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306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全球视野,现代阐释,侦探小说一样好看的中华历史。 学者易中天潜心撰写,历时九年,全部完成,共24卷。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远航,我们将开始寻根之旅,发现祖先的足迹,破译诸神的秘密,知道“最早的中国”在哪里;我们将体会夏的质朴、商的瑰丽和周的早熟,感受春秋战国的英雄气质,汲取先秦诸子的卓绝智慧;我们将惊叹两汉两罗马双峰并峙,领略魏晋风度和南北朝风采,看大唐四海一家八方来朝,见两宋超群绝伦一枝独秀,探索元明清何以制度定型又治乱循环。我们将边走边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读完这24卷,愿你若有所思。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 第一部 先秦 01《祖先》 02《国家》 03《奠基者》 04《青春志》 05《从春秋到战国》 06《百家争鸣》 第二部 秦汉魏晋南北朝 07《秦并天下》 08《汉武的帝国》 09《两汉两罗马》 10《三国纪》 11《魏晋风度》 12《南朝,北朝》 第三部 隋唐 13《隋唐定局》 14《禅宗兴起》 15《女皇武则天》 16《安史之乱》 第四部 宋元 17《大宋革新》 18《王安石变法》 19《风流南宋》 20《铁血蒙元》 第五部 明清 21《朱明王朝》 22《严嵩与张居正》 23《大航海时代》 24《命运和选择》

作者介绍

易中天 1947年出生于长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 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易中天中华史”。
已出版作品: 《易中天中华史》(全24卷)《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6册) 《易中天谈美》《美学讲稿》《品三国》《先秦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闲话中国人》 《品人录》《大话方言》《读城记》《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人的智慧》 《帝国的惆怅》《帝国的终结》《费城风云》

部分摘录:
发现新人 嘉靖的头号帮手叫张璁(读如聪)。
张璁是个仕途不顺的。他很早就中了举人,但之后七次参加考试都名落孙山,中进士时已经四十七岁,而且名次还低得可怜。这种境遇很容易地就使人认为,他站在皇帝一边是怀才不遇又急于求成,因此投机取巧。更何况,这家伙还撰写了《大礼或问》一书,供嘉靖在辩论时使用。[13]
于是,杨廷和便把他打发到南京去了。
南京是官员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之一。我们知道,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因此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便在南京保留了中央政府的设置,六部和都察院等等一应俱全。可惜这些职务虽然级别不低,却是闲差,很难有上升空间,简直就像驿外断桥边的梅花,寂寞开无主。
张璁担任的,就是南京刑部的主事。
这个主事其实无事可主,杨廷和也清楚这一点,便托人带话给张璁:本不该让你去南京,请你姑且屈就此职,但是不要再写什么礼学文章来为难我就好。言外之意是只要张璁安分守己,平平静静过上几年,就会有肥缺给他。
张璁只好气哼哼地走了。[14]
然而杨廷和没有想到,他的釜底抽薪反倒成全了张璁和嘉靖,因为南京还有一个无事可主的刑部主事桂萼。这个人原本百无聊赖,便以研究礼学来打发时光,对杨廷和他们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张璁来到南京,两人既同僚又同道,很快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结为反对内阁的统一战线。
碰巧的是,南京还有个无所事事的兵部侍郎席书,北京则有职务未定的方献夫,也都被桂萼拉进群里。那两人同样写了礼学论文,只是慑于舆论压力不敢发表。桂萼却是敢做敢为的,竟将那两篇文章连同自己的一并上奏。[15]
由此可见,设置闲职是极其愚蠢的事情。无事可主就会无事生非,何况那些“闲杂人等”还是朝廷命官,并不能够等闲视之。他们闹出事来,只能怪制度有问题。
嘉靖却喜出望外。
事实上,自从有了张璁《大礼或问》这本参考书,他与群臣辩论就得心应手,所向披靡。现在,支持者从张璁一人发展为多人,便更显得自己是真理在握。于是,杨廷和退休离开内阁以后,他就下令让张璁和桂萼进京。
这是嘉靖三年,皇帝十八岁时的事。
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当时的内阁首辅蒋冕甚至当面对皇帝说:那两个家伙如果敢来,臣等一定打死他们。事实上这在朱明王朝是有先例的。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太监王振的党羽锦衣卫指挥马顺,就在午门被朝廷官员一拥而上活活殴毙。接着,他们又打死了两个太监。蒋冕那样说,显然是有这“前朝故事”作为行动的合法性依据。[16]
张璁和桂萼闻讯,吓得东躲西藏。
害怕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这两人到京之后,北京城里就是一片喊打之声,弹劾的奏章更雪片般地飞到御前。有位监察官员甚至将这些罪状收集起来向刑部举报,刑部尚书则表示只要圣旨一下,就立即将张璁和桂萼乱棍打死。[17]
圣旨很快就下来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张璁和桂萼任翰林学士。
方献夫任侍讲学士。
至于席书,则在此前已被任命为礼部尚书。[18]
于是舆论哗然。因为从唐代以来,翰林学士就是清高之职务,只有像司马光和苏东坡那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才可担任。任命张璁和桂萼这样的,岂非斯文扫地?
羞与为伍者,马上就有一大批。
更让那些人气愤的,是张璁和桂萼还要兴风作浪,上书朝廷要求再议兴献王夫妇名分,并得到皇帝支持。这就犯了众怒。以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为首,数以百计的官员在左顺门集体请愿。当时,有哭着喊太祖高皇帝的,有哭着喊孝宗敬皇帝的,还有边哭边敲打宫门的,完全不成体统。
当然,他们呼天抢地时,是跪着。
跪着也是跟皇帝作对,更只能激怒嘉靖,结果受到处分的多达二百二十人。其中一百三十四人被捕,一百八十多人廷杖,活活打死的十七人,杨慎等人则被发配边疆。[19]
这件事闹得惊天动地,却其实并无是非可言。嘉靖要求将没有当过皇帝的人尊为皇帝固然无理,杨廷和等人硬逼他更换父母同样无聊。最好的办法是含糊其辞,反正争来争去天下都是他们朱家的,一毛钱权益都没有的闹什么呢?
何况归根结底,也只能说世袭制度不合理。
然而杨慎等人的心中却充满正义感。他们认为,自己是在跟逢君之恶的奸臣做斗争。可惜,这种动辄就对不同政见进行道德批判,以君子和小人画线的做法,恰恰是中国传统政治和史学中最无聊的部分,也不符合事实。比如席书就是清官和好官。他在南京兵部右侍郎任上奉命救灾,由于认真负责亲力亲为,救活的灾民不计其数,怎么是小人呢?[20]
本图展现的是清代杖刑的情景,引自George Henry Mason编著《中国酷刑》(The Punishments of China),1804年英国伦敦出版,据此可以想象明代廷杖的场景。
反对派却攻击说:席书“督赈乖方,煮粥误民”。[21]
嘉靖无奈,只好派出由司礼监、锦衣卫和户刑两部高级官员组成的专案组实地考察。考察是席书请求的,很显然他并不怕查。而且,当杨慎等人惹怒皇帝时,他还上书为这些政敌求情。那么请问,哪个是小人,哪个是君子?[22]
实际上,如果说谁有问题,那就是嘉靖。因为按照明代惯例,礼部的正副长官都必须从翰林院中挑选,任命席书则是坏了规矩。可惜嘉靖不吃那一套。或者说,他的规矩就是他的意志。所以,他还要让张璁和桂萼入阁。
这件事就更大了。
我们知道,洪武十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永久性废除中书省以后,大明帝国就不再有相当于国务院的宰相府或者政事堂,只有内阁。内阁其实是皇帝的秘书处,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政治秘书,级别正五品,其地位和待遇往往要靠所兼其他官职,比如六部尚书或侍郎等等来体现。[23]
但是到了嘉靖时期,内阁大学士已经变得越来越像汉唐的宰相,入阁也越来越像拜相了。因此谁能够入阁,便非同小可,必须像吏部尚书一样,或由廷推,或奉特旨。[24]
廷推就是帝国高级官员联席会议的集体推荐,这是入阁最正规也最体面的方式。程序则一般是:先由有关部门或者主持人提出候选名单,其他人附议或者争议,最后形成推荐结果,联署于册上奏。结果一般也有两种。一种是联席会议主张的,叫正推。另一种则是备选的,叫陪推。皇帝可以从中选择,坚持不同意见的还可以单独上书提出人选。
这就有些“民主集中制”的意味,也兼顾了皇帝与朝臣两个方面,因此如果双方意见一致,便是最佳选择。实际上这种一致皇帝也未尝不能操作,上策是暗示或者授意主持人提名某某,中策是选择陪推不选正推,下策是拒不同意廷推结果并要求再议,直到选出自己满意的人为止。
只不过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就不和谐了。
当然,皇帝也可以不由廷推而直接任命,叫特简。这在明代初期是正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