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四月樱,九月萩-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5) 113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日本人爱花,世界闻名。但和大部分国家不同,花在日本,不仅是一种观赏对象或美化环境的植物。花,承载着日本的历史、传统、对生命和世界的认知,可以说,“花”是解读日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把钥匙。
本书分为12章,由日本著名学者栗田勇选取一年12个月最具代表性的“花”,讲述这些花的故事。其中既有赏花胜地之旅的介绍,也有关于花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文学典故、艺术象征的传承梳理。让读者在与花跨越时空的相遇中,感受日本人寄托在花中的精神内涵。

作者介绍

栗田勇
日本作家、美术评论家、法国文学专家。
1929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
曾任驹泽女子大学教授、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广泛参与各种创作和评论活动,并撰写了许多关于日本文化的书籍,如《从西行至最澄》《有花的生活》《一遍上人 旅途的探索者》《千利休与日本人》《而今之花》,内容涵盖佛教、寺庙建筑和艺术。1977年,他的《一遍上人 旅途的探索者》获文部大臣艺术选奖。1999年被授予紫绶褒章。

部分摘录:
随着时代变迁,当我将紫藤与女性关联时,便会立马想起歌舞伎名剧《藤娘》。在数十年前,我的母亲曾赠予我一个装于玻璃盒内的“藤娘”和风人偶,以此庆祝女儿的降生。或许在明治、大正时期也有这样的习俗。这头戴斗笠、肩扛紫藤枝的人偶便是“藤娘”。我虽不知此人偶的由来,却觉得甚是可爱。因为这种人偶在当时很受人们的欢迎,故我的观念早已成形,直到如今依旧认为日本人偶指的就是藤娘人偶。而一提及紫藤,我的脑海内也只会浮现“藤娘”的姿态。
长歌《藤娘》在当时红遍大江南北,但据说它首次公演是在江户时代文政九年(1826年)的中村座[43]。当时,有个名为《连唱余波大津绘》的节目,《藤娘》便是这个节目五处转折的五段舞剧之一。《藤娘》的构想是一名紫藤花精从屏风画中走出来,化作一个女孩现于世人眼前翩翩起舞,既青涩又带有一丝风情。或许因为这样,《藤娘》这部舞剧红了十九年。
受时代的影响,当时这首歌舞伎舞剧与现在有所不同。当时的开场是先说上一段旁白,然后藤娘缓缓从幕后出来。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开场已变成在一片黑暗中舞台突然被照亮,词也变成了带有香艳之色的撩人语句。此处,来看下《藤娘》的一小部分开场。
淡紫花开际,藤浪阵阵摇,宛若松间饰。
头戴黑斗笠,身扛藤花条,水染花渐紫,藤花划水面,书写爱与怜。
人言衣袖乱,应用镜山镜,照之理容装。
欲寻他人短,先思自身劣。
无镜去镜山,旁有琵琶湖,照之理容装。
吾明他人意,羞意心间绕。
男性最为厌。
栗津松风中,曾言唯一人。
夕阳西下时,三井寺钟鸣,神前已明誓。
回想石头寺,观音像前跪,许下个诺言,然因谎言毁,身心空荡荡。
唐崎黑夜中,细雨绵绵下,心空待君归。
(此处背景乐是深受江户人们喜爱的近江八景)
此外,在嘉永七年(1854年)日本的江户中村座内,红遍大江南北的民俗歌谣——水乡的《潮来节》被列入了舞剧中。该民谣自天明宽正年间(1780年)起在日本越来越流行,其曲调中充满江户末期的颓废感,再配以快节奏的伴奏。
1937年,第六代菊五郎将此首民谣删去,并加入了冈鬼太郎作词的《藤音头》。至此,“藤娘”不再是肩扛藤花枝的女孩,她已升华成藤花精。如此这般,《藤娘》这部舞剧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更显高雅。而缠绕于松树上的婀娜多姿的紫藤花早已成为其象征,即便做成人偶亦是如此。
此处,我心怀两个疑问。
一是平安时代文学中广受欢迎的紫藤,怎么就成了和大津绘[44]的“鬼念佛”一样极具代表性的十种主题之一呢?二是为何其被当作大津的特产画流行了起来?对于这两个疑问,我调查了许久,也拜访了多处研究院,至今仍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一般,已融入我们生活中的花、民谣、流行歌、习俗等皆会被人们所记载,且随着时代变迁会发生不同的转变。若是以此为基础推理,首先便会出现一个疑问:为何少女手举藤花枝的姿态会成为“藤娘”的象征?江户文化是武家文化,看上去似乎不重形式、粗鲁豪放,实则因城市中富裕的资产阶级文化生活的活跃,成了一种讽刺、恶搞王朝的大众文化。所以,这是当时平安文化复兴的一种表现,在此文化中常将女人视作紫藤花。
此处的焦点,个人认为是江户时代人们的需求,即花柳巷。花柳巷是一种荒诞文化,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平安时代女官聚会的憧憬。这种在形式上脱离生活的文化就此开花结果。当时的烟花女皆有素养,且获得了相应的待遇。而《源氏物语》则因江户时代的绘草子再度盛行,绘草子等情色读本与平安时代的“好色”不可说无关联。
江户时代大津绘中的藤娘其实就是荒诞化的《源氏物语》,或许她便是平民心中理想女性的象征。也正因为如此,至今藤娘仍十分流行。
至于藤娘为何肩扛紫藤花枝蔓,首先在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是能剧中的狂女,她衣着凌乱,拽着一根满是竹叶的细竹枝。与竹叶相比,紫藤花艳丽且充满生命力,而竹叶虽四季常青却甚少开花。故竹叶可谓植物界活化石的枝叶。思虑过甚且身心已如化石的女人,拽着一根满是竹叶的细竹,将狂女塑造成如此姿态,想必也是日本人感性的体现吧。
那么,为何这一切发生在近江的大津呢?据史料记载,在江户时代初期,盛行道释画《天神》《阿弥陀》等佛画。至元禄年间,流行画风一转,变成了充满幽默的低俗画,以揭露伪善为主题,画风也由荒诞变为了讽刺。例如《鬼念佛》中,川柳[45]风格辛辣的讽刺,以及平民式的批判现实主义,皆通过“笑”展现于人们眼前。为何这一切会源于大津且盛行起来呢?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大津是当时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心。琵琶湖与濑田川将日本大致分为两个部分,而大津位于分界线处,即大津正处于日本的十字路口。此处,随着江户交通的发展扩张,成了宿场町[46]并繁荣了起来。如果大津花柳巷柴屋町的烟花女唱出了《大津绘节》之歌的传说为真,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些充满讽刺意味的绘画也是随着民谣一同传播开来的。
最后再提一点,花柳巷的原型乃是在诸多神佛圣地设下劫数的巫女与白拍子[47]。而大津拥有日本最大的圣地——比睿山,山上有延历寺、圆城寺。此外,此山上还有多贺大社,该神社是日本全国的民俗信仰,详细来说也是日本山岳修验、劝进圣的第一神社,曾有人作诗一首,提及“每月必去多贺神社”。另外,在日本被人们供奉为歌舞音乐之神、极负盛名的蝉丸法师,其巡回演出的中心便是此处。
总之,藤娘的形象与花一同踏上了“旅途”,历经了时空不断转变,最终于大津定型,并通过歌舞伎的歌声,红遍江户、京都和大阪。
最后再提出几个问题,水运的中心在何处?那里又开出了怎样的花朵?答案便是下一章要说的,潮来小调[48]中的鸢尾。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