成为最迫切的任务。单独的企业显然没有能力承担这些大型项目所需要的巨额资本。面对公众的筹资和股份公司因而走上历史舞台,现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业就此拉开帷幕——早期的投资银行家通过承销有价证券,将投资者手中的财富集聚起来,为实业家提供项目融资。
初生的美利坚合众国很快就看到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美国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培育了像卡内基钢铁公司这样的超级企业。到1900年,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可能连汉密尔顿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设计,使得美利坚合众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带着金融资本的基因,并创造了一个至今未衰的金融资本世代。那些从承销债券、股票和各种票据起家并累积了大量财富和人脉的金融家,从此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呼风唤雨。
镀金时代:J.P.摩根带来了企业并购重组 铁路的发展产生了第一批现代股份制企业——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管理层)分离。虽然股份制公司在项目筹融资上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在缺乏有效公司治理和法律监管的情况下,铁路股票的发行成了一夜暴富的投机工具,千奇百怪的铁路公司资本结构、恶性的重复建设和价格战使得19世纪中后期的铁路工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蛮荒丛林,全美大大小小的铁路公司有成百上千家,混乱无序地充斥着新大陆。
J.P.摩根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有着新英格兰贵族血统的摩根是华尔街传奇的标志。他高大稳重,头发整整齐齐地向后梳,露出宽阔的额头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好莱坞最经典的商战片《华尔街》(1987年)中,迈克尔·道格拉斯饰演的戈登·盖柯就梳着摩根式的大背头。这个发型后来被无数人效仿,被视为华尔街标志性的形象。
进入华尔街后,J.P.摩根开始着手一项整合美国铁路系统的计划。他出面策划了一系列公司并购和重组,通过并购重组,效益低下的小公司以合理的价格被收购,而大的铁路公司实力大为增强。美国的铁路行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良性有序经营时代。纽约中央铁路、宾夕法尼亚铁路、巴尔的摩铁路、伊利铁路等枢纽干线和其支线逐渐形成一张铁路网,使得这个辽阔大陆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体,开创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繁荣时代。
1900年,摩根再次出面组织了巨型的财团(syndicate),开始对美国的钢铁行业进行并购重组。一年后,资本金达到14亿美元的美国钢铁公司成立了,而当年美国全国的财政预算也不过5亿美元左右。得益于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的巨大优势,美国钢铁公司迅速成为国际钢铁业的垄断者,一度控制了美国钢产量的65%,左右全球钢铁的生产和价格。
资本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金融市场和产业发展之间最重要的媒介,投资银行家在美国经济生活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企业资产并购重组从此也成为投资银行业务的重头戏之一。
分水岭:1933年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尔街第一次享用盛宴。经济的持续增长和资本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得华尔街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矿。这一时期,金融巨头们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它们是最大的商业银行,吸收了大部分的居民存款;同时,它们又是最大的投资银行,垄断着证券承销经纪、企业融资、企业兼并收购这些利润丰厚的“传统项目”。由于没有任何法律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的存款资金常常会以内部资金的方式流入投资银行部门的承销业务。巨额的资金很容易催生股市泡沫,然后引发更大的资金流入。然而,一旦股市动荡或者出现债务违约,储户的资金安全就会受到很大威胁。
1929年10月开始的经济危机导致大规模的股市崩盘和银行倒闭(没错,就是你小时候听说过的“万恶的资本家宁可将牛奶倒掉也不肯救济穷人”的那次经济危机),许多普通家庭的储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为了稳定资本市场,防止证券交易中的欺诈和操纵行为,保障存款人的资产安全,美国国会在1933年6月1日出台了至今影响深远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规定银行只能选择从事储蓄业务(商业银行)或者承销投资业务(投资银行)。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被证券发行承销拒于门外,而投资银行不再允许吸收储户存款。根据该法案,J.P.摩根被迫将自己的投资业务部门分离出来,成立了摩根士丹利公司。
紧接着,第一波士顿公司正式成立,雷曼兄弟、高盛都选择了它们擅长的投资银行业务。“投资银行”这个名字正式进入金融行业的词典。现代投资银行业的历史之门从此开启。
时代变了:投资银行也需要改变 对于刚刚独立的投资银行业来说,20世纪30到50年代算得上是生不逢时。大萧条的余悸犹在,市场冷冷清清,罗斯福和杜鲁门政府显然对在资本市场“兴风作浪”的金融冒险家没有太多好感,政府对银行证券业的监管一再加强。幸好战争的爆发催生了大量资金需求,国债和国库券的发行使得投资银行业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日子。为了生存,投资银行家们甚至只得委身进入不那么“上流”的证券零售经纪业务。在此期间,以零售经纪业务为主的美林证券迅速崛起。
随着战后美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高潮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的华尔街迎来自己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承销和并购业务源源而来。与此同时,社会财富的急速累积催生了大量共同基金。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养老基金也开始大量进入市场。人寿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在同一时期也快速提升。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开始形成巨大的买方力量。随着资金量的增长,买方渐渐不再满足投行所提供的单调的权益证券和固定收益证券。不同风格的机构投资者对风险敞口、风险收益和投资组合提出了更多的不同要求,投资银行家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成为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转型之路:金融创新与交易导向型的投资银行 直到20世纪70年代,证券承销(尤其是IPO)仍是投行的主营业务,做顶级承销商仍是这个行业至高无上的荣誉。不过,时代的风向已经开始变化。客户导向型的投资银行开始向交易导向型的金融服务商转变。
交易需求有时候来自客户。比如为了保证自己承销的各种证券(股票、债券、票据、期货、期权)的流动性,投行需要在二级市场上为它们“造市”(market making)。另外,投行的大客户(包括企业和各种机构投资者)也常常要求投行帮助他们买入或者出售大宗证券。通过频繁买入卖出,投行赚取交易的“买卖价差”,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