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人,机器与社会-azw3+epub+mobi+pdf+txt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9-15) 109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麻省理工学院的智慧导师50年甚至100年后仍不过时的睿智和洞见
人类如何学会与创新和新技术共存?
自车轮的发明者不厌其烦地向人解释一辆独轮车可以承载比一个人还重的东西以来,人类其实一直在万分不愿地适应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这本由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撰写的书,正是为了教会我们在高速创新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科技变化”给我们生活和工作所带来
的心理、社会等多重冲击。
作者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炮兵的故事:在射击前一刻,五人卡车炮组中的两名士兵停止了一切动作,只是立正站好“勒马缰”,导致整个射击过程延长了 3 秒。这让在运用新软件、新科技遇到困难的人们可以共情,我们不是第一个陷于这种困境的人。
莫里森还列举了一系列有趣的历史故事来突出本书的主题:技术变革的本质和社会对这一变革的反应。一名下级军官发现一种更连续的海上射击方式后,被美国海军上级军官公然抵制,最终他只能越级向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汇报……
每个例子都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在技术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人类对技术不适应并加以群体抵触。他帮助我们反思该如何理解新技术,帮助人们适应技术的变迁,帮助企业、组织调整制度和管理,推动新技术的采用和新科技的发明。
本书特色★★★★★
1、本书史料详实,案例生动。作者多年深耕的技术史案例,如美国海军1900至1902年引入的连续瞄准射击系统,以非常规方式被采纳;1867年服役的“万帕诺亚格”号战列舰所展现的创新成功但接受失败的现象,以及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引入欧洲的贝塞麦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发展史等。作者对这些案例的挖掘相当细致与深入,创新发生的脉络在手术刀般的文字下被逐渐剥离出来,那里鲜活的人物、特定的环境氛围、技术推进遇到的困境以及制度、文化等因素都在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2、这是一本有深度思考的书,也是一本充满人文情怀的书。作者莫里森独辟蹊径,不再拘泥于技术史中的机器研究,而是转向对人类的研究。他不再发问:“这台机器是谁发明的?”“这机器怎么工作?”,而是质问:“处在一个技术飞跃的时代,机器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从创新、改变等角度深刻反思机器和创新对人类的心理、社会冲击。
3、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别具一格,每个阅读莫里森作品的人,都会在某一时刻被其写作风格倾倒,他的故事是如此精雕细琢、语言是如此发人深省。
本书卖点★★★★★
1、清华大学科技史系主任吴国盛、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美国技术史学会前会长罗萨琳德·威廉姆斯、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等重磅推荐。
2、作者是埃尔廷·莫里美国资深科技史学家、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麻省理工科学、技术和社会项目(STS)——这一当下热门科学项目的创始人。
3、这是一本有理有据的难得一见的技术思想史领域的佳作,该书曾获得麦肯锡年度奖。
4、美国众议院前议长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清华大学科技史系主任吴国盛等重磅嘉宾推荐。
5、麻省理工学院邀请美国众多科技史专家为这本书开了一个五十周年座谈会。

作者介绍

[美] 埃尔廷·莫里森(1909—1995)(Elting E. Morison)
美国科技史学家、传记作家、作家和散文家。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计划的创始人和智慧导师。
译者简介
武晞羽
曾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像资料馆翻译,经验丰富,涉猎广泛,累计翻译量约百万余字。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