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诸神的黄昏-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137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战役后,盟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占据了绝对主动。为了减少伤亡和速战速决,美国人绞尽脑汁,而日军考虑的却只是如何“光荣赴死”。
在“七生报国”的心态驱使下,从莱特湾战役起,日军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万岁冲锋”。无论是以“神风”为代表的特攻部队,还是前所未有的海上巨无霸“武藏号”和“大和号”,通通走上了不归路。日本媒体将一场场惨败美化为大捷,在东京遭遇伤亡超过十万人的空袭后只强调皇宫完好无损,天皇安然无恙。日本政府则要求民众展示“大和魂”,为国家做出更大牺牲。连妇女儿童也被训练用竹枪迎战,准备“一亿玉碎”。而在马尼拉,自知行将毁灭的日本兵,展现出人性至深的黑暗面,犯下罄竹难书的兽行。
在美军攻克硫黄岛与冲绳岛,获得了登陆日本本土的基地后,一部分日本领导人开始暗中推动停战,先前的好战论调反成阻碍。即便蘑菇云已在广岛与长崎上空腾起,依然有人试图以武装叛变阻止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在全日本播出。然而,日方代表最终还是登上“密苏里号”,在投降书上签了字。太平洋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我们今日熟知的亚太格局也开始形成。
作为“太平洋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卷,《诸神的黄昏》延续了前两卷的特色,逼真还原了战争末段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带领读者走进华盛顿和东京的决策地,品鉴各方领袖在战略和外交层面的重大决议。它不仅给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更将军事史写作推向了新的巅峰。

作者介绍

伊恩·托尔(Ian W. Toll),美国历史作家、海军历史学者。他先后毕业于乔治敦大学和哈佛大学,曾短暂进入政界,之后又投身金融行业,在多家银行担任分析师。但他一直对从事历史研究的梦想念念不忘,2002年开始专心从事写作。
2006年,托尔以一部《六舰》一鸣惊人,赢得广泛赞誉,次年荣获海军史领域的重磅奖项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奖和威廉·科尔比奖,还入选《纽约时报》编辑选择奖。此后他又撰写了“太平洋战争三部曲”,即《燃烧的大洋》《征服的怒潮》《诸神的黄昏》,在学者、军迷和历史爱好者群体中均广受好评。
托尔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环球报》等知名报刊上发表过大量文章,长期为《纽约时报书评》供稿。他还担任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评审委员,美国国务院文化大使,以及海军战争学院讲师,在“海权之父”马汉撰写成名作时任职的岗位上为美国海军培养高级军官。

部分摘录:
1944年7月13日日落后,罗斯福总统及其随从驱车开到了华盛顿第十四大街的地下铁道岔线处,登上了一趟专车——“总统专列”。在车站和特勤局人员的帮助下,罗斯福进入了被称为“普尔曼1号”,也就是专列最后一节车厢里的一间豪华包房。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走进了同一节车厢的另一间豪华包房。白宫参谋长兼罗斯福的老友,海军上将威廉·D.莱希走进了第三间包房。列车向北穿过马里兰州的麦田,一行人在微微摇晃的卧铺上酣然入睡。
“普尔曼1号”的陈设精致而奢华,墙上是橡木壁板,地上铺着绿色长毛绒地毯,还有桃花心木的家具和又软又厚的椅子。然而,它还是一艘车轮上的战列舰。车厢的底盘装有12英寸厚的装甲钢板,足以抵御埋在铁路路基下的大型炸弹。树脂玻璃车窗厚达3英寸,足以挡住直接命中的.50口径[1]子弹。车体侧面装甲则能够承受中口径炮弹的打击。“普尔曼1号”重达142吨,几乎是普通车厢重量的2倍,但设计师并不希望它特别引人注目,因此其外观和普通的普尔曼式专车别无二致。
这趟旅程中,总统将乘坐专列经过芝加哥和圣迭戈,然后乘船前往夏威夷、阿拉斯加、皮吉特湾,最后再次乘坐火车横穿美洲大陆返回。全程将为期35天,是罗斯福总统生涯中最漫长的行程之一。其中的高潮部分将是总统对夏威夷瓦胡岛为期4天的视察,其间罗斯福将视察各军事设施,并和他在太平洋战场的主要将领——陆军上将麦克阿瑟和海军上将尼米兹会面,商讨下一步对日作战行动。
就在两天前,罗斯福毫不意外地发布了公众期待已久的声明,宣布自己将史无前例地竞选第四个总统任期。他对媒体说,自己别无选择,因为“如果人民希望我继续作为总统领导这场战争,我就无权退缩,就像前线的战士无权丢弃阵地一样”。[2]总统的列车将在芝加哥短暂停留,那里正在举行民主党全国大会。同样是在芝加哥,共和党两周前刚刚举行过同样的大会,提名杜威州长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由于选情,总统的这次旅行难免被其政治对手指为给竞选造势之举。
在和平时期,总统专列会搭乘最多四十名媒体记者随行。但这次则只有三位记者,分别代表三家重要通讯社获准同行——他们的报道只有在获得白宫授权之后才能发出,这通常要耽搁一个星期时间。战时安全需求使得这样的措施具有了合法性,但是媒体对于无法了解总统的行踪十分恼火,尤其是当他在数万人前出现而媒体却一无所知时。对于媒体的抱怨,罗斯福总统不为所动,甚至看起来还很乐意以此为借口让媒体离自己远远的。“坦率地说,”他对史蒂夫·厄尔利说,“我觉得新闻自由是世界上最无足轻重的问题之一。”[3]当白宫记者要求了解他的行程安排时,罗斯福通过厄尔利挖苦道:“你们想干什么?想偷看我洗澡还是跟我上厕所?”[4]
从1944年春开始,罗斯福和他的团队有了个无法抗拒的理由来对付媒体。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了,华盛顿谣言满天飞,说他已无力继续执政了。他的面色变得灰白,眼睛显得凹陷和无神,声音也已沙哑而无力。他还开始严重地咳嗽,嘴唇和指甲出现了一抹不祥的蓝色。被问及感觉如何时,总统回答道:“太痛苦了”或者是“完了”。[5]1944年3月,海军心脏病专家霍华德·布鲁恩医生发现他的血压严重升高,并精确地诊断出总统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根据20世纪40年代的治疗手段,病人再活过四年总统任期的概率并不太大。患有此病者确诊后存活时间的中位数不足两年。布鲁恩后来说,如果他的病人不是国家的战时总司令,他一定会坚持要求病人离任,立即入院治疗。但是有权向公众介绍总统健康状况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他的私人医生——海军军医处处长罗斯·T.麦金太尔中将,他告诉媒体,罗斯福的“健康状况比他1933年入主白宫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好”。[6]麦金太尔看似轻松的保证,实际上是一种掩饰,这种掩饰会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总统去世之后。
布鲁恩后来承认,他和他的同伴们已经将医生的道德规范让位于更高的国家利益了。罗斯福总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没有之一。他在引领全球盟军协同作战方面扮演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他是计划、商谈建立稳定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人物。轴心国的宣传机构将强健的体魄塑造为力量的象征,并把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视为西方制度衰落的标志。他国内的政治对手们也四处散布流言,说罗斯福的健康状况很糟,并四处寻找能证明这些流言的证据。这样,布鲁恩医生的诊断书就成了国家机密,记者和摄影师也难以获准见到罗斯福总统。在总统专列上,那三个大通讯社的记者(总统毫不客气地把他们骂作“杀人凶手”“趁火打劫者”“食尸鬼”)不允许进入距离“普尔曼1号”三节车厢以内的地方。于是人们总是会看见这几位在俱乐部车厢的酒吧和牌桌旁消磨时间。
总统一家在哈得孙河河谷短暂停留,回到他们在海德公园的家里待了一天,之后在14日晚回到总统专列上。当晚,列车从纽约中央铁路驶过,第二天中午来到芝加哥55街的客车编组站暂歇,他们将在此停留两个小时,好让罗斯福面见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罗伯特·汉尼根。
大部分民主党成员都决意赶走现有的副总统亨利·华莱士,罗斯福遵从了他们的意愿。关于哈里·S.杜鲁门参议员是怎样成为民主党候选人的,其他地方已经讲过,在此不再赘述。可以说这个结果很诡异,就连罗斯福最亲近的圈子都对此感到意外。与汉尼根短暂会面后,罗斯福总统签发了一封函件,同意让两名潜在竞选搭档中的任何一人与自己一同参选:最高法院法官威廉·O.道格拉斯或者杜鲁门。这封函件中两人名字的顺序起初是道格拉斯在前,杜鲁门在后。但就在总统专列启程离开芝加哥前的最后一刻,汉尼根走出总统的私人包房,告诉总统的秘书格雷丝·塔利,把函件重新打印一遍,把两个人的名字顺序颠倒过来。就这样,罗斯福在与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这场看起来似乎很随意的会面后,似乎是心血来潮地就正式指定了自己的继承人,即便此时他的医生已经有理由担忧他能否活到下一个总统任期结束。[7]
罗斯福在芝加哥这次历史性的停留持续了足足两个小时。夜幕降临之前,总统专列再一次启动,开往堪萨斯州的托皮卡,继而沿着罗克城铁路向西进发。在接下来的三天里,火车缓缓穿过大平原和美国西南部的沙漠。火车开得很慢,速度很少超过每小时35英里,这一方面是由于总统发觉这样的缓慢节奏会让旅行更加舒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希望在圣迭戈海军基地发表他关于接受本党派总统候选人提名的讲话,而具体的提名时间还没有确定。但是在这种速度下,火车的电池续航力就成了问题,因此他们常常在沿途小站停车充电。罗斯福每晚睡得都很好,考虑到他的健康状况,这是至关重要的。旅行总是能让他难得地容光焕发。平静地坐在那里,一边看着田野从窗外滑过,一边对照着窗外的小镇或者其他地标用膝盖上的地图查找当前的位置,这让他的精神振奋了起来。他会讲述那些只有专业人士才知道的当地历史逸事,还如数家珍般回忆起自己在途经的每个选区的竞选往事,这给他的幕僚和随从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总统出行线路沿线,警察和当地驻军重兵布防,把守着所有的大小桥梁、岔路口和隧道。凡是高速公路和火车道近距离平行的地方,陆军的吉普和卡车都会陪同护送。不难想见,士兵们都会好奇地朝总统车厢的窗户张望,希望能看一眼他们的总司令、第一夫人,或者是他们那条名叫法拉的著名黑色小苏格兰犬。火车即将到达的消息都会提前口头传递到下一个站点。7月16日那个炎热的下午,在俄克拉何马州的埃尔里诺火车站,有人看见埃莉诺·罗斯福用绳子牵着法拉在月台上来回溜达。消息立刻传遍了全镇,立刻有差不多500名好奇的人赶来把车站围得水泄不通。直到一个小时后火车启程离开时,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往这里赶来。[8]
除了第一夫人和莱希上将,与总统同行的还有一大群军事助理;一个医疗组,包括麦金太尔、布鲁恩和另两名医生;负责撰写演讲稿的萨姆·罗森曼;战争消息办公室主任埃尔默·戴维斯;绰号“老爹”的沃森陆军少将;威尔逊·布朗海军少将;以及格雷丝·塔利。此外还有战时常见的大量特勤局人员,海军港务人员,铁路人员,以及通讯社派来的那“三个食尸鬼”。
在火车的前部,紧跟在火车头和行李车后面的,是一节由陆军通信部队掌管的没有窗户的通信车——一个挤满了电线、真空管、电子设备面板以及解码机的兔子窝。从这里,通信兵们通过短波无线电及无线电传打字机和白宫地图室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初级海军助理威廉·里格登上尉,在这次横穿大陆的旅行中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在通信车和总统车厢之间的15节车厢里来回奔走,这段距离差不多有1/4英里。他要带着电文穿过一连串车厢,包括上下铺的普尔曼式卧铺车、俱乐部车、餐车,以及更多的卧铺车厢,最后从守卫着总统车厢(也就是最后一节车厢)的武装便衣旁经过。[9]
7月19日凌晨2点,总统专列停靠上了圣迭戈海军陆战队基地的一处火车站台。一行人将在这座美国西海岸的大型海军基地停留三天,视察当地的各处军事设施。罗斯福夫妇见到了他们的儿子詹姆斯一家,他们就住在科罗纳多湾对面。罗斯福总统及随从前往圣迭戈以北40英里的加利福尼亚州欧申赛德港,视察了第5海军陆战师两个团级战斗队举行的两栖作战训练演习。这是一场高度拟真的实弹登陆演习,有很多重型装甲车辆和先进的登陆艇都参与其中。对于总统和他的高级军事幕僚来说,这都是一次极具价值的学习过程。太平洋上的越岛作战是一种全新的战争形式,他们在欧申赛德见到的这种大规模两栖机动是在和平时期从未见过的。海军舰炮火力、空中支援和登陆部队的密切协作给莱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
7月20日,芝加哥的民主党大会提名罗斯福第四次参选美国总统。此时,总统专列正停在海军陆战队的火车站台旁,罗斯福于是发表了接受提名的15分钟感言,通过无线电广播传回了民主党大会会场上。之后,他又为拍摄新闻短片的摄影师重读了发言的高潮部分。距离9点还差几分钟的时候,埃莉诺·罗斯福和一行人挥手告别,搭乘一架军用飞机返回了华盛顿。总统、莱希和小狗法拉则乘车前往不远处的百老汇码头,重型巡洋舰“巴尔的摩号”正停靠在那里。这艘军舰的舰员们事先并不知道罗斯福总统将会搭乘此舰,但是当舰长住舱旁的走廊上搭建起轮椅专用的斜坡时,有些人就已经猜到这一点了。罗斯福住进了舰长住舱,莱希则住进了舰队司令住舱。
总统能理解老水手们不愿在星期五起航的迷信,军舰便一直等到这一天午夜才解缆起锚。它沿着一条扫清了水雷的安全水道开向外海,5艘驱逐舰紧跟在黑暗中的巡洋舰身后。舰队随后转向243°航向(西南偏西),航速22节,消失在海平线上。
1944年3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命令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协力夺取帕劳,即密克罗尼西亚南部的一个日占岛群,任务完成时限是9月15日;然后是棉兰老,菲律宾南部的一个大岛,完成时限为11月15日。但是对于接下来1945年初的主要作战行动,参联会尚未做出决定。一如既往,菲律宾是麦克阿瑟的战略焦点,他一直在不停地向华盛顿施压,以求支持他所倾向的南线进攻。他主张在向菲律宾以北区域发动任何两栖进攻之前,应当先集中所有可用的美军兵力(包括太平洋舰队)拿下菲律宾北部的吕宋岛,以及首都马尼拉。而金上将和参联会内部的大部分计划制订者都希望越过吕宋岛,直接将下一轮主要进攻指向台湾。3月12日参联会发给太平洋上两个战区司令部的电文将这一矛盾摊在了台面上。电文指示两个司令部准备可行性方案,目标是“占领台湾,时间期限为1945年2月15日,或者攻占吕宋,如果此行动先于进攻台湾的必要性得到证明的话,时间期限为1945年2月15日”。[11]
当“巴尔的摩号”搭载着美国总统开往夏威夷之时,美军进攻部队正在准备攻取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塞班岛、关岛和提尼安岛(又译天宁岛)。在1944年6月19日至20日的马里亚纳海战,也就是发生在马里亚纳群岛西方海域的一场海空大战中,日军损失了差不多300架飞机和3艘航母。同时,日本本土通往南方资源产区的海运线也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打击,日本帝国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已然开始崩塌。虽然东京的统治高层还没有准备好面对现实,但日军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遭受的损失及其舰载航空兵的毁灭却标志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略失败已经无可挽回。现在,最后阶段的战役已经开始,最大的那个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如何迫使日本的领导层认输,并接受盟军给出的投降条件——无条件投降?美军知道,在眼下这个岔路口,两个选项——吕宋或者台湾——都是走得通的,而且一定能够打赢。显而易见,这是个高阶难题,需要战争计划制订者们综合考虑战略和技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而华盛顿和太平洋战区里已经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多种不同观点。总而言之,现在到了一策定乾坤的时候了。
早在1943年初,参联会的计划制订部门就开始讨论一份“击败日本的战略计划”。这份文件预期中国将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阶段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既可以成为对日空中轰炸的基地,也可以提供大量兵员以消灭亚洲大陆上的日本陆军,如有必要,那就连日本本土的日本陆军也一起收拾了。为了实现这一方案,盟军将需要在中国大陆沿海登陆,而如此一来,台湾就成了打开大陆之门的钥匙。这一以中国为核心的太平洋决战方案在华盛顿获得了有力支持,因为海军正是希望从中太平洋线路进攻,沿密克罗尼西亚前进,然后是马里亚纳群岛,继而前往台湾。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