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冷战-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6) 145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冷战》,最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
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促进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作者介绍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现为耶鲁大学罗伯特•A.拉韦特(Robert A Lovett)讲座教授,著名的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冷战史学泰斗”,2005年获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 ies Medal)。著有《遏制战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长和平》(The Long Peace)、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We Now Know、The landscape of History、Surprise, Security,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George F. Kennan。

部分摘录:
第一章 恐惧的回归 我们等他们上岸,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脸庞,他们就和平常人一样。我们还以为他们长得和我们不一样。他们是美国人。
——柳波娃·科津岑(Liubova Kozinchenka)
红军第58近卫师
我想我们不知道该如何想象俄国人,但是,当你看着他们,打量他们时,你没法判断你面前的人是否就是俄国人。如果你给他们穿上美国军服,他们看上去就和美国兵一模一样。
——艾尔·阿伦逊(Al Aronson)
美军第69陆军师 [1]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应该结束的方式:欢呼、握手、跳舞、喝酒,充满了希望。时间是1945年4月25日,地点是位于易北河边的德国东部小镇托尔高(Torgau),事件是美苏军队的首度会师,这两支军队从地球的两端进军纳粹德国,迎面相会。五天以后,希特勒在柏林的废墟中畏罪自杀。希特勒毙命一周以后,德国人无条件投降。二战中获胜一方的大同盟领导人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和约瑟夫·斯大林,他们在战时的两次高峰会议——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和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已经握过手,为一个更好的世界祝过酒。但是,如果他们的士兵没有在战争前线为打败敌人而庆祝的话,那么他们的那些握手和祝酒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然而,为什么在托尔高会师的士兵在迎接对方时会表现出惶惶不安,仿佛他们在期待会见外星来客?为什么他们发现的彼此之间的相同点会显得既令人意外,又令人心安?为什么,即使有这种感觉,他们的上司还是决定分别举行德国受降仪式:西线于5月7日在法国的兰斯(Reims)举行,东线于5月8日在柏林举行?在正式宣布德国投降的消息以后,为什么苏联统治者要驱散莫斯科自发出现的对美国表示友好的人群?为什么在苏联政府镇压亲美人群一周以后,美国领导人先是突然宣布终止向苏联运送租借援助物资,然后又宣布恢复提供该援助?为什么罗斯福的重要顾问哈里·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他曾在1941年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要在罗斯福去世六周以后急忙赶往莫斯科,试图挽救大同盟,不使它分裂?为什么很多年以后,当丘吉尔在写那个时候的回忆录时,要将回忆录的题目定为《胜利和悲剧》(Triumph and Tragedy )?
对上述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在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同盟中,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它们尽管还没有发生军事冲突,但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方面,却已经处于对抗状态。不管二战大同盟在1945年春取得了什么样的胜利,大同盟过去之所以能够成功合作,完全取决于其成员国能够超越各自不同的政治制度,为了相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悲剧在于:为了使二战大同盟能够成功运作,以赢得战争的胜利,成员国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追求。
一 如果1945年4月真有一个外星客来到易北河边,那么他或她或它可能真的会发现:在那里会师的美苏军队之间的相同点是那么肤浅,他们所代表的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相同点也是那么肤浅。美国和苏联都诞生于革命,两个国家都信奉具有世界意义和目标的意识形态。他们的领导人都认为,适用于他们自己国家的一套制度,也同样适用于世界的其他地方。作为领土广袤的陆地国家,美国和苏联都曾经在广阔的边疆中扩展;当时,从领土而言,苏联是世界第一大国家,美国是世界第三大国家。两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也相同,他们都遭到突然袭击: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四天以后,希特勒以珍珠港事件为由,向美国宣战。美苏之间的相同点仅此而已,任何外星来客都会很快发现,美苏之间的不同点要大得多。
发生在一个半世纪以前的美国革命,代表了一种对高度集中的权威的极度不信任。美国的建国领袖认为,只有约束权力,才能建立自由和公正。由于有一部聪明的宪法,由于在地理上同潜在的对手隔绝,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美国人能够建立起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美国的强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以充分的体现。但是,美国人之所以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是因为他们严格地限制政府管控他们日常生活的能力。不管是在政府对人们思想的灌输方面,还是在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组织方面,抑或政府对国内政治的操作方面,美国人都大大限制了政府的权力。尽管美国曾采用过奴隶制,曾发生过对土著美洲人几乎灭绝式的对待,还存在着种族、性别和社会等方面的歧视,但美国公民在1945年却有理由声称:他们生活在地球上最自由的社会中。
相比之下,仅仅发生在1/4世纪以前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却信奉权力集中,并视此为打倒阶级敌人,在全世界推广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卡尔·马克思在其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家所带来的工业化,既扩大了工人阶级的数量,也加大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使得工人阶级最终要寻求自我解放。但是,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没有耐心等待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发生,他在1917年试图通过夺取俄国并将马克思主义强加给俄国,来加快历史发展的进程,尽管当时俄国的情况并不符合马克思的一个预言,即无产阶级革命只可能发生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斯大林接着通过改造俄国,来使之适应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他强迫一个只有极少自由传统的农业国家变成一个完全没有自由的高度工业化国家。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苏联是地球上最专制的国家。
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之间有许多不同点的话,他们在1941~1945年打的许多仗也是不同的。美国同时和两个敌人开战:在太平洋和日本作战,在欧洲和德国作战,但是美国遭受的人员损失却是相当小的,总共不到30万美国人在战争中丧身,他们死在所有的战区。从地理上看,美国离战争发生的地方距离遥远,除了最初日本对珍珠港的袭击以外,美国没有受到别的什么重大进攻。英国是美国的盟友,在战争中有35.7万人死亡。在英国的配合下,美国能够选择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参加战斗,这就大大减少了伤亡代价和降低了战斗的风险。但是和英国不一样的是,美国在战争结束时,经济仍然繁荣,在四年的战争中,美国的战时支出使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如果军事史上有所谓“好的”战争的话,那么,对美国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个好的战争。
苏联却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这样的好处。在二战中,它只和一个敌人作战,但这场交锋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交锋。战争夷平了苏联的城市和乡村,摧毁了它的工业,没被毁灭的工业被迫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除了投降以外,苏联唯一的出路就是在敌人选择的地点和环境中殊死抵抗。战争中苏联军民的死伤数字很难精确统计,但是多达2700万的苏联公民很有可能是直接死于战火的,这个数字是二战中美国死亡人数的90倍。对苏联来说,二战胜利的代价是无比巨大的,1945年的苏联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能生存下来就算幸运的了。当时一个评论员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俄罗斯人民带来最恐惧但又最自豪的记忆”。 [2]
尽管美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和损失相差极大,但在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时,他们却势均力敌。长期以来,美国外交一直有一个不介入欧洲事务的传统,在二战结束时,美国也没有决定要改变这一传统做法。在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甚至曾向斯大林保证:在二战结束后的两年中,美国要把所有军队撤回国。 [3] 鉴于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大萧条,美国人不能确定战时的经济繁荣会不会在战后持续下去。战争结束时,民主制度只存在于少数一些国家,但美国人不能确定,民主制度会不会向更多的国家传播。在二战中,没有斯大林的帮助,美国和英国就不能打败希特勒,这一事实决定了二战的性质,即它只意味着对法西斯主义的胜利,而并不意味着对专制主义或对其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的胜利。
与此同时,尽管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巨大,但它手中仍握着一些强有力的牌。因为处于欧洲,所以它不会将军队从欧洲撤出。二战之前,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时,苏联的意识形态却在欧洲很受重视,因为在二战中欧洲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了反对德国的抵抗运动。最后,苏联红军在打败希特勒时所承受的巨大代价,使得苏联在参与筹划战后世界安排时,在道义上拥有强有力的发言权。因此,1945年,共产主义和民主资本主义在决定未来世界走向的问题上影响力是同样大的。
苏联还有一个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所有的战胜国中,它是唯一一个还保留着经过战争考验的领导人的国家。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去世,缺乏经验和孤陋寡闻的副总统哈里·杜鲁门入主白宫。三个月以后,丘吉尔在英国大选中遭到意外失败,使名不见经传的工党领袖克莱门特·艾德礼(Clement Attlee)成为首相。与英美的情况相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仍然大权在握,他从1929年开始就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改造了苏联,并带领苏联取得二战的胜利。他老奸巨猾,经验丰富,外表不动声色,内心对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清清楚楚。作为克里姆林宫的独裁者,斯大林清楚地知道,在战后他想谋求什么,而杜鲁门、艾德礼和他们领导的国家对战后想实现什么目标却不很清楚。
二 斯大林想要什么?从他的角度开始讨论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在上面提到的三位战后领导人中,他是唯一一个有时间和权力来考虑并决定其政策轻重缓急的人。二战结束时,作为苏联统治者的斯大林已经有65岁,可谓身心疲惫,孤独相伴,周围都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人。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牢牢控制着苏联,而且控制程度让人胆寒。一位美国外交官后来回忆说,斯大林的八字胡、失去白色的牙齿、麻子脸和混浊的眼睛,“使他看上去像一只苍老的、由于厮杀而遍体鳞伤的老虎……一个不知底细的访客绝不可能想到,在这样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平凡外表后面,深藏着计谋、野心、嫉妒、冷酷、狡猾,充满权力欲望和报复心理”。 [4] 通过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大清洗,斯大林早已将他的对手全部消灭。他的下属们都知道,皱一下眉毛或动一下手指,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虽然斯大林身材非常矮小,只有五英尺四英寸,但这个大腹便便的小老头却是一个掌控着一个巨大国家的巨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斯大林的目标包括:个人的安危、政权的稳固、国家的安全和他信奉的意识形态的权威。他要保证下列情况不会发生:国内出现危及其个人统治的挑战;国外出现对其国家的威胁。尽管保护世界其他地区的共产党的利益也很重要,但是,斯大林对这个问题的考虑从来没有超过他对苏联国家利益的关注。斯大林的身上既有自恋心态,又有对世界的极度不信任和恐惧,还有对绝对权力的追求。 [5] 在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有很多人非常惧怕他,也有很多人崇拜他。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