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楢山节考-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126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赤贫而沿袭下来一种抛弃老人的传统:老人只要活到七十岁便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丢弃,当地人称作参拜楢山神。
阿玲虽然即将年满七十岁,但身体还十分硬朗,她担心自己在外人看来是“怪人”,是到了年纪还不去楢山多吃了粮食的“多余人”,于是拿定主意,在70 岁的新年那天就进山去。为了显示出自己不中用了,她还用石头特地磕掉了结实的门牙。但是在阿玲去楢山之前,她还必须做一系列的准备,把家里安排妥当……
本书收录了包括《楢山节考》在内的五篇作品,其中由《楢山节考》《东北的神武们》改编的电影《楢山节考》获得第3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作者介绍

深泽七郎
1914出生于山梨县。从初中开始热衷于吉他,后来经常举办独奏会。凭借《楢山节考》获得第一届中央公论新人奖,开始作家生活,此后创作了《东北的神武们》《笛吹川》等小说。因发表《风流梦谭》,引起日本右翼团体抗议,开始了流浪生活。在埼玉县开设了爱乐农场,在东京下町开设今川烧烤店,创作了《甲州子守歌》《庶民烈传》等,1981年凭借《陆奥的木偶》获得谷崎润一郎奖。

部分摘录:
楢山节考 山连着山,一眼望不到尽头。在这信州(1)的群山之中有个村子,叫作“对面的村子”。阿玲的家就在该村的尽头。她家门前有一个大榉树砍伐后留下的树桩子,切口十分平整,跟一块板儿似的,孩子们以及过路人都喜欢在那上面坐一坐、歇歇脚,备受珍爱。于是,村里人干脆就把阿玲家叫成了“树墩儿家”。阿玲嫁到这里来,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儿了。这儿的村民把阿玲的娘家也叫作“对面的村子”。其实,这两个村子都没有正式的名称,所以就都把对方叫作“对面的村子”。然而,说是“对面的村子”,其实中间还隔着一座山呢。阿玲今年六十九岁,老伴儿二十年前就死掉了。她有个独生子名叫辰平。辰平的老婆也在去年捡栗子的时候,跌入山谷死掉了。留下的四个孙儿、孙女全靠阿玲照料。可比起照料孙儿来,阿玲觉得给已成了鳏夫的辰平找个续弦更伤脑筋。因为,本村也好,“对面的村子”也好,都没有合适的寡妇。
这天,阿玲终于听到两种她盼望已久的声音。其一是去后山的行人所唱的祭歌:
楢山祭哟来三次了
栗子树哟也开花了
正想着“该有人唱了吧”的当儿,阿玲就听到了这首村里人跳盂兰盆舞(2)时唱的歌。“今年怎么还没人唱呢?”——其实阿玲早就惦记着了。这歌也没什么特别的意思,无非说过上三年人就添了三岁。可与此同时,由于村子里有老人活到七十岁就要“上楢山”的习俗,所以这歌也在提醒老人:年纪不饶人啊。
阿玲把耳朵侧向歌声传来的方向,偷偷地瞟了一眼身旁辰平的脸,见他抿着嘴,正听着那歌声出神呢。同时她也看到他眼珠子瞪得大大的,泪光闪烁,心想,他到底还是为这事儿上心的——因为到时候辰平是要陪着阿玲“上楢山”的。
“这小子,是有良心的!”
阿玲不由得感到心头一热。
阿玲期盼着的另一个声音,是由飞脚(3)从她娘家捎来的一个口信。说是“对面的村子”出了一个寡妇。那人与辰平同年,四十五岁,三天前刚刚办完亡夫的丧事。只要年龄合适,这事儿就等于确定了。因此,飞脚来的时候仅仅是来通知出了个寡妇的,而回去的时候就连过门的日子都定好了。当时,辰平进山去了,不在家。不过这事儿与其说是阿玲的擅自决定,倒不如说,听到飞脚捎来的这个口信时,就已经万事大吉了。等辰平回家后,告诉他一声就行了。
在这儿,婚事极为简单,谁家都一样。男女双方要是自己好上的,他们说定了就行了。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婚礼,只是当事人住到对方家里去而已。即便有媒人从中作伐,只要年岁相当,事情也就成了。当事人到对方家里去玩玩,住下不走了,不知不觉间就成他家的人了。到了盂兰盆节、过年的时候,也没什么地方可去游玩的,只是不干活儿罢了。只有在过楢山祭的时候才会做点好吃的,平日里则得过且过,万事从简。
阿玲眺望着飞脚回去的方向,心中暗忖道:这飞脚说是娘家派来送信的,却怕是那寡妇的亲戚吧。男人才死了三天,就马上跑来说定改嫁的事情,估计他们也很担心寡妇的归宿吧。同时她又想到,从自己一方来说,也是希望那寡妇快点进门的。因为到明年自己就满七十岁了,该“上楢山”了。就在这个当儿,有人来说年岁相当的亲事,可谓正中下怀。所以她一想到再过几天,那寡妇就会在他父亲或别的什么人的陪同下上门来,就松了一口气,像是卸下了肩头的一副重担。其实,别说是娶个儿媳妇了,只是想象一下家里来个女人,她就已经觉得是解决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孙儿辈中前三个都是小子,打头的是袈裟吉,十六岁了,最小的是个女娃,才三岁。儿子辰平由于老也找不到续弦,近来已死了这条心了,浑浑噩噩的,阿玲也好,村里人也罢,都觉得他无论做什么都无精打采的。不过这下可好了,他总算又能振作起来了。想到这里,阿玲觉得连自己都充满了朝气。
傍晚时分,辰平从山里回来刚刚在树墩儿上坐定身躯,阿玲就在屋里朝着他的后背大叫道:
“喂,你媳妇要从‘对面的村子’过来了!前天才守的寡,说是一过‘七七’就来啊。”
讲起儿子的亲事已定,阿玲就跟替自己表功似的,得意扬扬。
辰平回过头来说道:
“是吗?从‘对面的村子’过来吗?多大岁数呀?”
阿玲飞快地来到辰平的身边,说道:
“说是叫作‘阿玉’,四十五,跟你同岁哦。”
辰平笑道:
“无所谓,事到如今,我早就没色心了。啊哈哈。”
辰平似乎有些害臊,跟阿玲搭着腔,倒也有些兴奋。根据老人特有的敏感,阿玲觉得辰平除了又得个老婆,仿佛还纠结着别的什么心事,可她眼下正在兴头上,顾不上这个。
楢山上是住着神灵的。进过楢山的人全都见过神灵,所以对于这一点是没人怀疑的。事实上也正因为有神灵存在,所以比起别的节日来,大家对于祭祀才特别卖力。甚至到了一说起祭祀,就专指楢山祭的程度。楢山祭跟盂兰盆节是连在一起的,跳盂兰盆舞时唱的歌跟楢山祭时唱的歌也是一样的。
盂兰盆节在阴历的七月十三至十六,楢山祭则在其前一夜,七月十二,是个夜祭。到了那天夜里,人们要吃初秋的山货,野栗子、野葡萄、米槠和榧子树的果实、蘑菇什么的。除此之外,还要吃更为宝贵的白米饭,喝米酒。白米在这儿被称作“白萩花”(4),在穷村子里,即便种上了,产量也很低。由于这儿是山区,平地很少,所以平时是以收成好的小米、稗子、玉米为主食的,白米饭只有在过楢山祭或生重病时才吃得上。
跳盂兰盆舞时唱的歌中也有这样的歌词:
我家老爸不像话
病了三天就吃白米饭
这是个劝人节俭、反对奢侈的歌。说是自己的父亲才生了一点小病就要吃白米饭,嘲讽他是个败家子、大浑蛋。这首歌就跟格言似的,可以在各种场合运用。譬如在嘲讽儿子好吃懒做时,父母或兄弟就会这么唱:
我家小哥不像话
病了三天就吃白米饭
相当于警告儿子说:你游手好闲,不知劳苦,居然还好意思吃白米饭?另外,儿女在不听父母的吩咐,跟父母提意见的时候,也能唱这首歌。
楢山祭的歌,其实只有“栗子开花”那么一首,但村里人用此唱腔,编出了各种各样好玩儿的歌来。
阿玲家位于村子的边上,自然就成了人们进山时的必经之路。眼下离楢山祭只有一个月了,而这种歌经人一唱开了头,就接连不断地有人唱,也纷纷传入了阿玲的耳朵。
盐铺的阿酉运气好啊
上山那天哟下了雪
歌里所唱的“上山”二字,在这个村子里是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的。尽管发音和声调一模一样,但谁听了都能分辨出到底是哪种意思。一种是为了砍柴、烧炭等目的而上山干活的意思;另一种是“上楢山”的意思。传说“上楢山”那天如果下雪的话,这人的运气就很好。其实,现在的盐铺里并没有一个叫作“阿酉”的人,但在多少代之前,是有这么个人的。那人上山的时候正赶上下雪,所以他就成了运气好之人的代表,被编入了歌词且流传至今。就这个村子而言,下雪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到了冬天,村子里也时常下雪,山顶上也一片雪白,不过这个叫“阿酉”的人,是到了楢山的时候老天爷才开始下雪的。要是在雪中行走,那就是不走运了。所以,阿酉遇到的那种情况是最为理想的。不仅如此,这首歌其实还包含着另一层含义,那就是提供了一个暗示:要“上楢山”的话,不要夏天进,尽可能地要在冬天进。因此,“上楢山”的人要选择将要下雪的当儿上山。如果已经下了雪并积得很厚了,也就进不了山了。神灵所居住的楢山离得很远,要爬过七个山谷,绕过三个池塘才能到达。所以,行走在没有积雪的山道上,到了那儿仍不下雪的话,就没什么幸运可言了。所以说这首歌其实还指定了一个极为严苛的上山时间:要在下雪前上山!
阿玲早就做好了“上楢山”的心理准备。动身前请客人喝的米酒是必须早早预备下的,上山后自己要坐的草席也在三年前就编好了。给成了鳏夫的辰平找续弦,也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之一。现在,请客用的米酒、草席、儿子的续弦全都料理停当了,但还有一件事,也必须事先办好才行。
瞅准了一个谁都不在的当儿,阿玲捏起一块打火石,张开嘴,用打火石“咔咔咔”地敲打起自己的门牙来。她要敲掉自己那口结实的牙齿。“咔咔咔”——敲击声直冲脑门,口中疼痛难耐。她心想,只要忍着疼不停地敲,总会将牙齿敲下来的。由于她非常希望自己掉牙齿,甚至连现在敲打牙齿时的疼痛都觉得十分爽快。
阿玲在上了年纪之后,牙齿依旧好好的。她在年轻的时候就为自己有一口好牙而自豪。那会儿,她甚至能“嘎嘣嘎嘣”地将晒干了的玉米粒嚼碎了吃下肚去。上年纪后,牙也一颗都没掉。这让阿玲感到害臊。儿子辰平已经掉了好几颗了,她却依旧满口牙整整齐齐的,让人觉得她一点也不肯少吃,什么都能吃。在这么个食物匮乏的村子里,这可是件令人害臊的事啊。
村里有人跟她说:
“就你这口牙,没什么不能嚼的了,松塔也好,放屁豆也罢,全能一扫而光的吧。”
这可不是什么玩笑话,而是赤裸裸的嘲讽。所谓“放屁豆”,其实就是蚕豆,硬得跟石子似的,吃了就会放屁。所以吃了它而放屁的时候,就会说“吃放屁豆了嘛”。由于它又硬又难吃,通常又叫作“硬豆”。阿玲从未在人前放过屁,却被人说吃放屁豆什么的,确实是一种嘲讽。这一点她自己也很清楚。因为已经有好几个人这么说她了。她觉得自己老了,并且已经到了要“上楢山”的年纪,可牙齿还这么结实,也难怪人家要说三道四了。
就连孙子袈裟吉也来嘲笑她,说:
“婆婆的鬼牙有三十三根。”
居然连孙儿辈都这么肆无忌惮地嘲笑她了。可是,阿玲用手指摸着数了一遍,上下加起来是二十八颗。
“胡说八道!明明只有二十八颗!”她反驳道。
“哈哈,你只会数到二十八吧?其实还有呢。”袈裟吉故意气她道。
其实袈裟吉就是想说“三十三根”罢了。
去年跳盂兰盆舞唱歌时,他唱道:
“我家婆婆的隐私处,长着鬼牙三十三根……”
结果把大家笑得满地打滚。其实这首歌是袈裟吉从村里一首最下流的歌改过来的。原本唱的是“我娘的隐私处/长着三十三根毛”,是一首侮辱自己母亲的歌。袈裟吉将“毛”替换成了“鬼牙”,结果大受欢迎,所以他觉得不说成“三十三根”就不够味儿了。并且,他还到处去跟人说阿玲有“三十三根”牙齿。
阿玲嫁到这个村子来的时候,曾被称为村中第一美女,老伴儿死了之后,她也没像别的寡妇那样惹出什么风言风语,甚至从未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过。没想到的是,居然因为牙齿的事情而丢人现眼了。因此她觉得在“上楢山”之前,怎么着也要让自己掉几颗牙齿。她希望自己坐在辰平的背架上“上楢山”时,是一个掉了牙齿的、体面的老太婆。就因为这,她才背着人,偷偷地用打火石敲掉自己的牙齿。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