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一堂终身哲学课-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6-23) 119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是欲望产生了真爱,还是真爱激发了欲望? ★离开学校后,如何持续学习? ★如何清晰表达本意,并保证不被曲解? ★如何成为在深渊里仍能仰望星空的人? ★如何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掌握事情的真相? 这些生活的困惑,其实也是经典哲学命题。 被《时代》杂志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的艾德勒组建研究团队,历时8年、耗资数百万,从两千多年以来的西方经典著作中研究总结出103个哲学基本命题,并对这些命题展开深入探究。 之后,他从中精选出适合大众思考的哲学命题,在美国一档极具开创性的电视节目《大问题》中,首次与大众一起公开讨论。这些命题贯穿每个人的一生,比如爱、是非善恶、学习、工作、艺术,甚至还包括对达尔文主义、法律的正义性、反智浪潮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本书基于电视节目内容整理而成,真实还原了当年哲学讨论现场的激辩盛况。《大问题》节目曾在美国民众中掀起一股“哲学流行”狂潮,而本书中艾德勒所展现的思考逻辑和哲学话题,至今仍是文化对谈与辩论的思想基础。 阅读本书,你将学会运用哲学思维拆解人生困局,矫正错误认知,活出生命的意义。

作者介绍

莫提默·J. 艾德勒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被《时代》杂志誉为“面向大众的哲学家”和“zui后的亚里士多德”。美国哲学研究学会创始人,阿斯彭研究所名誉理事,“哲学大问题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兼主席,《大英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主编。 艾德勒一生致力于“伟大著作”计划的研究与推广,提倡将阅读经典引入教学中。这项计划引起了美国民众的广泛参与,吸引了媒体、社会名流的注意力,并受到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特别关注。他的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畅销全球,至今销量超过七百万册,成为备受读者追捧的经典读物。

部分摘录:
知识与观点的区别 
我们将继续讨论观点,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认识和表达观点的差异的理解。有一些问题我们应该考虑。
首先,什么样的客体承载知识,什么样的对象能产生观点?其次,在思考知识或观点时,我们的心理差异是什么?再次,是否存在某一思考对象既是知识也是观点的情况?最后,知识的范围是什么?观点的范围又是什么?相对于那些只能推导出观点的对象,我们又真正拥有多少知识呢?以上这些就是我们这次将要尝试回答的四个问题。
劳埃德·卢克曼:还有一个问题,艾德勒博士,除非它已经涵盖在您刚刚列举的四个问题中。
莫提默·J. 艾德勒:你的问题是?
劳埃德·卢克曼:我的问题与宗教有关。您还记得,上次您提出道德自由时,我问您一个人在宗教问题上是否也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如果您认为有,那么我想多问一句,宗教信仰或信念是否属于观点,而非知识。
莫提默·J. 艾德勒:劳埃德放心吧,我们肯定得面对这个问题。在我刚刚列举的问题中,虽然没有具体提到这个,但某种意义上,它包含在第四个问题中,即我们究竟拥有多少知识。当我们划分出知识和观点的界限后,数学和科学、哲学和历史也被分别划入不同的范畴内。同理,宗教也该在它本来的位置上。
但在开始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说说知识和观点与真理的关系。上次节目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也知道了知识都是真的,不可能存在假知识,但观点可以有真假对错。
假如我们用“正确的观点”来指代一切与事实相符的观点,那么,我们不得不多问一句:正确的观点和知识有什么区别?既然两者都为真,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我想上次的讨论已经给出答案了,当你通过知识而获得真理时,不仅获得了真理,也明白了它为真理的原因。但是,当你只是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时,你所占有的只是一个实际的真理,但你并不清楚它为什么为真。 
无知胜过犯错 
现在,我要在讨论中引入另外两个术语:犯错和无知。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当一个人犯下错误或表现出无知时,代表着这个人并没有占有真理。但犯错和无知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呢?犯错的人不仅无法掌握真理,而且对犯下的错浑然不知,甚至自以为掌握了真理。但无知的人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知识,就是符合真理标准的正确观点,而相比错误,无知只是缺乏真理判断。知识就是被发现的真理,但正确观点就是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真理。而无知就是意识到自己没掌握真理,相比之下没有意识到自己缺乏对真理的掌握,这就是错误。
劳埃德·卢克曼:我很好奇有多少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按照您的说法,无知总比犯错好?
莫提默·J. 艾德勒:这正是我要表达的意思,劳埃德。我怀疑当我说无知比错误更像知识时,或许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虽然有点自相矛盾,但我可以向大家解释为什么如此。所有的老师都说,教学生新知识比纠正学生的错误更容易,因为犯错的学生往往自以为知晓一切,但实际上他不知道。老师得先纠正他的错误,再教他正确的内容。我认为这也意味着错误比无知离知识更远,因为如果一个人出了错,你必须首先消除那个错误让他回到无知的状态,这样他才能回到求知与学习的正确状态中。相比之下,无知的学生更容易调教。
苏格拉底是发现这一教学原则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位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老师,他将这种方法称为教学的第一原则:“不断追问那些冒牌的知者和智者。”通过追问揭露他们的错误,让他们意识到自以为知道的其实不知道。让他们回到一无所知的状态,这样才能以恰当的精神状态探究和学习。
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引起了大家的不悦,再加上他很喜欢自嘲说自己唯一的智慧在于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众人被他的这些观点激怒,因此将他处死。
随着我们不断讨论知识和观点之间的心理差异,我想我们将发现区分知识与观点对教育有更深远的意义。
 
儿童学习的是观点
 
首先,我想回顾前人留下的两则思考,一则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另一则来自亚里士多德。希腊人,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非常关心知识和观点的区别。柏拉图告诉我们,知识且只有知识是可教的;正确的观点是不可教授的,因为它不基于理性,也不基于任何准则,人们也难以找到根源和论据来论证观点。
即便如此,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数东西都只是正确的观点,而非知识。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是如何学习历史或地理的。历史和地理,作为正确的观点,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将历史和地理教学与几何学的教学相比,后者实际上可以用理性的方法来教授或学习,因为它们通常是基于某些原理和一定论证而得出的结论。
但就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另一种情况,两人看似面对同一客体,思考同样的问题,但实际上,一个人占有了知识,另一个人拥有的仅仅是观点。
我来看看,是否可以用几何学的例子向大家说明这个问题。在一张欧几里得1几何示意图中,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教几何的老师已经知道如何论证这条定理为真,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老师掌握了这则几何知识。但有个学生只是背下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当你问他这条定理为何成立,他会说,“老师教我的。”这名学生并没有掌握知识,他只是说出了一个正确的观点。而他之所以能拥有这一正确观点,仅仅因为他相信老师的权威。
这告诉了我们什么?任何人在坚持自己的观点或立场正确时,如果他的依据仅仅是仰仗某种权威,那么他的观点也只是观点而已。当老师是利用权威说服学生相信某事时,这个老师不是在教学,而是向学生的大脑灌输一堆正确的观点而已。
劳埃德·卢克曼:我听您这么说的时候,我在想,我们的中小学和高校里,究竟有多少是在传授真正的知识?究竟有多少门课程是值得上的?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学生们究竟能够从教学中获得多少知识?
莫提默·J. 艾德勒:卢克曼先生,这可是一个很难回答的好问题。或许在划分知识与观点的范畴时,我们将收获答案。
 
观点是自愿接受的
 
我们还是先回到一直在探讨的主题上来,即获得知识和表达观点这两种行为的心理差异是什么?我现在就快速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表达观点的前提是观点全部来自自我意志。反之,当我们被迫认同时,证明我们对此拥有知识。这个问题可能没法一下搞清楚,我再多解释几句。
如果我问你“2加2等于4,对不对”,而你无法确认是否正确。但如果我换个方式,我拿着2支烟,然后又拿出2支,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我再问你“这是4支烟吗?”你还会回答不是吗?不会的,因为你无法随心所欲地说“不是”。你看到的情况使你不得不说,“是的,答案是4。”因为这就是知识,无法根据自我意志而自由改变答案。
同时,也请大家思考一下另一个陈述,关于我们如何鉴别观点。假如某个思考对象从来没有强迫我们说是或否,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总之我们可以自由做决定。因为它给你留有了相当的自由,你可以根据权威或因为自己的欲求、兴趣、情绪等各种感性思维做任何决定,从心理学层面看,你的行为并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行为,而是在表达观点。
如在2加2等于4的情况下,我们对它的认同是非自愿的,且由这个命题决定的,那么我们给出的结论属于知识。但是,如果客体允许我们自由决定,或以我们喜欢的方式来思考时,那么我们表达的是观点。
就观点而言,决定我们想法的往往不是理性思维,而是我们的情感、欲求、兴趣,或某种权威。因此,你可以看到观点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相当私人的自由发挥。当你仅拥有观点时,会发现其中夹杂着许多感性思维。正因如此,在缺乏事实证据时,人们往往会利用情感来证明它的正确或真实,看起来很像怀有某种偏见或固执己见。就像当你发现自己开始说“不,不,事情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时,意味着你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于是通过反复强调自己的观点,利用情绪来弥补证据的不足。
卢克曼先生,我觉得这和你质疑教学时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有相似之处。学校所教授的许多内容,严格来说并不能算知识。但是,如果一位老师教授的是有充分依据且经过论证的观点,而且这位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和组织论证能力,而不仅仅是利用老师身份的权威去说服学生,那么即使教的仅是观点而非知识,这位老师也完成了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如果老师靠情绪教学,或严重依赖权威来说服学生,那么就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在灌输知识。不知这样说是否回答了你的问题。
劳埃德·卢克曼:嗯,回答了一部分。我仍然想知道,学校教给我们的全部内容中,除了你刚刚提到的那些高质量的观点,有多少是严格意义上的知识,也就是那些经过严格论证、有充分依据的知识。 
怀疑论者否认知识的存在 
莫提默·J. 艾德勒:事实上,我想回答:“答案若干”,因为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个是回答那些否认知识存在的怀疑论者的;另一个答案是给怀疑论的反对者——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存在相当数量的知识。
我先从怀疑论者的立场开始。法国散文家蒙田堪称现代极端主义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我们一无所知,一切都是观点。他说,“我们绝对不能被偶尔产生的确定感所愚弄”,我们只是感觉对某事非常清楚、肯定而已。
怀疑论者反对那些说“嗯,我肯定”的人,并告诉他们不应该如此肯定,因为怀疑论者认为这是由感官错觉、知觉错觉产生的论点。大家都知道视错觉,比如画在一张纸上的两条线段,看起来长短不一,但实际上长度是相等的,或者两个圆看起来大小不同,但实际上完全一样。
还有一位比较温和的怀疑论者,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2,他的立场是:我们确实拥有某些知识。我们的知识就是诸如数学之类的各种科学,它们是通过一些定律或不言自明的真理论证而得出的。休谟认为我们的知识仅限于此。按照他的说法,纵观人类历史和一切实验科学,我们拥有的只是最接近真理的观点而已。
我给大家读一下休谟的一句名言,也是他对这个观点的总结。顺便提一下,这句话很容易找到,因为它就出现在他的大作《人类理解论》(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结尾部分。书中他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随便拿起一本书……让我们问问书中是否有任何包含数和量的抽象推理”或者问一下“书中是否包含着论证事实与存在的任何实验推论?”也就是说来辨别一下这本书是数学论著还是科学论著。如果两者都不是的话,休谟建议:“可以扔火里了,因为这些书里全是诡辩和幻觉。”
所以,休谟的这段著名论述究竟讲了什么?他说,人们只能在数学领域发现知识,因为只有当我们验证自己的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才能获得确定性。然而,在面对事实与存在时,我们只有实验推论,在休谟看来,这种推论至多是一种可能性。因为它是有可能的,所以即使有很充分的证据支持,它也只是观点而非知识。对休谟来说,非实验和数学之外的情况更糟,比如哲学。休谟这段论述纯属观点,甚至不能算接近真理的观点,它更像是怀疑和偏见。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