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简体版)(全15册)-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5) 144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简体版)(全十五册)包括《诗经今注》《楚辞今注》《韩昌黎文集校注》《李璟李煜词校注》《东坡乐府笺》《李清照集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张岱诗文集》《纳兰词笺注》。
先秦两汉芽绿之色,文化萌动繁发,《诗经》《楚辞》蔚为代表。先秦文史研究大家高亨注解《诗经》的经典之作(《诗经今注》)。楚辞学研究名宿、章太炎先生弟子汤炳正代表之作(《楚辞今注》)。今注简明扼要,别具识见。
隋唐五代槿紫之色,收大家韩昌黎文、南唐两主词。“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文集,桐城派传人、古文名家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岭南词宗”詹安泰校注南唐二主词(《李璟李煜词校注》)。搜罗完备,比勘精审。
两宋羽扇豆蓝,包揽豪放婉约两派词主。民初词坛领袖朱孝臧编年,“词学三大家”之一龙榆生校笺。近代整理苏轼词集的开山之作(《东坡乐府笺》)。龙榆生亲炙弟子徐培均释读易安词之权威著作(《李清照集笺注》)。新中国古籍整理的代表作,宋史大家邓广铭修订定本。自1957年问世以来,迭经重版,蜚声海内外(《稼轩词编年笺注》)。“词学三大家”之一夏承焘笺注,门生弟子订补增辑,陆游词作完备之作(《放翁词编年笺注》)。
元明青碧之色,收入张岱诗文(《张岱诗文集》)。“小品圣手”张岱,诗文首次合集。
有清一代落霞红,纳兰容若词先行(《纳兰词笺注》)。“清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全部词作首种笺注本,经久不衰,蔚为经典。

作者介绍

高亨,中国研究先秦学术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大师,一生笃志于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成为20世纪先秦学术文化研究的一座重镇。其治《老子》与《诗经》,以传统文字训诂学为根基,在校勘训诂上创发新义。高先生治学严谨,为人谦恭,他的学术成果为人信服,有些训诂成果被《汉语大字典》作为专门义项收录。
汤炳正,山东荣成人,楚辞学专家。 1931年就读于北京民国大学。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弟子。1950年被聘为公立川北大学(今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前身)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任中国屈原学会会长、章太炎纪念会顾问。他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文献学、神话学方面卓有建树,尤以语言学理论和楚辞学研究蜚声海外。主要专著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语言之起源》等。
马其昶,散文淡简,是桐城派末期的代表人物。著述有经类、史类、诸子百家等。自著文集有《抱润轩文集续集》《存养诗钞》《佩言录》。
马茂元,字懋园,安徽桐城人,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威望。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楚辞、唐诗研究专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詹安泰,字祝南,号无庵,广东人,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家。民盟民员。詹氏第九十二世。一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教学,发表了几十篇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尤其精于诗词的研究、创作。他的词学专着有独特创新见解,在词坛有较大影响。有“南詹北夏,一代词宗”、“岭南一大家”的评誉。
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龙榆生的词学成就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是20世纪较负盛名的词学大师之一。主编过《词学季刊》。编著有《风雨龙吟室词》、《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他和商务印书馆合作,也编选了很多普及性读物及中学国文补充读本,参与了所谓“民国老课本”的构建。

部分摘录: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简称“三百篇”,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周代前段五百多年间的诗歌选录。它的来历据西汉人说,是古代帝王为了考察风俗的好坏,政治的得失,设有采诗的官,把采来的诗篇献给乐官大师,大师再献给天子。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意为封建统治者吹嘘,因为先秦古书并没有记载过采诗的官和采诗的事,所以周代是否有这种制度,还不能论定。但汉人所说那时的诗篇最初都集中在乐官手里,却是事实,有两个证据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诗三百篇都是乐歌,所以《墨子》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公孟篇》)。乐歌原来是供统治阶级娱乐的东西,乐官正是掌管诗歌、音乐、舞蹈,给统治者们服务的人,那末乐歌和乐官在当时是分不开的,编辑乐歌的人就应该是乐官了(乐官编辑之后,才转为统治阶级的教育课本)。第二,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所谓周乐,差不多包括了今本《诗经》全部(只有《鲁颂》、《商颂》不在内),这些诗是鲁国乐工所歌,而称做“周乐”,那末编辑者应该是周王朝的乐官了。
周王朝的乐官所以能够得到这些诗歌,大约有三个来源:第一,王朝的贵族为了充实音乐,为了祭祀鬼神,为了夸耀功业或别种目的,作成诗歌,交给乐官。《周颂》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二,王朝乐官为了给贵族服务,尽到他的责任,留心搜集流传在民间的或出于士大夫之手的诗歌(并不是专职的采访)。《小雅》、《大雅》及《王风》里应该有些诗篇是出于这个来源。第三,诸侯各有乐官,掌管本国的乐歌,诸侯为了尊重王朝,交换音乐,派人把乐歌献给王朝。《王风》外的十四国风及《鲁颂》、《商颂》里应该有些诗篇出于这个来源。《国语·鲁语》说:“昔正考父校(校当读为效,献上之意)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便是例证。
通过上述的三个来源,周王朝乐官掌握了不少诗歌,并随时增加,随时编选,经过五百多年,乐官们才完成了这部书的编辑工作。所以我们说《诗经》是周王朝各个时期的乐官所编辑。
到了春秋末期,孔子把《诗经》加以重订,作为他教育学生的课本。他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篇》)可见《诗经》是经过孔子重订的。
《诗经》这部书,原来当有三百二十篇左右,不幸遭到秦始皇的焚烧,禁止学习,到西汉初年,还剩下了三百零五篇。
西汉时期传《诗经》的有四家:鲁人申培所传的通称“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通称“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通称“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通称“毛诗”。鲁、齐、韩合成一个宗派,他们的传本经文都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所以叫作“今文诗”。毛自成一个宗派,据说他的传本经文原用先秦古文写成的,所以叫作“古文诗”。四家经文小有不同,解说多有歧异,今文家和古文家歧异更甚。齐诗亡于曹魏,鲁诗亡于晋朝的东渡,韩诗亡于宋朝的南渡(只有《韩诗外传》尚存),现在《诗经》只有毛亨所传的一种本子了。
二 诗经的分类——风、雅、颂 《诗经》原来分为三类,就是风、雅、颂。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实际《周南》、《召南》不是两国的诗歌),合称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多数是民间歌谣。宋代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议》)、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近代梁启超(《释四诗名义》)等人认为南也是《诗》的一类,应该从风中划出,就是把《诗经》分为南、风、雅、颂四类。这种说法是不对的。第一,二《南》的主要部分也是民间歌谣,和其余十三国风性质相同。第二,《左传·隐公三年》:“风有《采蘩》、《采》。”《采蘩》、《采》都是《召南》的一篇,可见《左传》作者认为《周南》、《召南》属于风。《周礼·大师》、《礼记·乐记》、《荀子·儒效》论《诗》,都是风、雅、颂三类并举,而不及南。可见《周礼》作者、《乐记》作者和荀卿都认为《诗经》只有风、雅、颂三类,南属于风,不是自为一类。先秦人对于三百篇的类别,不致弄错。因此,我们说二《南》也是风诗。风本是乐曲的通名。《大雅·崧高篇》:“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其风是说《崧高》诗的曲调。《左传·成公九年》:“乐操土风。”土风就是本土的曲调。《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北风就是北方的曲调,南风就是南方的曲调。《山海经·大荒西经》:“太子长琴……始作乐风。”《海内经》:“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乐风就是乐曲。由上述五个例证看来,风本是乐曲的通名了。乐曲为什么叫作风呢?主要原因是风的声音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不同,乐曲的音调也有高低、大小、清浊、曲直种种的不同,乐曲有似于风,所以古人称乐为风。同时乐曲的内容和形式,一般是风俗的反映,所以乐曲称风与风俗的风也是有联系的。由此看来,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卫风》就是卫国的乐曲,《曹风》就是曹国的乐曲,余可类推。在这里应该指出:风一方面是乐曲的通名,一方面又是风诗的专名,正如“书”一方面是书籍的通名,一方面又是《尚书》的专名;“诗”一方面是诗歌的通名,一方面又是《诗经》的专名。(先秦时代《尚书》只称为《书》,《诗经》只称为《诗》。)名词含义的演变常有这种现象。
雅有《小雅》、《大雅》,合称二《雅》,共一百零五篇,都是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域——“王畿”的诗歌,多数为朝廷官吏(公卿大夫士)的作品。雅是借为夏字,《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因为西周王畿,周人也称为夏,所以《诗经》的编辑者用夏字来标西周王畿的诗。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第一,雅夏二字古通用,《墨子·天志下》引《诗经·大雅》作《大夏》,足证古本《诗经》,《小雅》、《大雅》也作《小夏》、《大夏》。第二,二《雅》都是西周王畿的诗,这从诗篇的整个内容来看,是可以肯定的。(只有《小雅·大东》等似是东周域内人所作。)春秋时人引《小雅》诗句,曾称为“周诗”(见《国语》中《晋语》、《楚语》),引《大雅》诗句,也曾称为“周诗”(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国语·楚语》)。所谓“周诗”,就是西周王畿的诗。至于东周王畿的诗则是《王风》了。而西周王畿,周人也称为“夏”(见《尚书》中《康诰》、《立政》),这个地域后归秦国所有,从而这个地域的诗篇就是《秦风》了。春秋时人尚称《秦风》为“夏声”(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由此可见,雅是借为夏字,夏是西周王畿的旧称,《诗经》的编辑者用夏字标明这部分诗篇产生的地域。第三,《诗经》三百篇都是以地域分编,用地域名称加标题的。十五国风的十五国(《王风》的王代表东周王朝的统治区),《周颂》、《鲁颂》、《商颂》的周、鲁、商,都是代表地域,可见二《雅》的雅也是代表地域,即借为夏字。如果不是这样,二雅是哪个地域的诗歌就表示不出来了。雅诗为什么有小大的区别呢?古说都不圆通,现在还得不出确解。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共四十篇。大体是西周和鲁国、宋国的最高统治者用于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的乐歌。这类诗为什么叫作颂呢?颂就是歌颂之颂,赞美之意。三《颂》的诗,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鲁侯、宋公或其祖先的功德,其专用范围限于周王、鲁侯、宋公举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所以叫作颂。这是颂诗两个基本条件,至于风诗、雅诗中也有赞美王与公侯或其祖先的诗篇,适合前一条件,但不适合后一条件,所以不列入颂诗。
总之,风雅颂的区别:风是民间歌谣,但也有些例外;雅是朝廷官吏的作品,而《小雅》又有些民间歌谣;颂是王侯举行祭祀或其它重大典礼专用的乐歌。三者的界限并不严格。这是诗三百篇在历史上的分类,我们现在研究《诗经》,应该从它们的思想内容去分类,不必拘守风、雅、颂了。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