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6) 111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 哲学家陈嘉映先生新近思考力作。陈老师精研现象学、语言哲学,善于从小词的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问题,并终通达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就是那个古老的苏格拉底之问:“人应该如何生活?”本书正是陈老师结合当今时代,从感知、理知等概念辨析角度入手通达这一哲学之问的力作。
★ AI时代,我们如何思考人的位置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今天科学一往无前的时代,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存在的意义,作为长期关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哲学家,陈老师在本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视角:从感觉开始,连着理解自己来理解世界,连着理解世界来理解自己。
★如何认识自我,“我该怎样生活”,本书是送给今天有道路没方向一代的一味清醒剂。今天的社会,所有的一切都被明码标价;今天的一代,从小无不处于竞争的环境中,我们的人生道路变多了,却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在今天这个有道路没方向的时代,本书可谓一味清醒剂,让我们更清楚地认知我们自己,去明确我们应该走的人生路。
★ 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在谈的问题也是我们人人都在面对的问题。不管是研究现象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还是伦理学,“人应该如何生活”始终是陈老师思考的核心。人与动物有何区别?人的可贵之处在哪里?面对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在这个世界生活?本书或许提供了你在寻找的回答。
★ 既面向专业读者,也面向一般大众,一位不断深入前沿研究的哲学家将他的思考聊给我们听。本书基于陈老师今年春季的系列课程“感知与理知”整理而成,不仅涉及陈老师一直在思考的主题,而且涉及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同时保留讲座的语言风格以及问答环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的哲学问题聊出来。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是著名哲学家陈嘉映先生长期思考和研究的主题。秉持一贯的论述特点,在本书中,他从精微的概念辨析入手,去分析哲学中此类论理词背后的理路,进而拆掉概念的围墙,将其贯穿、打通,让我们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不管谈感知、理知还是自我认知,他总是连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谈,连着整个时代、人类经历过来的一个个时代在谈。
在今天这个理知落幕的时代,面对技术化、数字化的大形势,如何认知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如何认知我们自身在人之中的位置,本书提供了一个深入而又有新意的视角,让我们对这个世界重新产生感觉,更有力量去应对当下的问题。
这不是艰涩的哲学论文,也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而是一位始终关注人在世界之中如何生活的哲学家将他的多年思考以易懂的方式聊给我们听。

作者介绍

陈嘉映,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研究领域为现代西方哲学,包括现象学(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语言哲学(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科学哲学、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价值的理由》《走出唯一真理观》《从感觉开始》等,编著有《<存在与时间>读本》,编译有《维特根斯坦读本》,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感觉与可感物》《哲学中的语言学》《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等。

部分摘录:
视觉的优先地位 讲视觉,首先我想讲讲视觉的优先地位。视觉在感知中有突出的优先地位,讲感觉的时候,你去看书里面,一举例就举到视觉。视觉的优先性延伸很广,我们说到想象,最先想到的多半也是视觉意象,不怎么想到听觉想象、触觉想象,虽然在这些感觉那里也会有想象,对有些人来说,听觉想象或者触觉想象格外生动有力。但视觉想象的确非常突出,有科学家猜测,意识发展跟视觉机制是同步进化的。[1]这还带来一个问题:梦跟意识是什么关系?因为梦境里出现的差不多都是视觉内容。[2]不仅梦,我们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所以老子说“长生久视”。
我们都记得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一句,大概的意思是:人依其本性求知,欲求知识、知道。接下去讲的知就是视觉。比如说,我们喜欢看,人就是喜欢东看西看,而且他也不见得为什么而看,就是享受看。无论你在乡野间散步,还是在街头闲逛,总是东张西望,在看点什么。现在人不东张西望了,都低头看手机,他还是在看。有一个动物实验,把猴子关在一个密封屋子里面,饿着它。接着给它放进食物,同时打开一个窗口,结果,猴子虽然饿极了,但它不是先去吃东西,而是先趴在窗口去向外面张望。猴子着急去看,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种探究,看是一种探究(inquiry),看是主动的、探索性的。现今,人们喜欢讲信息(information),吸收信息,处理信息,这么讲,没有区分信息是落到你头上还是你主动去搜索信息,猴子东张西望,它是在主动探究,在主动获取信息。这个实验似乎给亚里士多德做了个脚注——我们喜欢看,我们喜欢探究。实际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一段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3]如果我懂希腊文的话,我愿意逐句逐句地讲。
我们现代人会从演化论来看待看的这种优先性。比如老鹰的视觉特别出色,嗅觉就不那么好。老鹰发展出这样出色的视觉,你能想出它的道理——在上百米的高空,老鹰要去搜寻地面上的猎物,它不太可能凭嗅觉,空气一扰动,嗅觉无法准确定位。所以,老鹰一定优先发展它的视觉。相反,像深海鱼,深海里什么光线也没有,它的视觉就完全退化掉了,它靠振动、声音或者其他方法来感知。人的眼睛白天看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是因为我们是在白天活动;像猫头鹰或者猫,它们的视觉在夜里也很灵敏,即使在夜里也还是有光线的,虽然对我们来说是漆黑一团。
据说,我们灵长类动物主要活动在树林的上一半,我们都见过猴子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非常敏捷。要干这个,其他的感官不是特别能帮得上,最能帮上的是视觉,特别是所谓三维视觉,它要看景深和距离,于是就发展出三维视觉。
人类的色觉也相当出色,可以分辨很多种颜色。能分辨多少种颜色呢?看你按什么标准来说。有一种说法是,人类的眼睛能够分辨150万种颜色。人类分辨颜色仍然不是最好的,还是有一些动物比人类更能分辨颜色,有一种叫螳螂虾的动物,它比人能分辨更多的颜色。但是大多数动物分辨不了那么多颜色,比如,在狗的眼睛里,颜色的差别都很小,世界灰突突的。牛基本上看不到什么颜色,斗牛士拿红布来激怒牛,这只是个民间传说,以讹传讹,其实牛根本分辨不出红色或绿色,它看到的就是灰灰的一片。
对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这些都是奇闻逸事,我们主要不是讲这些。也许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要了解天空和天体,只能靠眼睛——毕达哥拉斯除外,而你们知道,自古以来,天上的事物对人类理性有多重要。伽利略因为观察天象眼睛瞎了,有类似结局的天文学家可以数出不少。不过,这仍然不是我要讲的,我要讲的是视觉在认识论、本体论里的突出地位。认识论、本体论,这些当然都是大词儿,不过,《形而上学》这部本体论的开山之作一上来就谈视觉的优先性,那么我们这么说也没有特别需要抱歉的。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