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非线性成长:吉利之路-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5) 1439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20多年前,吉利在“汽车狂人”李书福的带领下进入造车行业时,还是一家四无企业:没人,没钱,没技术,没资质。经过一个艰辛卓绝的发展过程,现在吉利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头部自主品牌,走出了一条非线性成长的道路。吉利是如何做到这一步的,作为中国制造行业的佼佼者,吉利有哪些值得其他企业学习的成长经验?《非线性成长》一书对此给出了回答。 浙江大学吴晓波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对吉利创始人李书福、CEO李东辉、总裁安聪慧等近百位高管、中层、基层人员进行的几十次调研访谈的基础上,从企业家精神、人才生态与培养、技术能力突破与蝶变、质量管理进阶、现场管理升级、组织韧性建设、合规管理、跨国并购、全球价值链协同网络、穿越周期的管理等13个方面,对吉利的成长之路进行全方位的复盘和总结,系统归纳出吉利实现非线性成长的方法论,以期为产业界、学术界同人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作者介绍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系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 级专家。亚洲理工学院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富布赖特学者。长期从事全球化制造与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与竞争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包容性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C理论”,致力于培养引领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力量。;.;浙江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制造中心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大学-利兹大学全球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创新管理与全球化制造战略研究,聚焦追赶情境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实践,探索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的能力构建与创新策略,提出基于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企业全球化追赶与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构型。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超越追赶、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治理。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工信部重点委托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 心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纂著作5部,3篇教学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部分摘录:
心中的种子 李书福从制造业起家,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路摸爬滚打,是新时代最年轻一批弄潮儿中的一员。
拍照少年的制造天赋
李书福对制造的偏爱,早在年少时就已萌发。1982年,19岁的李书福从父亲那里获得了120元,买了台“海鸥”牌照相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给人拍照。这份李书福精心经营的“小本生意”经过半年的积累,为他赚到了1 000多元,之后,他想正式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照相馆。
照相馆门店不难开张,可购置影像冲印设备、反光器材等一系列专业摄影用具,在那个年代不是一两千元可以解决的。为了买到便宜的摄影设备,李书福还特地去了一趟上海。然而,他千辛万苦地找遍所有摄影器材商店,发现专业摄影设备无一不是进口的,一件设备动辄几千元,远远超出了现有预算。他想,既然没钱购买那些器材,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将它们做出来呢?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李书福开始研究并动手制作那些设备:
对于照相机,说实话我就买过那一架“海鸥”牌照相机,但照相馆就一架照相机确实有些不够用。后来,我就动手制造照相机,这个制造过程其实也很简单。当时我就买了一个镜头,然后买了个“皮老虎”,又买了一个装胶片的东西,齿轮完全可以自己做。这样一组装,几百块钱就可以自己做一个照相机,比去市场买的动辄几千元的照相机要便宜多了。
除了自制照相机,对于1 000多元的专业反光罩和照明装置,李书福也与当地铁匠合作,按照图片上的形状自己打造,再接上灯泡,用几十元钱的成本就做成了。自己制作的设备虽然没有精美的外观,但功能却毫不逊色。为了不让顾客看到简陋的设备,他用一块黑布把照相机罩起来再给客人拍照,大家纷纷对他的拍照效果表示满意。
20世纪80年代初的台州还很少有汽车,许多年轻人都想与小轿车一起照相。洞察到这一心理的李书福,立刻请人画了一辆轿车,放在自己的照相馆里供人拍照,结果他的生意异常兴隆。有制造天赋的李书福爱“折腾”,真的将照相馆开成了,并由此攒下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从冰箱到装潢的制造业玩家
1986年11月6日,当冰箱还是传统“三大件”时,李书福以冰箱配件制造为起点,创建“黄岩市制冷元件厂”,在研发出冰箱蒸发器后决定自主生产电冰箱。1988年8月,元件厂变更为“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李书福正式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也把“北极花”打造成了国内知名品牌。几年后,国家以定点生产的方式对冰箱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北极花”未在生产名单之中。李书福在全身而退和工厂转型中毅然选择了后者。
20世纪90年代,家居装潢产业在中国蔚然成风,但当时国内的高档装潢材料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的供给缺口。1990年4月4日,紧随市场风向的变动,“黄岩县北极花冰箱厂”更名为“黄岩市吉利装潢材料厂”,转产镁铝曲面装饰板。在李书福的精心经营下,材料厂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并大规模投入生产。1992年镁铝曲板销售收入达到7 000多万元,次年更是突破1.5亿元。初期的创业经历让李书福对市场产生了敏锐的嗅觉,冰箱和装潢事业也为他赚取了丰厚的回报。
从摩托车开始的赛道跃迁
李书福从小对跑车情有独钟,他喜欢那种风驰电掣、肆意驰骋的洒脱和豪迈。身处制造业前沿的他,悄悄在心中埋下了一颗造车的种子。但放眼当时的中国,满大街跑的还是摩托车。他敏锐地发现,当时国内摩托车厂林立,但市场上流通的大部分车型是照搬国外车型,并不能满足国内用户对安全、便捷出行的需求。为了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1994年4月,李书福决定进入摩托车制造业。
改革的东风将国外的生产技术吹进国门,也催生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的交通需求。因为赶上了摩托车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红利期,李书福的浙江华田摩托车总厂经过不到半年的准备,就生产出了轻便、易操纵、安全性高的中国第一辆新型踏板式摩托车。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大众市场的追捧,在产量有限的情况下,华田摩托车迎来了空前的抢购热潮,许多人半夜三点起床去买摩托车,公司门口也排满了各个省的驻吉利办事处等着开票。按照当时的利润估算,仅仅摩托车零部件的销售就已经可以填平公司所有的日常开销,可见当时市场规模和利润空间之大。
当然,吉利摩托车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偶然的市场红利的推动,在竞争激烈的摩托车市场上拔得头筹,从根本上说,更离不开李书福的经营智慧。根据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杨健的回忆,在当年那个众多厂商把销售产品作为最终目标的时代,吉利已经看到了售后环节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超前地完善了售后服务体系。其一,华田摩托车公司的三包服务中心从公司中脱离出来,变成独立的售后服务公司,实现了组织结构的变革升级,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和统一售后的服务流程、管理制度和各种规范。其二,投入21台售后服务车,在全国各个省份流动完成配件和检修工作。其三,吉利华田摩托在全国大部分县市建立了配件中心和售后服务站,在大本营台州,甚至能做到任何问题20分钟内到场解决。其售后服务的投入量之大、运营成本之高、品牌宣传之广,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当时也获得了“全国售后服务先进单位”的称号。1995年,华田摩托车工业产值达到了6.3亿元。
一个有制造天赋的少年,有了从冰箱到装潢材料的经验积累,不仅夯实了在制造业深耕的基础,也坚定了造车的信念。摩托车产业的试水成功,折射出了李书福的经营智慧,更让他看到了改革开放中大势所趋的市场机会。
巧合的是,世界著名的汽车企业创始人,多数都有制造业转型的经历。本田宗一郎家中长辈做着修理自行车的营生,耳濡目染之下,他也对自行车的构造原理了如指掌,以造自行车为起点,最后在1946年创办了长盛不衰的本田汽车。全球排名第一的汽车生产厂商丰田,其创始人丰田佐吉从小跟父亲学习木工手艺,在生产自动纺织机大获成功的条件下转型汽车生产。《福特传》提到,美国的农场男孩亨利·福特从小喜欢钻研机械,从事过机械修理、手表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最后转为汽车研制,创立了福特汽车。可以看出,这些伟大的汽车企业创始人都有着相似的特质:从小对机械制造的兴趣让他们坚定地跨入无人敢涉足的全新领域,对人们出行方式和需求变化的洞察也成了他们创业所乘的东风。
在制造业实践中,李书福的心中埋下了造车的种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李书福看到,人们对安全、舒适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人包铁”的摩托车势必会被“铁包人”的小轿车所替代,因此他坚定地相信,中国汽车市场将在不远的未来迅速崛起。1996年5月,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李书福正式开始书写自己的汽车篇章。
不寻常的开局 李书福坚定在汽车领域闯荡的初衷,一方面来自少年时代那份懵懂的热爱,另一方面源于对当时国内汽车产业格局的忧虑。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比西方国家晚50多年。1949年后的苏联援建项目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需要以国有企业为基础来引导产业发展,尽快摘掉我国汽车生产能力低下的帽子,摆脱鱼龙混杂的生产乱象。1987年的北戴河会议上,国务院做出了发展我国自己的轿车工业的重大决策,并且确定了“三大三小”的总体格局,包括六家具有生产资格的国有企业:“三大”即一汽、二汽和上汽三个大型的轿车生产基地,“三小”即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广州标致三个小型轿车生产定点厂。
本着“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合资车企的扩张也逐渐为中国汽车市场打开了新的局面。至1998年底,中国共有中外合资汽车企业400余家,其中各类汽车生产企业50余家,主要集中在轿车生产上,主要总成及零部件企业240多家,其他服务、咨询类企业40多家[2]。数据显示,中国轿车工业的核心生产企业中,除天津汽车公司外,全部为合资企业(见图1-2)。
由于“三大三小”导致的供给侧限制,国内汽车市场的产品分布并不健康。2001年数据显示,国内生产和销售量较大的合资轿车,其国内市场销售价格与同档次轿车的国际市场价格相比,要高出54%~157%,大体上是轿车的档次越高,国内外的价格差距越大。即使排除税率的影响,国内轿车的价格也比国际市场高出25%~108%[3]。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