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4) 128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是一本通俗生动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书中以故事为引,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传奇故事作为基本叙事线,生动再现一批文化大师和一群热血青年的真实形象,勾勒出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又以时间为线索,贯穿1911年至1949年几乎所有的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将对思想学说的分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相结合,书写现代中国的危局与变局,呈现思想流变的继承与革新。书中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现实关怀,对于我们冷静思考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别有助益。本书讨论了晚清士人对世界形势的认知、从清末到民初各种关于中国政治与经济建设的设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学说,以及儒学与学术中国化的问题等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也与今年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里提到的人和事相关,透过本书,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剧中所描述的那些历史片段。

作者介绍

王锐,祖籍河北省秦皇岛市,1987年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本科、硕士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史。出版《探索“良政”:章太炎思想论集》《自国自心:章太炎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更生》《新旧之辨:章太炎学行论》《章太炎晚年学术思想研究》等著作,发表论文50余篇。

部分摘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政治与文化共同体。这里的“政治”,主要指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幅员辽阔、广土众民的大一统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实践与政治学说。而“文化”,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伦理规范、价值准则、学术思想。在中国的历史变迁中,“政治”与“文化”密不可分、相互影响,使得“文化”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政治”显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认知基础。
因此,史学在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史籍十分丰富。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历代史籍不但记载并总结了历代中国人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政治与生活智慧,而且它彰显出特定的文化价值观,使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历代政权在以史为鉴的古训之下建立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根基。因此,要想辨明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最基本特征,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是否具有与大多数中国人相似的历史与文化记忆,是否分享着在历史变迁中形成的价值与伦理内涵。“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古圣先贤的事迹与理想是历代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榜样,塑造着人们对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的基本认识与责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代成败兴亡事,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流传着,让人们认识到何谓良政、何谓衰世,让“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政治古训通过历代史事而被人们所熟悉。也提醒着人们“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是十分恶劣,必须予以批判的现象。同时使“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政治理想成为许多中国人奋斗、付出、奉献的最根本动力。
在现代中国,历史知识在大众文化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初期梁启超等人所宣扬的“新史学”,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重新叙述中国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让国人能够努力奋斗,使我们的国家摆脱积贫积弱的境地,使现代中国人具有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良好情操,同时形成独立、自强、自尊的人格。毛泽东在1938年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新中国成立之后,关于如何弘扬爱国主义,史家嵇文甫就认为:“我们成天说‘爱祖国’,但‘祖国’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那里面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如果对祖国了解得愈多,便愈是觉得情意深长,所以历史是很容易和爱国主义结合,而且是最自然不过的事。”(2)
按照梁启超的理想,现代历史学很大程度上是要为大多数民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历史读本。他指出:
今日所需之史,则“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而已。史家目的,在使国民察知现代之生活与过去未来之生活息息相关,而因以增加生活之兴味,睹遗产之丰厚,则欢喜而自壮;念先民辛勤未竟之业,则矍然思所以继志述事而不敢自暇逸;观其失败之迹与夫恶因恶果之递嬗,则知耻知惧,察吾遗传性之缺憾而思所以匡矫之也。(3)
1930年代,章太炎目睹“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愈发加剧,于是在苏州设坛讲学,希望以此激励人们的爱国之志。他尤其强调必须熟悉中国历史,这样有助于立身处事本末兼具、学以致用:
盖历史譬一国之账籍,彼夫略有恒产者,孰不家置一簿,按其簿籍而即了然其产业多寡之数。为国民者,岂可不一披自国之账籍乎?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志,何能知其梗概!且历史非第账籍比也,鉴往以知来,援古以证今,此如奕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史之有益于吾人如此……从古讫今,事变至赜,处之者有经有权,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盖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横逆之来无所惴缩。故读史须贯穿一事之本末,细审其症结所在。前因后果,了然胸中。(4)
新中国成立后,史家范文澜也强调:
中国人民需要好的中国通史,这是因为中国各民族人民千辛万苦,流血流汗,一直在创造着自己的祖国,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既然是自己创造的,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历史的心情,也是很自然的。今天人民革命胜利了,劳动人民真正当了自己国家的家,对自己祖先创造历史的劳动和伟大,特别感到亲切与尊敬,要求知道创造的全部过程,为的继承历史遗产,从那里吸收珍贵的经验,做更伟大更美好的新创造。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对自然界作斗争的生产斗争史,对统治阶级及侵略民族作斗争的阶级的民族的斗争史,都有非常光辉的成就。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以各个不同的程度,参加这种斗争,全部或部分的符合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在政治经济上,在武力卫国上,在文化思想上也作出了许多大小事业,给历史以大大小小的贡献,这与劳动人民的成就,同样值得人民的纪念与学习。(5)
今天,随着中国与世界形势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许多行之已久的旧的历史叙事已经很难准确、全面地论述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基本面貌。与此同时,对于中国而言,要想正确地认识过去、展望未来,就不能缺少合理的、自洽的长时段历史叙事,借此揭示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疏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主流与枝干,总结中国当代历史实践的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视中国问题的恰当切入点,培育广大人民群众正确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而另一方面,倘若一旦在学术文化领域丧失产生这种历史叙事的能力或机制,则很有可能会让一些历史叙事以学术之名行政治企图之实,混淆视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间认为只有那样的角度才是认识中国的正途或捷径,甚至使之变成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分析中国问题的知识基础。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