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知道几句三字经-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6) 121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蒙学读物(即古代启蒙教材)之所以会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这本书梳理了各类蒙学读物的来龙去脉。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也就是半本书的内容都是讲《三字经》,这也是当下蒙学的主力。《三字经》不仅能让孩子快速识字,其中也包含相当大的信息量,尤其是历史部分,号称是一部小《纲鉴》,是不错的“广见闻”教材,很多内容今天也并不过时。作者对《三字经》文本做了逐字逐句的注释,每一部分还有详细的引申和解说,能帮助家长或其他大众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三字经》的内容及文化内涵。
下篇的内容则涉及《急就篇》《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等较为经典的蒙学书,主要讲解这些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剖析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以及今天我们该如何定位和认识这些书,为传统文化启蒙指明道路。
最后还有两篇附录,是讲蒙学的历代发展及科举制度对蒙学的影响。总之,对古代蒙学相关情况的介绍非常全面,对我们今天如何认识、学习遗留下来的蒙学教材的评论也非常中肯和实用。

作者介绍

刘勃,文史作者。已出版《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传奇中的大唐》等畅销书,文章多见于《读库》《南方周末》《国家人文历史》,音频节目《刘勃煮酒论<史记>》在蜻蜓FM连播,曾担任纪录片《生活在古代》的文学主笔。
萧桓,编辑。著有《日月长:古诗中的一年》《楚辞选》等。

部分摘录:
重订《三字经》题辞 《三字经》者,世传王伯厚①所作。其叙历代废兴,本迄于宋。自辽金以下,则明清人所续也。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②略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校梁人③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即《急就章》④与《凡将篇》之比矣。余观今学校诸生,几并五经题名、历朝次第而不能举。而大学生有不知周公⑤者。乃欲其通经义、知史法,其犹使眇⑥者视、跛者履也欤!今欲重理旧学,使人人诵《诗》《书》⑦,窥纪传⑧,吾之力有弗能已;若所以诏小子者,则今之教科书,固弗如《三字经》远甚也!间常举以语人,渐有信者。然诸所举人事部类,其切者犹有未具。明清人所增尤鄙。于是重为修订,所增入者三之一,更定者亦百之三四,以付家塾,使知昔儒所作非苟⑨而已也。
中华民国十七年季春之月章炳麟⑩
【注释】 ① 王伯厚: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他是南宋著名学者,著有《困学纪闻》《玉海》等。
② 蒙稚者:与下文的“小子”都是指幼稚无知的儿童。
③ 梁人:指南朝梁人周兴嗣(?—521),字思纂,祖籍陈郡项县(今河南沈丘),世居姑孰(今安徽当涂)。传说梁武帝曾让人从王羲之的遗墨中选取不相同的一千个字,命周兴嗣编为韵文。结果周兴嗣一夜而就,但也劳累得鬓发皆白,这篇韵文就是流传千古的《千字文》。
④ 《急就章》:西汉史游编写,也叫《急就篇》,与司马相如的《凡将篇》都是古代教授儿童识字的书。
⑤ 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他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又制礼作乐,创立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为孔子所推崇。
⑥ 眇(miǎo):眼睛失明。
⑦ 《诗》《书》:《诗经》《尚书》,与《礼》《易》《春秋》并称“五经”,这里是借指经书。
⑧ 纪传:中国古代正史主要由本纪、列传等部分组成,称为“纪传体”,这里是借指史书。
⑨ 苟:草率,随便。
⑩ 章炳麟:即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今杭州市余杭区)人,近代著名学者、思想家、革命家。
【解说与引申】 《三字经》,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在所有的蒙学书里,数它影响最大,至少是最大的之一。
《三字经》的作者,过去一般都说是宋代的学者王应麟。这个说法证据其实并不确凿,一部民间影响巨大,而在文化人眼里没什么地位的书,作者是谁很容易说不清,于是便攀附一个名人,也是很常见的现象。太炎先生说,“《三字经》者,世传王伯厚所作”,其实就是对这个说法并不怎么相信,但也不想多加考辨的意思。
反过来看,一部书能够长期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它的作者是谁,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三字经》这样的书,在民间自发产生,又能长期这么受欢迎,肯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张志公先生的这段话,值得大字标黑地引出来:
说实在话,研究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求之于教材往往比求之于史传记载的章程、条例更可靠可信一些。教材是实际使用的,而其余则往往是作出来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但与实际不见得相符,回顾清末的《奏定学堂章程》以及随后相继而起的“课程纲要”、“课程标准”之类,就都说得言之成理,但实际的教育教学与之出入很大,大多是各学校各教师各行其是。
《三字经》好就好在,它显然是从实际教学经验里生长出来的书。
大权威指导中小学教育,实际效果是添乱,这在今天还是屡见不鲜的事,沐猴而冠者固然如此,真有水平的大学者如果不尊重教学自身的规律,有时也不能避免此弊。
天资超卓的才智之士容易有一个毛病,普通孩子要苦思冥想、上下求索才能理解的东西,他随随便便就懂了,有时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讲解,和孩子之间也缺少共情。
学问精深的专家对“常识”的定义,和普通人往往大不相同,容易把自己研究领域中相当专门的知识,当作常识要求孩子必须掌握,“怎么可以这都不懂?”于是专家的“常识”一粒灰,压到普通孩子头上就是一座山。
进入到研究层次,表述务求严谨,一个判断前面必须加大量限定,有所疏漏便视为罪大恶极,忘掉初学者难免要经历这个阶段——先有个大差不差、凑合能用就行。人类最初的学习,都是模仿。以讲逻辑的眼光看来,模仿也者,是根据类比推理做出的行为,自然很不严谨。但必待严谨而后行之,基本也就是什么都做不成了。
不确定出自甚等样人之手的《三字经》,好就好在成功绕过了这些坑。它的基本特点是篇幅小、文字浅、节奏好、案例多,这些都很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
《三字经》版本很多,但都是1 000字出头的篇幅。因为汉字效用,存在一种递减率,就是使用频率越高的汉字,覆盖面越广,效用越好,使用频率越低的汉字,覆盖面越窄,效用越差。大致说,最常用的500个汉字,覆盖率就达到75%,加上次常用的500字,覆盖率则达到了90%。也就是说,认得1 000个字,阅读通俗性的文章,连蒙带猜,已经能看个大差不差了。《三字经》里有重复字,学过《三字经》,可以认得几百个汉字,作为针对八岁以下儿童的书,这个体量差不多了。
和同样是1 000字的《千字文》比,《三字经》浅显得多。《千字文》是扎扎实实1 000个不同的汉字(不算异体字的话900多个),而且有些不是常用字。随便从《千字文》里摘一段感受一下:
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今天的小学毕业生,恐怕还未必能做到所有字都认得,牵涉的典故更难掌握。选择文字时刻意避免重复,这在写作上可以算是一种炫技,但从小孩子学认字的角度看,却是短处:因为识字训练,是需要重复的,学会了一个字,书继续往下看,又看见了这个字,真仿佛遇见了老朋友,是非常开心的事。《千字文》就剥夺了这个乐趣。
当然不是说《千字文》不好,而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虽然泛泛说同属入门教材,但相比《三字经》,《千字文》应该算进阶了。
从小孩子记诵的角度看,三字一句也比四字一句上口好记。当然,句子太短,毛病是每个单句容量太小,如果强行把句子缩短,就可能歪曲文意。不过《三字经》大多数地方处理得很聪明,谈不上有文采,但算得上文从字顺。晚明的赵南星说,《三字经》“一则句短而易读,一则语浅而易知,殊便于启蒙矣”。
小孩子都喜欢听故事,《三字经》很能满足这个需求,开篇8句24个字之后,“昔孟母,择邻处”,就是故事了。清末著名的实业家状元张謇,提到老师给他开蒙,有一条是“就《三字经》说故事”。这里“就”是结合的意思,当然这也是对家长、老师提出要求,要有讲故事的能力。
与此同时,《三字经》的知识含量却不低。以本书选用的532句,1 596字的《章太炎先生重订三字经》为例,《三字经》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学习的必要性。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到“人不学,不知义”,总共28句,84字。
第二部分讲学习的内容,416句,1 248字。
第三部分讲学习应有的态度,从“昔仲尼,师项橐”开始,到“尔幼学,勉而致”,64句,192字,树立一群认真学习的典型,给小孩子做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讲学习的意义。从“犬守夜,鸡司晨”开始,到“戒之哉,宜勉力”全篇结束,24句,72字。
单从占比就能看出,第二部分是《三字经》的主体,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增改的,也正是这个部分。
这当中,有价值观建设,即按照古代标准,怎样做才算是一个理想的人;有一般的名物知识,如四时、五行、六谷、六畜之类;有基本典籍的介绍,如儒家经典有哪些,诸子百家都有谁。最重要的是《三字经》里有一大段古代史概述,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讲到当下——不同时代的《三字经》,最直观的区别也就在这里:最早的只讲到五代,明代的版本就有了“明朝兴,再开辟”,辛亥革命之后1949年之前的版本,则自然是“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了。
赞扬《三字经》的话,什么“千古一奇书”之类,实在是不必当真的。但“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或者说它是“袖里《通鉴纲目》”,却不能说完全无据,因为它确实可以方便你记住朝代兴亡。所以章太炎的《题辞》才说,《三字经》和《千字文》比,文采虽然不如,但“其启人知识过之”。
太炎先生又吐槽说,我看现在的学生,儒家“五经”是什么说不出,从古到今有哪些朝代背不下来,都大学生了,连周公是谁都不知道。让他们去了解经书的大义,懂得史书的章法,不就像让瞎子观察、让跛子走路吗?复兴传统学问,让学生们都能“诵《诗》《书》,窥纪传”,我没这个本事,但从教育下一代来说,“则今之教科书,固弗如《三字经》远甚也”。言下之意是,《三字经》当然达不到高标准、严要求,但只能将就的时候,它就是一部挺实用的书。
和那些写广告、做发行的人喜欢信口乱吹不同,太炎先生眼界高,学问大,他说不行倒未见得是真不行,他说好,大抵是真有些好,甚至于他眼里的入门级别,水准往往就不低了。
总的说来,《三字经》最大的好处,应该是“可上可下”。作为最粗浅的启蒙,它是合适的;将来想要进一步学习,它在很多方向上都有展开的空间,也提供了一级台阶。不像有些一味宣传死规矩的书,读了,反而把人限制死了。
今天我们当然不必将其奉为圭臬,但拿它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倒也不错。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