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诗词平仄谱-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5) 1689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为了更好地传承诗词文化,本书前四讲特推介普通话读书音。
普通话读书音平上去入四声俱全,用来诵读诗词,平仄清楚,韵脚分明,可以弥补普通话缺失入声的不足。
本书从第五讲起,讲解诗词格律,凡用以举例的诗词作品均注上普通话读书音,并附《入声练读表》示范音频,以便习读。书后附有《诗韵常用字现代上海话、普通话读书音》,可供读者查阅使用。

作者介绍

张仁贤,号野藤斋主人,1938年1月生。1957—1961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章黄学派徐复教授习文字、训诂、音韵之学,从唐圭璋教授习词学。
为解决古诗文诵读方面的难题,自1998年退休之日起,即潜心研究读书音,并编写“野藤斋古诗文读本”。
其中《诗经楚辞百首详析》《古文笔法详析》等已出版,未出版的尚有二十余种。

部分摘录:
反切与声类 南朝齐梁时期,周颙、沈约等人发现了四声;在发现四声之前,早已有人发明了“反(fān)切”(又写作“翻切”)。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我国。佛经是用梵文(印度古文字)书写的。要学习佛经,翻译佛经,先须学习梵文。梵文是拼音文字,有辅音,有元音。受其拼音方法启发,东汉人发明了反切之法。
“反切”是什么意思呢?著有章回小说《镜花缘》的清人李汝珍,在其《李氏音鉴》里说:“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谓反切者,盖反覆切摩而成音之义也。”
“反覆切摩”的意思不太好懂,我们讲好懂的:反切,就是将两个字连续快读,读出另一个字的音来。
比如用“当孤”切“都”,
当dāng+孤gū=都dū
“当”和“孤”是反切字,“当”叫“切上字”,“孤”叫“切下字”,“都”是被切字。反切之法,是取其切上字的声母与切下字的韵母相拼,并且以切下字的声调为声调,产生被切字的读音来。这是因为在将“当”与“孤”作连续快读(即“反覆切摩”)时,“当”的韵母连带声调就被摩去,只留下声母;而“孤”的声母也被摩去,只留下韵母与声调。可以这样标示:
d(āng)+(g)ū=dū
再如“风,《广韵》方戎切”。这就是说:
f(āng)+(r)óng=fōng
切下字是阳平声,被切字怎么是阴平声呢?
平声分阴阳,是由声母清浊决定的。“戎”的声母r是浊声母,所以“戎”念阳平。“方”与“戎”相切,由于“方”的声母是清声母,被切字“风”也就念阴平了。附带说一说:“方戎”切出的“风”念fōng,不念fēng。fōng是依据反切得出的读书音。
如果切下字是阴平,而切上字的声母是浊的,那么切出的字就念阳平。如:农,《广韵》奴冬切,
n(ú)+(d)ōng=nóng
由于声母的历史演变,有一些《广韵》时代的浊声母,今天北方话转成了清声母;但今天平声的阴阳,却仍由过去的声母清浊决定。
比如:红,《广韵》户公切,h(ǔ)+(g)ōng=hóng
“户”的声母,《广韵》时代是浊的,现代北方话转为“h”,是清的。虽然已转为清声母了,但切出的字,如果是平声,还得念阳平。
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讲了“声类”之后,会明白的,这里暂且不说了。
我们今天用《广韵》的反切来切字音时,要注意“类隔切”的问题。
所谓类隔切,指声母不同类,亦即声类相隔。如《广韵》注“皮”是“符羁切”。“符”是轻唇音(即唇齿音),而“皮”是重唇音(即双唇音)。过去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符”也是念重唇音的,所以“符羁”能切出“皮”来。后来轻唇音从重唇音中分出,“符羁”就切不出“皮”了。老《辞海》(指第一版《辞海》)改用“贫宜”切“皮”,“贫”与“皮”都是重唇音,就显得和谐了。
又如《广韵》以“丁吕”切“贮”。“丁”的声母是舌头音d[t],被切字“贮”的声母则是舌上音zh[tʂ]。过去只有舌头音,没有舌上音,“丁吕”能切出“贮”的字音来;后来舌头音中分出舌上音,“丁吕”就切不出“贮”的音了。比《广韵》晚二三十年问世的《集韵》,就改用“展吕”去切“贮”了。“展”与“贮”都是舌上音zh[tʂ],声音就和谐了。
声音和谐的反切,如“贫宜切皮”,“展吕切贮”,叫作“音和切”。
《广韵》里是类隔切的,我们要依据《集韵》或老《辞海》等书的音和切来定音。《汉语大字典》多用《广韵》注反切,如果《广韵》是类隔切的,再加注《集韵》的音和切。老《辞海》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问世的,反切多用清人李光地的《音韵阐微》。《音韵阐微》里没有类隔切,容易拼切。
现在谈谈韵书。
韵书是为写作韵文押韵之用而编写的字典,它是分韵编排的。
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第二部是晋人吕静的《韵集》。这两部韵书早已失传,其内容不得而知。那时还没有发现四声,这两部书应该是不分四声的。
分四声的韵书,当然也只能出现在南朝齐梁时期发现四声之后。
南北朝而后,杨坚出来统一南北,建立了隋。
隋文帝开皇之初,有一天,刘臻、颜之推、萧该、魏彦渊、卢思道、李若、辛德源和薛道衡这八个著名人物,不知何故,一起到一个叫陆法言的人家里投宿。夜长酒阑,论及音韵。他们批评吕静等六家韵书取舍有误,确定以洛阳话和金陵话作为标准,参校古今,折中南北,开列了一个正音大纲,让陆法言用笔记下来。当时陆法言只有二十来岁。过了约二十年,仁寿元年(601),陆法言遂据以前所记,加减取舍,定为《切韵》五卷付梓。
切者,分割、断开之谓也。是书按反切的发声分音,收声分韵,故称“切韵”。所谓以反切的收声分韵,就是韵相同的排在一起,成为一个韵部。所谓以反切的发声分音,是说同一韵部里,声母又相同的,分成一个小韵。此书分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凡193韵。因平声字多,分两卷,上、去、入则各为一卷。
《切韵》问世才十八年,隋朝就呜呼哀哉了。但《切韵》还是幸运的,因为嗣隋而兴的大唐,大力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其中一个项目是考诗赋。诗赋要讲究平仄与押韵。考生写的诗赋,平仄是否对,用韵是否正确,必须要有公认的标准。《切韵》是前朝八个有名的人物定下来的,声望高,靠得住,于是唐朝就取作官书。
后来,唐朝孙偭撰《唐韵》,为《切韵》增字加注,对韵目也有所增订。宋朝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是为增广《切韵》而作(故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但除增字加注外,韵目也略有增订,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共206韵。三书属同一个音韵系统,《切韵》《唐韵》原书已佚,《广韵》独存。学界所称“《切韵》系韵书”,也就是“《广韵》系韵书”。
《广韵》分韵为206部,这分得太细了。其实有些部,主要韵母相同。为了便于作诗押韵,就在206部里注明某几部可以同用。如在“冬第二”下注明“锺同用”,“支第五”下注明“脂、之同用”。这是说,写押冬韵的诗赋,韵脚若用了属于锺韵的字,算对,不算出韵;写押支韵的诗赋,韵脚里混进了脂韵、之韵的字,也不算出韵。
到南宋淳祐年间,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干脆把《广韵》注明可以同用之韵合并为一韵,减为107部。金人王文郁修《新刊平水礼部韵略》,又将上声“迥”韵与“拯”韵合并,成了106部。这106部,旧称“平水韵”。为什么冠以“平水”呢?金时在平阳府(在平水之阳,即山西临汾县)设经籍所,有官吏主持,印行书籍,所刻书籍称“平水版”。王文郁这本把韵减为106部的韵书是“平水版”,所以把减为106部的韵称为“平水韵”。
平水韵只是把《广韵》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而已,其他则并无什么改变,所以它也应该被视为《广韵》系(也就是《切韵》系)的韵书。
平水韵是金元以来写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沿用至今。它分平声30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通用的诗韵,就是平水韵。
我们在这本书稿里举例用的诗,韵脚标的就是平水韵韵目。
我们应该感谢陆法言,他用《切韵》把读书音给“固定”了下来。从此,各地读书人不管操的是怎样难懂的方言,但读起书来,发音却大体相似,可以互相听明白。
这是因为大家都是依据《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来“拼音”的。
我们现在可以用国际音标或汉语拼音字母写出声母,但过去没有这些,声母只能用方块汉字来表示。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