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新编历史-文明史话系列-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5) 121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京杭大运河》对京杭大运河的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书中还贯穿着古人兴建大运河的技术、重要事件、成败经验等,对今天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瓷器小史》讲述了中国瓷器悠久的发展历史及瓷器大致的分类。
《五谷史话》本书是由万国鼎先生编写的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五谷”,其后探讨了“五谷”的起源,古代五谷相互之间的比重和古今粮食作物及其比重的变化。最后介绍了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和其他粮食作物的历史、传入与推广等情况。
《故宫史话》本书是著名故宫学大家单士元先生1962年编写的小册子,收入吴晗主编的原“历史小丛书”系列中
《报刊史话》本书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粗线条地勾勒出我国古代从唐朝的杂报、宋朝的小报、明朝的报房和京报、近代外国列强在我国的办报活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直至中国共产党红色报刊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报刊发展简史
《中国古塔》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现存古塔的种类、特点和分布,配有大量古塔图片,图文并茂。
《会馆史略》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的会馆文化,介绍了会馆的兴起、会馆的作用和类型。
《古代桥梁史话》本书从桥梁的结构形式入手,将我国丰富多样的古代桥梁分为梁桥、浮桥、索桥、拱桥四种类型,对我国古代桥梁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
《汉字史话》本书从汉字是怎样产生的谈起,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汉字结构的类型、异体字、简化字以及汉字改革等问题。
《京剧小史》本书稿以作者张永和曾出版过的《京剧艺术一知谈》为底本,删减了“票友大赛”“传统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三大文化工程”等部分内容。
《敦煌文献》本书全面介绍了敦煌文献发现的经过,以及现存敦煌文献的类别、装帧形式、文本内容、语言文字、收藏情况等。
《良渚遗址》“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写给大众的介绍我国著名史前文化遗址——良渚遗址的读本。
《华夏文明地理新谈》本书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生动地介绍了华夏文明发生发展的历史,总结了华夏文明的特点以及在地理学上的成就。
《仰韶文化》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什么叫“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村落和建筑、生产活动、手工业的发展、文化艺术和墓葬习俗等内容。

作者介绍

▲单士元 文物专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顾问,中国营造学社编纂兼中法大学教授。
▲唐晓峰 1948年生,辽宁海城人。1972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
▲万国鼎 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
▲方汉奇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导,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特邀理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罗哲文 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
▲李乔 曾任《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北京日报编委。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政协委员。
▲潘洪萱 1957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
▲胡双宝 1958—1984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从事行政和教学工作,1984年到北京大学出版社,相继任编辑、副编审、编审,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1997年离休。
▲张永和 长期担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评委会戏曲组评委主任、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家协会“梅花奖”、中国京剧艺术节等大奖赛评委会评委
▲杨宝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敦煌文献、隋唐史及古籍版本。出版有《敦煌学目录初探》《敦煌史话》《敦煌沧桑》等书。
▲罗晓群 良渚博物院展览教育部主任。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撰写良渚博物院展览语音导览稿5万余字,出版有科普读本《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院 良渚卷——赫赫王国》等。黄莉,杭州良渚遗址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从事良渚遗址遗产保护和遗产展示等工作。
▲安志敏 是著名考古学家,一生致力于田野考古,在华北、东北和西北一带进行过许多考古调查,其学术研究以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为重点,兼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其他领域。

部分摘录:
历代的皇帝都带领着一群后妃、皇子、公主、宫人居住在深宫之中,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在民间长期流传着的鼓儿词里,提起皇家内廷宫殿时,总要说到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一般人又常常说皇宫里是“粉黛三千”。这都是说皇帝妻妾众多,尽情享乐。这些话是有来历的。我国古书《周礼》的注疏中记载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是较早的文献材料。再翻开二十四史来看看,历朝都是一脉相承,制定六宫额数。汉代、唐代的内廷,在后妃以下还都设有宫官女职,一般都是数百人。《后汉书》里曾记陈蕃上书给皇帝,批评皇帝在千千万万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皇宫里却采选了几千宫女,吃肉穿绸,擦油抹粉,朱红点唇,黛黑画眉,算不清的耗费。明代内廷除后妃外,女官有六局,每局下有四司,总数也过百人。永乐朝以后,各局职掌的事务虽然很多划归宦官去办,但是嫔御、宫人还是连年不断地采选进宫。封建皇帝大都是荒淫无度的,如明朝嘉靖皇帝时,一次同时选进宫中有名号的妃嫔就有九人。因为是有名号的,所以写在史书里,今天还有数可查,其他更多无名号的自然不见记录,那就不知其数了。《明史》后妃传中所记的宫人名号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等。到了明朝末年,宫廷里“宫女多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1]。清代后宫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各种等级的后妃嫔妾,此外还要选秀女、宫女,人数也是上百上千的。
这些被选进皇宫的女子是怎样的命运呢?明朝的九千宫女、十万内监,经常是“饮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2]。至于那些称妃称嫔的人,一旦失宠,结局就是被关闭在宫内禁室里,终生不得出来,甚至还惨遭弄权的宦官谋害。明光宗的选侍赵氏,惹恼了大宦官魏忠贤,魏忠贤假传圣旨,逼死赵氏。当时逼得赵氏将光宗赐给的首饰金珠之类,全拿出来放在桌上,然后上吊自杀。在清朝,乾隆皇帝的皇后被黜废,同治的皇后吞金而死,光绪的珍妃被推入井中淹死。至于宫女被笞打而死的事,那就更不稀罕了。提起明清宫女的故事,不由得联想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揭露宫女悲惨处境的诗句:“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宫女们天天在含泪暗泣,却还得强作笑脸,奉承君王的欢乐,真是无限凄惨。18世纪著名文学作品《红楼梦》曾描述了清朝选秀女的事,那是反映了当时宫廷的真实情状的。《红楼梦》第一回中,冷子兴说贾府历史,讲道“政老爹的长女名元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第十六回则叙及“贾元春才选凤藻宫”,“晋封贤德妃”,已由秀女上升到有名号了。宫门一入深似海,这是秀女的结局。这部小说里说明了虽然清朝曾规定有名号的妃嫔一年可以会见一次年老的父母,可是这种待遇还须等待皇帝正式发出准许“会亲”的诏令才行。其实这“会亲”也还是一幕悲剧。《红楼梦》第十八回贾元春省亲一段写道:“贾妃满眼垂泪,方彼此上前厮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满心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又元春向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jī基)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红楼梦》作者笔下的元春,已是一个有名号的妃子,贾府又是那样的富贵气派,会亲的一幕却还是这般凄惨,这是文学作品对真实情状的反映。要论真正的历史事实,在清朝封建宫廷里,从来不允许宫人回家省亲的,那真是一入宫门,便与亲人生离死别,更是悲惨。皇帝挑选秀女,紧紧关在宫中不肯放松一步;只图自己欢乐,不顾人家伤心,真是凶暴专横透顶了。
几百年来,经过明清两代,一共有二十四个皇帝居住过这座皇宫。他们都是带着宠爱的后妃和嫔御,役使着成百成千的宫人秀女,住满了三宫六院。他们的日常生活都是穷奢极欲、荒淫腐朽。从前老百姓曾经这样说过:“朝廷里吃的是龙髓凤肝,用的是金杯玉盏。”在这句话里隐含着怨气和仇恨,是被剥削者控诉的呼声。现在故宫博物院里陈列出来的金器玉器和历史档案里“御膳房”的膳单,都足以证明老百姓说的话是实在的。在过去的阶级社会里,老百姓被剥削得吃糠咽菜、缺衣少穿,皇宫里却是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一位参观过故宫博物院的人说得对:“看到了这种陈列,才知道过去历史上的农民为什么要革命。”
先谈谈明朝的情况。这里不说别的,单说以节俭自命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时的情况。当时由于财政十分拮据,朝廷大谈所谓“节省”,而皇帝为了宫廷享受,令各地进贡物品即所谓“上供”依然如故。例如:每年令仪真(今江苏仪征)贡酒缸十万口;宫内用来蘸油充火把的粗麻布,由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解送,一年费银一万两,这算是很小的款项;每年由广信府(治所在今江西上饶)上贡宫内用的糊窗纸,就要费银一二十万两;而每年由湖北和浙江一些府州解充宫内作门帘用的黄丝绢,动辄以百万匹计。此外,宫内元宵节张灯,一次要耗银六十余万两;发给宫内宦官们买靴的钱,有时一次竟达银一百三十万两。这里揭载的不过是很少几条资料,而明朝宫中的奢侈靡费即由此可见一斑。
再说清代的宫中情况。清宫里有个内务府,是皇帝的管家机关。现存的清内务府档案中,还保存着18世纪乾隆朝直到20世纪光绪朝寿膳房(皇太后用的)、御膳房(皇帝用的)的膳单。年代较远的不用讲,单说清朝末年同治皇帝初立时东、西两太后“垂帘听政”[3]时代的。那时候已是清朝衰落的时代了,可是她们的饮食享受还是那样奢侈,据说在燕窝菜上,还得用艺术装点,堆出“万寿无疆”的吉祥语,祝颂他们统治万岁。有一张冬季菜单是这样安排的:
皇太后二位,每位前晚膳一桌。火锅二品:八宝奶猪火锅,酱炖羊肉火锅。大碗菜四品:燕窝万字金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肥鸡汤。杯碗四品:燕窝鸡皮;alt[4]鱼脯;鸡丝煨鱼面;大炒肉炖海参。碟菜六品:燕窝炒炉鸭丝;蜜制酱肉;大炒肉焖玉兰片;肉丝炒鸡蛋;熘鸡蛋[5];口蘑炒鸡片。片菜二品:挂炉猪;挂炉鸭。饽饽四品:白糖油糕寿意;立桃寿意;苜蓿糕寿意;百寿糕。随克食[6]一桌:猪肉四盘,羊肉四盘,蒸食四盘,炉食四盘。
这是固定菜单,还有临时增加的时菜。皇帝、后妃、皇族们每天还要贡献几道美味。合计起来就有上百种的食品了。这还不算完,这些东西在他们和她们口里有时吃得腻烦,因而在皇宫里还有野意膳房。所谓野意,不外乎是鹿脯、山鸡、熊掌、芦雁,等等,拿来换换日常口味。据西太后的亲信太监唐冠卿和陈平顺说:西太后每天都是吃菜一百多样。“传膳”的时候,在她座前,排列几张画金花的方桌,服侍太监由膳房捧食盒端菜,碗用五彩官窑或绿地黄龙碗,上面盖着银罩,由几十名太监按照上菜次序进菜。凡是平日喜欢吃的菜,放在最前列,还要摆上几个小碟,以便夹置更合口味的东西。据说在一百多样菜中仅尝几种,其余都是装装排场的。除封建朝廷里的皇帝和太后以外,后妃嫔侍也都各有宫分,吃的也都是山珍海味,水陆杂陈。他们一餐饭的消耗,抵得上农民多少年的生活用费。他们吃的,不都是民脂民膏吗?
封建统治者还妄想依凭宗教来保佑王朝万世长存,让他们能永远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当过和尚,当了皇帝后自然崇奉佛教。明朝不少皇帝兼信佛道,常在宫中召见僧人和道士。以昏庸荒淫出名的明嘉靖帝,妄想长生不老。他信道教,整天同方士鬼混在一起,在宫中修斋求仙。他曾听信方士陶仲文的骗人鬼话,在京师内外采选幼女,一次选八至十四岁者三百人入宫,另一次选十岁以下者一百六十人入宫,目的是“供炼药用”,也就是摧残这些幼女的身体去炼所谓长生不老的丹药,真是残酷到了极点。
清朝皇帝尊崇喇嘛教(佛教的一派,名叫密宗),也信奉从东北带来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就是宫内进行萨满教活动的地方。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极信佛教,曾请一些所谓高僧入宫讲佛法。这个年轻皇帝妃嫔众多,据说他最宠爱的是董鄂妃。他在董鄂妃死后痛不欲生(几个月后他因患天花去世),传说曾表示要舍掉帝位去当和尚,因此后来就有“顺治出家”的传说。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