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嘉靖帝的四季-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6) 116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用“四季”来比喻嘉靖帝亲政之后,其漫长统治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突出标志在于不同的、强有力的首辅:张璁、夏言、严嵩、徐阶,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书中回顾了嘉靖帝从登基到亲政,最终大权在握的全过程,通过详细地分阶段介绍首辅与皇帝的互动:
揭示皇帝如何与大臣合作治理国家?
皇帝如何与成熟的行政官僚体系博弈共存?
从而清晰地呈现了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运转特点,透视最高统治者与位极人臣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介绍

窦德士,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元明思想史和政治史。

部分摘录:
第一章 少年皇帝初露锋芒 1521年,正德帝作为先皇的独子在29岁无嗣而崩。在此之前,建立于1368年的明朝皇室还从未遭遇过人丁繁衍上的挫折。首辅杨廷和与皇太后张氏迅速同意召见正德帝13岁的堂弟朱厚熜,而朱厚熜的父亲则是弘治帝之弟(弘治帝是正德帝的父亲,张皇后是他最重要的配偶)。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已经听到了好消息。一个多月以来,明王朝的御座虚位以待指定的新继承人。1
朱厚熜是去世于1519年的兴王唯一存活的儿子。兴国被封于北京以南600英里外汉江之畔的安陆(今湖北钟祥)。一群象征着明朝权力结构各个关键组成要素(军队、文官以及宦官)的显贵,带着邀请和金符于正德死后的4月15日从北京出发,前去奉迎朱厚熜进京即位。他们是定国公徐光祚(明太祖麾下大将军徐达的后代)、寿宁侯张鹤龄(太后之弟)、驸马都尉崔元(朱厚熜祖父成化帝女儿的丈夫)、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以及三名太监。他们于5月2日到达安陆。为正德代写的传位遗诏由毛澄保管,崔元则携带金符。2
===年轻的皇位继承人在安陆府门迎接迎侍诸臣,毛澄向他出示了诏书。他将诏书带入宫殿,并在迎侍诸臣和自己的随从面前宣读。所有人都对这位少年如何使场合变得更加庄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迎侍诸臣被赐以银币绢帛。
即使朱厚熜对自己被选中继承帝位这个消息感到喜悦,他也很好地将情绪隐藏了起来。由于要离开健在的母亲和已故的父亲,去面对新的生活和未知的命运,而不是为了素未谋面的驾崩的堂兄,他在公众场合总是一副流泪哀伤的样子。因此,5月6日,他在父亲的墓前伏地恸哭,左右不得不将他扶起。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被感动得落泪。次日,也就是5月7日,他在辞别母亲时又流泪了。母亲劝告他要成为尧舜之君,她稍后也将进京。
车驾同日前往北京。朱厚熜自己的随从有40余人,包括两名宦官、兴王府长史袁宗皋以及仪卫的指挥骆安,其余是卫兵和各类官员。一行人向北渡过汉江。少年命令一名太监下令,沿途不得骚扰当地官员和搜刮平民。湖广按察司副使因为车驾经过其管辖的区域时没有表现出适当的尊敬,结果被北京迎侍诸臣中的一名高级太监投入监狱。①
5月26日,车驾到达北京以南约20英里外的良乡,来自礼部的使者已在那里准备好迎接车驾入京的仪仗。由于朱厚熜是兴王,他将从所有来访亲王指定的入口,即北京城的侧门东安门入城,而不是从正阳门(今前门)入城。据说,年轻的亲王在阅读了程序之后对他的导师袁宗皋说:“遗诏以吾嗣皇帝位,非为皇子。”袁对此表示赞同。
次日,亲王和他的行殿到达北京郊外,首辅杨廷和在那里第二次请他从东安门入城。袁宗皋对此表示反对:“今上继序即帝位,可复行藩王礼耶?”他大声要求开启大明门,并由此入城。3知晓这场争论的张太后最终向年轻的朱厚熜屈服,让他从正中的大明门进入北京。这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制定礼仪和建立超越其上的最高权威的漫长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小小胜利。
登基典礼在入城的同一日波澜不惊地举行了。定策国老杨廷和精心构思了一道复杂的诏书,内容包括皇位继承、减免全国范围的税收以及一份庞大的削减花费、消除滥赏的改革清单。新皇帝即位后的最初几年,将在执行这道诏书的过程中度过。
从此刻开始,我们就可以用他的年号“嘉靖”来称呼这位新皇帝了。但在之后的八个月中,仍然沿用正德年号纪年。与此相应,嘉靖元年将从1522年1月28日开始(明朝法律规定禁止在年中改元)。
但是,在1521年9月满14岁的朱厚熜与61岁的杨廷和之间,矛盾的种子已经种下。杨廷和从1507年开始就一直是大学士,1518年成为首辅。对于内阁和整个文官集团而言,这绝非一段令人愉快的岁月。自13岁继位起,正德帝就厌恶傲慢的文官,在他统治的16年间,内官和侍卫军官以忽略、蔑视的态度和偶尔的残暴行径对待文官集团。杨廷和与大多数官僚决定控制住年轻的嘉靖,以确保复兴文官的尊严和权威,尽管他们从未控制住他任性的堂兄。实际上,嘉靖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证明了自己在和大学士们一起统治中国时是易于服从的。嘉靖与杨廷和在当时是意见一致的。是什么事情导致了他们之后的冲突?许多人将原因归咎于杨廷和对少年皇帝角色的错误判断,以及对皇室祖先崇拜仪式的技术细节的不当处理。
毫无疑问,嘉靖对其父兴王之死深感失落。兴王在42岁因“伤暑”去世之前,慷慨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儿子身上,给他上了第一堂儒家经典课,示范他如何使用毛笔,在如何做一位亲切、有同情心的藩王方面给他树立了榜样。嘉靖对父亲的爱和尊敬是漫无止境的,却因杨廷和的阻挠而无法表达出来。4
这个险些撕裂明王朝的问题,除了源自杨廷和未经深入思考和仔细研究的草率看法,也是由于父死子继的皇室正统因为正德帝无嗣已经终结,不得不以死后过继的方式维持整体性的延续。嘉靖不得不同意成为他的堂兄正德帝之父、自己生父的同父异母兄长弘治帝的养子。嘉靖按照常规,向已经去世的父亲给予礼仪规定限度的爱,而且宗室要在自己的封地表示出孝行。因为嘉靖是亲王的儿子,而且这名亲王并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利,所以嘉靖只有通过死后过继,成为皇位相继的序列中的一名先皇之子,他才能成为正统的皇帝。对于已故亲王的礼仪仅仅是私人的家庭事务,对于皇帝的礼仪胜过对于父亲的礼仪。以子女的身份向弘治帝行礼是全国范围内的大事,其严肃性和重要性完全超过嘉靖对自己家人纯粹的爱。
杨廷和的论点有些道理,但是否合适?这些规则在儒家经典中是否有出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是否有明确的先例?最重要的是,嘉靖对此是否同意?
这些并非问题的全部,还要考虑到少年的母亲。5月30日,嘉靖派两名太监到安陆护送其母进京。10月24日,她和随从最终到达京师以东20英里外的通州。驸马都尉崔元和大学士蒋冕在那里正式迎接她。礼部向嘉靖建议,他的母亲从正阳左门入城,然后经过一连串侧门,到达她在紫禁城中居住的宫殿。这仍然是另一场礼仪上的权力游戏。嘉靖拒绝了这一建议。礼部以亲王妃之礼待之,这确实是合适的,因为此时她还没有被尊为太后。
嘉靖下令:他的母亲必须从正中的大明门入城,然后谒见太庙,即皇室祖先之庙。宫廷官员掀起了一场抗议的风暴。因此嘉靖请求她在通州等待。同时,他命令锦衣卫以太后礼向她提供法驾法服。
嘉靖的母亲蒋氏出身于北京一个小官吏家庭,受过一些教育,于1491年和兴王成婚。她到达通州时,听闻北京的官员极力要求嘉靖以弘治帝为皇考。据记载,当时她愤怒地说:“安得以我子为人之子?尔曹已极宠荣,献王尊称胡犹未定?”她坚决拒绝在蒙受这种羞辱的状况下进入京师。
这的确是一个危机时刻。嘉靖沮丧地哭泣,他告诉弘治的遗孀张太后,自己想退位并将其母带回安陆。
在这个关键时刻,在官方一致的声浪中,一封名为《大礼或问》的奏疏炸出了一道裂缝,并旁征博引地对嘉靖以弘治帝为皇考这一要求的正当性提出质疑。它的作者是刚刚考中进士的张璁(后来改名为张孚敬)。他之前引起嘉靖注意的尝试毫无进展,因为杨廷和的党羽一开始封锁了他的奏疏,并且之后要求嘉靖对此不再回应,然而皇帝默默地对他能读到的那些内容表示赞同。
11月1日,杨廷和表示让步并同意折中的方案。嘉靖的母亲拒绝进入北京,嘉靖以退位为威胁,加上那封支持嘉靖且有说服力的奏疏十分令人不安的效力,所有这些使他除了妥协别无选择。所以,他将嘉靖的祖母邵氏和母亲蒋氏一并称后,并指示礼部追尊嘉靖的父亲为帝。
因此,在耽搁了将近两周之后,嘉靖的母亲在11月2日进入北京城。她从大明门入城并进入紫禁城,嘉靖在那里等着她。她并没有同意谒见太庙这座准公共性质的、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而是拜谒了两座私人祖庙——为已故的明朝皇帝、皇后建造的奉先殿和奉慈殿。
 
因此,仅仅在即位一个月内,到目前为止才14岁的嘉靖已在向着完全掌控明朝政府的目标前进了。虽然还很年轻,他却本能地将权力理解为:如何运用个人资源,凌驾于那些比他年长且阅历丰富的男人(以及女人)之上并为所欲为。
杨廷和的首要工作是清理正德时代累积的所有弊政和赘疣——宦官、士兵、工匠以及其他种种过于庞大的花名册上的人员。嘉靖支持此事有数年之久,但他的支持是有限的。围绕着帝国礼仪的改革议题引起了嘉靖的注意,这也许象征着明代中国整体太平无事的氛围,礼仪比国防、国内安全等其他事务更加重要。关于礼仪毫无共识的争论,很快导致了1524年对“大礼议”中示威者的血腥镇压,以及嘉靖作为明王朝无可置疑的决策者耀武扬威的登场。
这位皇帝并不希望独自重制礼法,他知道自己需要帮助。他急需一个与自己观点类似的私人代表,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精力为自己争辩。他也需要一个人充当总管,去协调雄心勃勃的礼仪改革和复兴的计划。
多年之后,嘉靖仍对杨廷和趁他年轻恐吓威逼自己的回忆感到愤怒。在给予其母(作为皇帝的母亲,而非亲王妃)应有的尊重的议题上向嘉靖让步之后,杨廷和与其他大学士以及许多联合签署了支持声明的官员,在皇室死后过继的问题上决不妥协,拒绝让步。1522年年初,嘉靖不情愿地屈服了。这似乎表明争论即将结束。5
然而争论并没有结束。杨廷和在1524年3月致仕(愤怒的皇帝在1528年剥夺了他的全部荣誉,杨在次年去世)。慢慢地,张孚敬6和少数有着同样想法的学者型官员开始强调自己的看法,他们有说服力地赞成嘉靖不以弘治帝为皇考的愿望。通常情况下,张孚敬并非明朝最高职位可能的候选人,是所谓的“大礼议”将他驱使至此。
 
张孚敬出身平民,其家族是生活于沿海的浙江省永嘉县的灶户。父亲张昇(1427—1509)拥有一片不大的农田,面积仅30亩,张孚敬将其称为“薄田”。张昇自称是农民,其实他并不是贫穷的农民,因为他担任了一名不付薪的收税员和代运人,取了一个号并以此炫耀。他从自己的粮仓中支付报酬给工人,让他们拖运石头,为张孚敬在1498年中举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张昇相继娶了三位妻子,还有一名小妾,她们给他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儿子全部活到了成年,张孚敬是其中最小的,女儿也全部出嫁了。没有一个贫穷的农民能应付这些,即使他像张昇一样是节俭的素食者。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