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设计你的工作和人生-电子书下载

励志成功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121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许多阅读这本书的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工作超过50年,总工作时长将达到130000小时,我们这一生,几乎没有什么能比工作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
在这样一件我们几乎要花费一生时间的事上,有多少人在说着我不喜欢我的工作。
是时候转变我们看待工作的思维模式了,我们值得拥有一份既有创意又有意思的工作。
这本书是风靡全球的《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的作者的新作。他们创立了斯坦福大学人生实验室,在本书中,他们要用设计思维解决你能想到的所有工作难题。
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你要用设计思维重新定义你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你在工作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你必然会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你可以通过设计有效地转变你的心态。金钱和意义通过有效的设计,也不是两难的选择题,你可以设计出一份二者兼得的工作。办公室政治你很可能也会遇到,我们不能假装这个问题不存在,而是要用设计思维重新理解政治博弈之后的影响力和权力的运作。
如果说人生设计让你开启了一场人生实验,让你开始思考如何真正地活出精彩的一生,那职业设计就是人生设计的出口、落地和执行,原因很简单,精彩的一生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就是精彩的工作。
我们要精彩地工作,漂亮地活着,设计工作,然后设计人生!

作者介绍

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共同创建了斯坦福大学的人生实验室。
比尔·博内特现任斯坦福大学设计项目的执行董事,他曾是苹果公司强力笔记本系列产品的主管,以及某设计咨询公司的CEO。
戴夫·伊万斯时任斯坦福大学设计项目讲师、管理顾问,也是美国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的创始人之一。;.;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共同创建了斯坦福大学的人生实验室。
比尔·博内特现任斯坦福大学设计项目的执行董事,他曾是苹果公司强力笔记本系列产品的主管,以及某设计咨询公司的CEO。
戴夫·伊万斯时任斯坦福大学设计项目讲师、管理顾问,也是美国艺电公司(Electronic Arts)的创始人之一。

部分摘录:
我们还没到吗? 思维误区:足够好还不够,我想要更好。
重新定义:足够好意味着非常好——对当下而言。
在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工作室有这样一个标牌,上面写着“你在这里”(You are here)。我们都非常喜欢这句话,这句话背后的含意很简单:在确定要去哪儿之前,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在哪儿。一旦你知晓并接受自己所处的位置,便可以设计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我们还没到吗?”就不一样了。正如标题所示,这是对现在所处位置的不满足。这是我们在长途旅行时经常从后座的孩子那里听到的问题。
我们还没到吗?
我们到了没?
现在到了没?
我们什么时候到啊?
我们,到底,到了,没啊?
可以想象,那趟家庭旅行的车上时光毫无乐趣可言,它只是到达终点的一种无聊手段而已。一旦到达那儿,不论是哪儿,他们才会感到快乐。还没到吗?那就不快乐!
我们并非坐在家庭小汽车后座上不满足的孩子,但是有多少人在自己的人生中,尤其是职业生涯中,过着那样的日子呢?
我们是不是也在经常等待到达目的地?那个我们等之又等的魔法之地,那个我们最终会感到满足和幸福的地方。我们常常以为,一旦我们有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赚到了更多钱,获得升职,我们最终就会到达一个全新的、不同的、神奇的、更好的地方。有多少人因为这种想法而深感不快?事实是,当我们一辈子都在等待着实现某个目标时,我们唯一的结局就是被困住。
接下来要说的话很重要:无论你处在职业生涯的什么阶段,无论你正从事何种工作,这都已经足够好了。至少在当下是如此。
不是永远,就当下而言。
这难道不是一种慰藉吗?“当下足够好”是本书想要重新界定的重要观念之一。培养这种认知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或职业不能变得更好,或者事情永远不会改变,也不是说你会停止学习和成长。相反,将我们的内在叙事转变为“当下足够好”,才能使得外部环境中的一切改变皆有可能。
但是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在这个社会里,来自媒体、文化以及外部环境的信息都在告诉我们:适可而止永远不够。你脑海里那个喋喋不休的声音,那个将自己和他人做比较的声音,一直在告诉你:别人拥有更多,如果我也拥有更多,我会更开心。你很确定别人已经比你拥有更多,你正在错失机会。你知道我们说的是什么声音,它一直在你的脑海中循环播放。
这种总是需要“更多”或是想要“更多”的想法会让我们极度不开心,甚至有点儿抓狂。当我们总是追求更好的工作、更豪华的汽车、更宽敞的房子、更大的城市时,我们的脚步就永不停歇,永不。这个问题还不仅限于“东西”。你可能无休止地追求更多的平和、更多的正念或是更多的慈悲,就像追求更多的财富一样,容易深陷其中。这也许是一场更加高尚的比赛,但它仍然是一段令人沮丧的旅程,永远没有终点。这种永不满足、想要更多、不够完美的心态会毁掉你生活中的一切。
心理学家用一个术语来形容这种无休止地追求“更多”的状态——“享乐跑步机”(享乐即追求快感)。在我们看来,享乐跑步机描述了一个沉迷于新体验和获得新事物的过程。就像所有上瘾行为一样,每一次新的“快感”都伴随大量快乐的大脑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会很快消失,并产生对下一次“修复”这种失去的快感的需要。而每次的快感都要比上一次弱一点儿,让寻求快感的人在享乐跑步机上越跑越快,强迫性地寻找更多、更刺激的快感。但问题是,你永远都无法重复第一次体验到的“快感”。每一件新事物、每一次新体验,都会给你带来一阵很棒的感觉,然后那种感觉就会消失。在争夺“更多”的战斗中,你永远不可能赢。相信我们,在享乐跑步机上的旅程很少有好的结局。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有多少钱、时间、权力、影响、意义、地位、退休金、_______(填上你最想要更多的钟爱之物)。真正的问题是:当下怎么样?
一个没有人生设计思维的人,沉湎于“不够好”的泳池尽头,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不太满意,对刚刚那个问题一遍又一遍地给出重复的答案:“不怎么样。我们还没到吗?”
同样的问题如果问有人生设计思维的人,那么他会说:“生活是美好的。[1]当然,我还在学着感恩,学着管理我的健康/工作/游戏/爱情仪表盘。我一直努力在工作中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老实说,一切都还不错,我对我眼下所拥有的一切很满意。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我很知足了。”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那些有人生设计思维的人已经找到了摆脱“更多”享乐跑步机的方法,他们以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生活,这就很好。
大量证据表明,世上许多的不快乐来自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已经足够,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需要。这种不快乐有很多种形式,但它几乎总是表现为你需要……
更多的钱
更多的认可
更高的社会地位
更多的社交网络粉丝
更多的乐趣……
那么,哪些信号可能已经在警告你,你可能正在享乐跑步机上无所事事呢?如果你发现自己坐在新沙发上,看着大屏幕电视,听着功率1 000瓦的超级7.1环绕立体声音响,却还是感到孤独,这就是一个警告信号;如果你在将照片发布到社交网站之前花了一个小时来修图,试图让你的生活看起来比实际中的更有魅力,这也是一个警告信号;如果你发现自己在附近的购物中心四处游荡,想买点儿什么却觉得没什么值得买的,无聊得要死,想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这家商场的,又找不到这一切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一个警告信号。关掉电脑,把智能手机调成静音。跑步(而不是走)去最近的海滩、森林看美丽的日落,停下来,休息一下,四处看看。为了增加仪式感,带上某个朋友、家人,或者任何你爱的人。这是个好主意,因为这会时不时地提醒我们自己,这才是真实的,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在过去的20年里,来自马丁·塞利格曼、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丹尼尔·戈尔曼等人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并非来自拥有“更多”。对彩票中奖者的研究表明,在一年之后,这些更富有的人并不比中奖前更幸福。[2]研究还发现快乐的人会享受得到的东西,而不是浪费时间去操心如何得到他们并不需要的东西。研究已经充分表明,幸福生活的秘诀之一就是学会享受你所拥有的。[3]
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是西方社会一项时间跨度极长的成人发展研究,它发现了幸福生活的另一个秘密。这项历时70多年的研究发现,幸福与你挣多少钱、你的社会地位,或其他衡量成功的外部指标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当然,这是假设你能谋生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过了这个阶段,科学证明金钱就没有那么重要了。)让生活有意义,让你的幸福和寿命最大化的是人际关系——你爱谁,谁爱你。为他人做一些好事和活得更长久、更健康之间具有强相关性。最后一位负责格兰特研究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维兰特用一句话概括了整个研究,他说:“幸福就是爱。句号。”[4]
因此,当设计能够让自己投入的工作时,请记住,我们是人类,我们在与同类共事时表现最佳。人际关系、俱乐部、教堂、社区,这才是让世界运转的真正原因。与人而不是与事物建立关系,是让你摆脱享乐跑步机的一种方式。
“当下足够好”为发展和改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其目标并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获得“更多”也不是其首要任务。这是一种强有力的观点,让你可以明白自己的生活需要什么,想要邀请什么人或事进入你的生活。
与此同时,这也是当下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你工作幸福感的方法。此时此刻,无论你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你都可以摆脱自己目前“闷闷不乐、无所事事”的工作状态。调整心态为“知足常乐”,就可以将已经获得的快乐最大化。
加思的知足常乐 加思以为自己什么都做对了。他研究了行业,调查了公司,并且与公司里所有合适的人都聊了聊。他的面试非常顺利,当然,他的前任,一位女士没有给他回电话。由于他交谈过的每个人都给了他积极的回应,所以他接受了这份工作邀请。现在,加思正式担任一家大型电信集团公司的营销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线。加思很开心。
在他上班的第二天,那个在面试过程中始终没有回他电话的难以捉摸的女人终于给他回了电话。
“你真的很难找啊。”加思说。
“呃,你不知道为什么吗?”她回答。
那一刻,加思坐在他崭新的办公室的崭新办公桌旁,胃里开始翻腾。他深吸了一口气。“不,我不知道,”他说,“为什么呀?”
“他们不让我和你说话,因为他们知道我会如实相告,和你说你现在的工作有多糟糕,和看起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儿。我真是躲都来不及!”
加思听着她解释公司的真实情况,点滴细数他将要面临的混乱局面。[5]她说她很高兴被调离了该州,倒不是因为她想搬家,而是只要她能摆脱这份工作,让她去哪儿都可以。现在这份工作成了加思的工作。
加思发现自己陷入了我们能够想象的最糟境地。他基于已有的信息,判断新工作会很不错,自认为做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他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做了最佳决定。他不该因为某些重要信息被故意隐瞒而责怪自己。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恩·霍华德被认为是决策分析之父,他说:“切勿将决策的质量与结果的质量混为一谈,它们实际上是两回事。你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你调研的质量和最终决定的质量。”这是关于决策的重要见解,值得铭记。当然,加思知道自己有麻烦了。
加思挂掉了电话,垂下了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觉得不应该辞职,毕竟这才是他工作的第二天。他刚当上爸爸,和妻子一起买了新房子。在房子和孩子之间,除了账单还是账单。他很清楚,如果没有这份工作带来的收入,他就不能养家糊口,如果他现在就辞职,那么他又如何向未来的雇主解释简历上快速离职的经历呢?他已在业内公开宣布了入职的事,任何新雇主肯定都会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况看起来很不妙。他有无数个理由不得不留下来。
他不得不硬撑下来。过了一段时间,他意识到他的前任所言不虚,这份工作糟糕透了。加思的老板也不是个好人,或者说离好人的标准相距甚远。情况已经很糟糕了,而且加思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事情就是这样。
选择权在加思手里。
他可以选择每时每刻都沉浸在痛苦中。他可以为自己做的糟糕决定而自怨自艾(很遗憾,他没有上过霍华德教授关于决策和结果之间差异的课程)。他很容易就变成我们都认识的那种人——总是抱怨自己的工作、老板和公司,却从来不采取任何行动。又或者,他可以改变自己的观点,想办法让这份工作在“当下足够好”。于是他迈出了设计师们常走的第一步——接受现状,并基于现状,设计自己的职业。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