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长江文明-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127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人类文明是江河的赠礼。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这是史学界的共识,也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印证。自唐宋以来,中华文明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长江孕育并见证了数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勃兴与流变。本书纵览古今,在全球视野之下,综合介绍了长江文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文化优势,及其发展历程、文化分区。长江全流域资源丰厚、人文兴盛、经济繁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符号,至今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维持着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历数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与长江文明进行对比辨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作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本书提纲契领、面面俱到,从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同时又简明、易读、丰富、权威,是史学名家面向大众推出的文化读本,一书通晓长江文明分支及内核。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体系,因此本书也是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理路的指导性书籍,对长江地区未来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数千年,长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华文化地标、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华英杰,形成了推动中华大地不断更新发展,塑造我们共同的民族品格与家国记忆的强大文化力量。在长江文明这一统一的概念之下,文化记忆与遗存将更成体系,唤起对长江流域历史与将来的更多关注。

作者介绍

冯天瑜,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著有《中华文化史》《“封建”考论》《中国文化生成史》《张之洞评传》等。
马志亮,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研究员,著有《秦礼仪研究》《武昌老建筑》《样式雷》等。
丁援,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共享遗产委员会秘书长,著有《文化线路》《堪舆》《一本书读懂中国建筑》《武汉历史建筑图志》等。

部分摘录:
历史推进到当下,长江文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是指沪瑞和沪蓉两条南北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通过促进交通的互联互通,增强南北两侧腹地重要节点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三极”是指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3个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多点”是指发挥3个城市群以外诸多地级市的支撑作用,加强其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自下向上推进,依次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1个省(市),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1%、人口的40%、生产总值的47.6%(2017年数据),是中国总量最大、腹地最广阔的经济区,即便放之全球,也是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城市体系最完整的流域经济区。
不仅如此,长江经济带的增速也是全国最高的。从2017年度的全国31省(区、市)经济增速来看,除经济发展趋于成熟的上海和江苏之外,长江经济带其余九个省市的经济增速均排在前13位,其中的贵州更是以10.2%的增速位列榜首,这显示了长江经济带在新常态下仍旧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
总量最大,增速最快,长江经济带无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但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直面长江流域本身承受巨大生态压力的残酷现实。就现有状况而言,长江流域最严重的两个生态问题分别是水质污染和水生态系统功能严重退化。
其中水质的污染问题最严重。长江流域主要存在三大水污染源,分别是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废水。工业污水主要来自沿江两岸的众多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生产污水直排长江,形成了长江沿线主要城市附近日益扩大的污染带,累计总长度超过700千米。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旅游业日益发展而配套设施不完善所造成的餐厨垃圾和白色污染,此外,由于长江航运的大发展,船舶污染或者突发水污染事故频发,其也对沿江城市的水源地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农业废水则与因丰水期雨水对农田的淹积而导致的大量化肥随之流入长江有关,这极易造成长江水体的富营养化,降低长江的生态容量。
在水质恶化的同时,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的退化也十分严重,曾经万鱼竞游的淡水鱼类天堂正逐渐陷入死寂。早在2006年,著名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在接受《长江商报》采访时,就忧心忡忡地表示:“如果按现有速度继续减少,40年之内,长江淡水鱼类就有可能灭种!”当时,长江流域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的种苗产量已由最高年份的300亿尾,下降到了4亿尾,全流域的捕捞产量已降到10万吨左右,不足最高年份的1/4。
一年之后,“长江女神”白鱀豚功能性灭绝。至2012年,曾经很常见的江豚,也因长江生态被过度破坏而锐减至1040头,种群的繁衍面临严峻考验。在未来十余年,若长江水环境仍得不到有效治理,那么“江豚拜风”的壮观场景将难再现。过去长江中下游的主要经济鱼类、“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也在长江中消失了。2017年,江苏南通渔民发现一条疑似的野生鲥鱼,竟至登报宣传,令人唏嘘不已。
此外,长江流域还面临着因长期乱砍滥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山洪频发、洪涝灾害不断等问题。同时,因保护力度的不足和协同合作的缺失,长江沿岸的各类保护区还太少、太小,跨省市的沿江生态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也不健全,这都增加了保护长江生态的难度。
作为滋养并屡次回护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流域不仅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向轴线,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载体。为了保护好母亲河,维持中华文明的持久生命力,我们必须树立“在保护中开发”的新理念,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的实施,加强长江沿线绿色生态廊道的建设,确保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安全。
当下中国已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转变。2016年底,原农业部网站发出《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决定从2017年起,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10年。赤水河成为第一条支持曹文宣院士“长江休渔10年”主张的试点河流,这清楚表明了政府修复长江生态的坚定决心。2019年1月6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印发《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今后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2020年底以前,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母亲河长江已经全面进入10年休养期。
5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为长江沿岸的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前进方向。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已有所改善,但总体形势仍很严峻,沿江水污染高风险产业依然存在,水生态系统的破坏仍很严重,水生态安全依旧难以保证。沿江各省市仍需进一步加强合作,继续健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和规划体系,持续完善水生态的保护体制和协同保护体制,加快构建水生态检测监控体系。长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按照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引领中华文明健康向前迈进。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