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精英的傲慢:好的社会该如何定义成功?-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6) 130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当“美国梦”成为谎言,当平等的假象造成胜者的傲慢与败者的愤怒,当不同立场的人失去相互倾听的能力,跟随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工作的价值与成功的定义,是每一个社会和个体dou需要经历的思辨。
曾经,社会承诺人们“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每个人能在同等机会下公平竞争,那么优胜者就应该获得奖赏。这是“美国梦”所代表的理想,也是大多数现代社会认同的优绩zhi上主义的伦理核心。 然而桑德尔认为,昔日激励无数人奋斗的“美国梦”,恰恰是造成今日美国社会分裂的根源,这种看似公平的成功观造成精英的傲慢和底层民众的怨恨,使成功者深信其成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忘记帮助他们的时机和运气,轻视比自己不幸和缺乏资格的人。这一现状阻碍了社会流动,助长阶级对立,侵蚀民主政治,蕞终导致民粹主义的兴起。 面对优绩的霸权,桑德尔希望每位公民思考:不同阶层的人是否可以谋求一种公共利益?我们对彼此的责任是什么?他带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辨: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如何建立每一份工作的价值与尊严,重新反思成功的意义。同时,他提醒我们保持谦卑,珍惜所有人的付出,积极讨论更有利于社会公正的举措,走向一种少些怨恨、多些包容的公共生活。

作者介绍

迈克尔·桑德尔 著名哲学家,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索邦大学客座教授,牛津大学博士。 桑德尔是社群主义代表人物,坚持批判自由主义的个人观,反思公共生活与公民问题,其代表作《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被翻译成27种语言,畅销全球并引起热议。美国政治学会授予其特别成就奖,《外交政策》评选他为“全球杰出思想家”之一。 桑德尔致力于“公民教育”的通识理念,他的传奇公开课《公正》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累计听课人数蕞多的课程之一,也是哈佛大学头一门在网上免费开放的课程。他擅长采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法,通过对假设或热点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公开辩论。 桑德尔的教室从校园延伸到全世界,讲学足迹遍及各国,他曾多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演讲。

部分摘录:
“因践行善德而伟大”:优绩的道德简史 如今,我们看待成功的方式就像清教徒看待救赎一样,我们认为成功不是靠运气或恩典,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这是优绩至上理念的核心。
唯才是举并没有错,通常这样做很合理。假如我需要水管工来修理马桶,或者需要牙医治疗牙齿,我会努力找到最适合这份工作的人。当然,也许我找的不是技术最好的,我不会在全球范围内去找最好的那个人,但我当然想要个相当合适的人。
在填补职位空缺时,才能很重要,原因至少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效率,相比找个能力差的水管工或牙医,若我找的是个能干的水管工或牙医,那我必然受益;另一个原因是公平,因种族、宗教或性别偏见而歧视最合格的申请人,雇用不太合格的人,这显然不对。即使出于自己的偏见,我愿意接受劣质的管道维修或牙齿根管治疗,这种歧视也仍然不公平。更有资格的候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抱怨,他们受到了不公正的损害。
如果唯才是举是正确且明智的做法,那么优绩至上又有什么错呢?像优绩至上这样良善的原则,怎么会激起如此强烈的怨恨洪流,从而改变世界各地民主社会的政治?优绩至上到底是什么时候变得有害的,这种转变又是如何发生的?
优绩为什么重要
社会应该根据优绩分配经济回报和工作岗位的想法,有几个吸引人的原因,其中两个原因是将招聘中对才能的看法推而广之形成的,即效率和公平。奖励努力、主动性和才能的经济体系,可能比无视贡献大小而给每个人相同报酬,或者根据喜好分配社会地位的经济体系更有生产力。严格论功行赏相对公平,只考虑取得了多少成效,不存在任何歧视。
奖励优绩的社会在是否让人向往的考虑上也是有吸引力的,这种社会不仅促进效率、摒弃歧视,也与某种自由观契合。这种自由观相信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的成功不受制于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而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环境的受害者,而是命运的主人,只要我们努力、有天分、有梦想,我们想飞多高就能飞多高。
这是人类能动性令人振奋的愿景,与之相伴而生的是道德上令人欣慰的结论:我们获得的正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假如我的成功是我自己争取的,是我凭借天分和努力获得的,那我就可以为此感到自豪,相信我的成就带来的回报都是我应该得到的。因此,优绩至上的社会在两方面都令人向往:一方面与强大的自由观契合,另一方面也给予人们他们因为自身努力而应得的东西。
尽管鼓舞人心,但优绩至上原则可能会发生转变,走向暴虐。这不仅发生在社会没能践行这项原则的时候,更可能发生在社会遵从该原则的时候。优绩至上理想的阴暗面植根于其最诱人的承诺,即掌控自己的命运并实现自我的承诺。自我掌控与自我实现的承诺伴随着令人难以承受的负担。优绩至上的理想非常重视个人责任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是件好事。这尊重了人们作为道德主体和公民为自己着想和自我行动的能力。但让人们对道德行为负责是一回事,假定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命运负有全部责任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连“人生际遇”这一短语也借鉴了道德词语,暗示了无限责任也有一定限度。说到某人的际遇(lot),也就是在说他抽的签,抽签的结果是由命运、财富或天意决定的,而不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努力。 [1] 它超出了成就和选择的范围,指向了运气和机会的范畴,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指向了天赐。这提醒我们,在历史早期,关于优绩最重要的辩论不是关于收入和工作,而是涉及上帝的恩典:优绩究竟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的,还是上天将其作为礼物赐予我们的?
优绩至上的宇宙
“自己的作为决定命运”,这种观念在西方文化的道德直觉中根深蒂固。《圣经》神学教导说,万事皆有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对良好行为的神圣奖赏;干旱和瘟疫是对罪恶的惩罚。当远航的船只遭遇暴风雨时,人们会问:是哪个船员激怒了上帝? [2]
从当今科学时代回望遥远的过去,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显得天真,甚至有些孩子气,但并不像乍看起来的那么遥远。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优绩至上思维的起源,反映了这样一种信念,即道德世界的法则是“美德带来成功,恶行必致苦难”。这与人们熟悉的当代观点相差不远,即财富标示着天分和勤劳,而贫穷意味着懒惰。
《圣经》的世界观有两个方面与现代优绩至上主义非常相似:一方面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宣扬,另一方面是对遭受不幸者的冷酷。当代优绩制似乎强调人的能动性和意志,《圣经》的世界观则将所有权力归于上帝,毕竟是上帝在施以惩罚和奖赏——洪水、干旱、拯救农作物的降雨。
事实上,这是一幅高度以人类为中心的画面,在这幅画面中,上帝大部分时间都在回应人类的行为:奖励人们的善良,惩罚人们的罪恶。矛盾的是,上帝变得受制于我们,他只要是公正的,就不得不给我们应得的回报。虽然上帝掌管赏罚,但他是根据人们的所作所为来赏罚,而不是任意施行。因此,即使在上帝面前,人类也是在争取——因此也可被视作在赢得——他们的命运。
而且,这种优绩至上的思维方式导致人们对遭遇不幸的人抱持苛刻的态度。痛苦越剧烈,人们就越怀疑受害者是自作自受。不妨回想一下《约伯记》,约伯正直贤良,却遭受了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折磨,他的儿女也在风暴中丧生。约伯始终真心信仰上帝,他想不通为什么这样的苦难会降临在自己身上。(约伯不知道自己是上帝与撒旦赌约的受害者,上帝与撒旦打赌,无论约伯遭受什么苦难,他的信仰都不会动摇。)
在约伯悼念逝去的家人时,他的朋友们(如果可以称他们为朋友)坚持认为他一定犯了什么滔天大罪,他们逼迫约伯去回想自己可能造了什么孽。 [3] 这是优绩至上暴政的最早例证。约伯的朋友们坚信苦难暗示着罪孽,必定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罪过,约伯必须为儿女的死负责,这样进一步残酷地加剧了约伯的痛苦。虽然约伯知道自己实属无辜,但他与朋友对才能、品行的神学观念完全一样,因此他向上帝哭诉,询问上帝,为什么要让他这样正直的人遭受这么多苦难。
当上帝终于对约伯做出回应时,上帝抛弃了罪人才会受到惩罚的残酷逻辑,上帝否认了约伯和他的朋友共同信奉的品行决定命运的假设。上帝在旋风中宣告,并非发生的每件事都是对人类行为的奖赏或惩罚。降雨未必是为了浇灌义人的庄稼,干旱也未必是为了惩罚恶人,毕竟雨也会下在荒无人烟的旷野。创造世界不只是为了人类,与以人类为中心的图景相比,宇宙更为广阔,上帝行事的方式也更加神秘而不可揣度。 [4]
上帝承认约伯是正直的,但责备他擅自揣摩上帝的道德准则。 [5] 这大大背离了《创世记》和《出埃及记》中体现的按照功过进行奖惩的观念。通过否认自己建立的是优绩至上的宇宙,上帝宣告了他无限的力量,并教导约伯学会谦卑。信仰上帝意味着接受创世本身的伟大和神秘,而不是指望上帝根据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及是否应得来施以奖惩。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