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果敢力:始终做自己的艺术-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6) 118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从人们应对困难情境的三种典型状态入手,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情境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方式,对人们可能遇到的不同困难情境进行了深入剖析。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本书阐述了果敢力的深刻内涵:果敢力,在本质上是指一个人在困难情境中推动事情进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还能帮助我们获得平衡、健康和持久的人际关系,提升个人效能及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领导力。书中还结合实例给出了具体而实用的工具和建议,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点滴生活中训练自己变得更加果敢,从而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介绍

蒋齐仕:
拥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北京软实力工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荷兰思腾教育集团中国公司首任CEO并一直是该机构的首席培训师,在职期间带领团队成功将培训机构CTI的教练认证课程Co-active Coaching引入中国。
曾任The Scholar Ship(海上跨文化学院)中国区负责人、北京航空运输公司培训中心副主任。长期在多家知名企业中担任软实力及领导力方面的课程顾问、培训师,服务过的客户包括壳牌(中国)、大众汽车(中国)、诺华制药(中国)、奥迪(中国)、空中客车、东风日产、戴姆勒(中国)、康菲石油、嘉实基金、天弘基金等。

部分摘录:
1 我努力申请,你坦然拒绝 我的一个同事,上下班和我顺路,却一直自己搭地铁,很少向我提出搭车的请求。我呢,虽然有时也想载她一程,但对邀请她乘车多少也有些顾虑,担心她本不想坐我的车,又不便拒绝。
有一次,她很大方地过来找我,说希望能够搭乘我的车,顺便在路上与我讨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
不巧的是,那天我却因为要去一个不同的地方见一位久违的朋友,路线与她要走的那条不同。但想到她平时很少提出搭乘的请求,而且也表示有专业问题与我讨论,我心里犹豫了一下后,就答应了。
显然,我以自我说服的方式退让了。我听得见心中那段说服自己的话:“其实晚点到达也没关系,老朋友不会介意的;再说,今天路上车少,应该来得及赶过去而不会迟到的;还有,同事好不容易开口要搭一次车,拒绝她多不好啊……”这些声音很快就把我说服了。一旦把“准时到达与朋友聚会的地方”这个目标的价值贬低,决定就出来了。
于是我假装很高兴地回应道:“好啊。”然后就开车沿平时回家的路线行驶,直到把她送达目的地。当然,我们也在途中讨论了那些她提出来的专业问题。一路上,一些轻微的不快会不时涌上心头,但每次都很快地被我压了下去。
那天我见的朋友自然是大方的,并不介意我的迟到。这件事很快被我遗忘了。
大约在一周后,我与那位同事又一次要到同一个地方为客户提供服务。这一次,她又提出想搭乘一段路程。尽管我把自己的不快掩饰得很好,但她似乎还是有所觉察,因此午餐时她与我进行了这样的一番对话。
“不好意思,上次搭车给你添麻烦了。”几分钟随意聊天之后,她开始切入正题。
“为什么这么说啊?”我的确有些吃惊,因为我确信自己当时的言行没有让她看出任何的不对。
“因为下车后,我看到你到前面调头了,”她说,“这才意识到你那天不是直接回家,而是有事要办。”
“哦,”我松了一口气,马上撒了个谎,“我是因为在你下车后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所以才临时改道的。”
“那就好。”看得出来,她也轻松了不少。
接着,她真诚而直接地对我说:“我想跟你说说我的一个想法,因为我不想让你在决定是否同意我搭车这件事上有任何顾虑,当然也让我自己少一些猜测。我的这个想法可以总结为10个字:我努力申请,你坦然拒绝。因为毕竟是我打扰了你。如果你赞同我的这个想法,以后我向你提出请求时就没有顾虑了。当然,在你觉得不方便时,我也会做到坦然接受你的拒绝而没有任何失望。然后呢,在我需要时,继续向你提出申请。”
多好的原则!一个人努力申请,一个人坦然拒绝,不留任何顾虑、失望和猜测。在需要时,重新再来。
我突然觉得自己受到了这个想法的鼓舞,内心中充满了勇气。
接下来,我直接把那天自己的真实状态告诉了她,并与她约定,以后关于是否搭车同行,以及其他工作上的合作的事,我们都要做到需要时认真提出请求,但也坦然接受拒绝。不留顾虑,不多猜测。
我们用果敢建立了平衡、持久、健康的合作关系。
果敢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维系健康、持久的人际关系,确定彼此相处的边界,尊重各自的权利,在动态中获得人际关系的平衡。
和商业领域没有任何一个合同能够百分之百地定义合作的边界一样,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着模糊地带。人际关系的危机常常源于对模糊地带处理不当。西方社会有句谚语叫作“你的权利止于他人的鼻尖”,这句话指导着人们如何处理人际互动中的模糊地带。
我们的文化重视家庭,甚至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家文化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至今的关键。然而从人际互动的视角看,家文化也正是将我们人际互动的边界变得模糊的重要原因。按照传统的家庭观念,人与人之间是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员间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比如,一个贫穷的弟弟常常会认为,自己富有的哥哥有资助自己的义务;父母亲到已婚儿女的家里,会很自然地认为儿女的家就是自己的家,甚至喜欢越过儿媳或女婿对儿女的家事做主……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一旦与人交往深入,也常常就会进入这种“家”的状态,比如我们会称彼此为“哥们儿”“兄弟”等。我们彼此相互走近,有时超过边界而未觉察。我们在交往中既不深入思考自己的权利,也不去把义务和责任想清楚。我们缺乏对处理模糊地带的能力的训练。在遇到冲突时,我们就常常顺应本能,要么攻击,要么退让——最终的结果常常是:果敢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受到伤害。
让交往的模糊地带得到妥善的处理有赖于相处双方的果敢。如果双方都能够在出现冲突时,以不“急”也不“退”的状态,用开放的心态、持续的学习和创造性的思维处理它,就更可能获得从长远来看平衡、持久、健康的关系。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