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从科学到哲学系列套装(15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39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蓝图
本书融合了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经济学、流行病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横跨了从19世纪的众多沉船事件,到世界各地关于建设乌托邦的众多尝试,再到黑猩猩和大象的社会行为,从爱情与婚姻,到友谊与合作,再到社会网络与文化,克里斯塔基斯雄辩地向我们证明,为什么我们会以社会的形式生活,为什么成功的社会都具备那八大特征。
当下的启蒙
史蒂芬·平克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震撼的图表,平克论证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限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这是启蒙运动的礼物——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比尔•盖茨最喜爱的一本书。一上市就火爆,长期占据亚马逊畅销榜。《纽约时报》2018年Top100图书。《经济学人》2018年最佳图书。《卫报》2018年必买图书。
人类的价值
本书为重新思考人类本性、社会秩序、人类进步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旁征博引的论述闪烁着迷人的学术光芒,并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 “设计与变革”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建议。 罗伯特·博伊德是文化进化领域研究的先驱,他旁征博引,在书中穿插了许多的逸闻趣事,语言风格轻松幽默,是一本了解人类独特与合作的科普力作。
人类起源的故事
大卫·赖克从古人类遗骨中提取DNA,从基因层面还原了人类祖先的面貌。原来,我们的先祖在地球上已经上演了几百万年的“权力的游戏”:在任何一片大陆上,人群都经历了多次毁灭与更迭;所有当代人的祖先都拥有一段复杂难辨的混血史,没有人是“纯种”;千百万年来的种族、性别、阶层不平等在我们每个人的DNA里都留下了深深的刻痕。 面对DNA序列分析这种最先进可靠的技术,我们以前所以为的所有关于人类演变的知识,凡是跟这本书所代表的当前科学理解不一样的,都只能改写。因此,这场革命给了两个问题迄今最为清晰的答案: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心智探奇
权威解答“什么是智能”这一深刻问题,破解机器人难题。详细剖析心智的四大能力,权威解读“心智如何工作”。一扇窥视人类心智活动神奇与奥秘的窗户。一场探索心智本质的奇幻之旅。 当代最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典重现。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颠覆性著作,凝聚认知神经学、人工智能和进化心理学等多项研究成果。
基因之河
一本以现代生物学观点来解释生命进化过程的科普读物。道金斯将生命的进化过程比作一条基因之河,在时间长河中,基因相互碰撞和重组,不断分叉,不断消亡。值得一提的是,道金斯还在书中分析了实现生物信息在宇宙范围内爆炸需要跨越的各个可能门槛,让我们得以对生命未来会走向何方有所想象。
白板
关于主流人性论的颠覆性反叛,破而后立,进而建立起新的意义和道德观念,重塑对人性的信心。 阐明人性的本源、内涵及局限,追溯人类诸多苦难的根源,拨开道德错觉的迷雾,直达现实的彼岸。 直面人性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政治、暴力、性别、儿童及艺术,发现诸多现实冲突背后的分岔路口及共享的普世价值观念。
飞奔的物种
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西部世界》科学顾问携手美国知名音乐大师,提纯人类创新史,揭示了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在近200个创新案例中,你可以看到,人类如何运用创造力实现飞奔,雄踞万物之首。 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类创造力何以产生,以及大脑进行创新思考的独特方式。作者结合近200个商业、科技、艺术、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创新案例,清晰而透彻地阐述了创造力的核心——“3B”法则:扭曲(Bending)、打破(Breaking)、融合(Blending)。通过运用创造力的“3B”法则,无论组织或个人,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讲述了如何产生创新,更告诉你创新如何才能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同时,作者分析了创新者应该具备的四种思维特征,从而帮助你更彻底地实现创新领域的“自我进化”。
简单的逻辑学
这是一本足以彻底改变你思维世界的小书。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D.Q.麦克伦尼,将一门宽广、深奥的逻辑科学以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语言娓娓道来。它既没有刻板的理论教条,也不是正规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必不可少的现实指南。 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无论我们是有意还是无意,逻辑无时无刻不在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然而逻辑到底是什么,也许并没有太多的人有很清楚的概念。作者以其简练而又充满趣味的笔触,将逻辑学活化为一种艺术,从它的基本原理,到论证,到非逻辑思维的根源,再到28种就发生在你身边的非逻辑思维形式,带领我们进入这个精彩无比的逻辑世界,体会妙趣横生的思维交锋,跨过无处不在的逻辑陷阱,让你沉醉其中,欲罢不能。 作为最畅销的逻辑学科普入门书,被香港中文大学奉为40本英文经典之一,被哈佛大学校内书店视为皇冠书籍,还曾位列台湾诚品网络书店英文畅销书榜第一名,同时,还是国内畅销8年、读者热评近10万条的五星好书,再经湛庐文化策划出品,重磅回归。
人人都该懂的认识论
关于知识的问题,几千年来一直是哲学家思考的重点,他们彼此争论,寻求问题的答案。对知识的哲学研究就是认识论。在书中,你可以读到柏拉图、康德、笛卡儿等不同哲学家对知识的思考,重塑你对知识的认识,也能在外在主义、内在主义、怀疑主义、经验主义的理解中开启你对哲学的思考。
人人都该懂的批判性思维
而在现实世界中,广为流传的演讲、电视中的广告、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很多看似合乎逻辑的背后其实往往存在着逻辑错误。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当反复琢磨自己和他人思考的逻辑,而这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 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应用正确的逻辑去思考事情。通过学习优秀逻辑的基本原理,就不会再轻易地被混乱逻辑所愚弄。同时,你将更容易在重要的问题上提出可靠的观点。本书的目的就是阐述所有你需要的批判性思维技巧。
人人都该懂的启蒙运动
吉隆·奥哈拉跨越两大洲、三次革命和广泛的历史研究,用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个时代。他将启蒙运动描述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和思想家的集合体,并对当时的哲学、政治理论、科学、宗教、艺术的影响进行了新颖的评估,展现了启蒙运动延续至今的持久影响力。
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
首先讲述了科学脱离哲学、独立成长的过程,然后以智慧设计论、弦理论、占星术、有神论、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充满争议的问题为例,辨析了科学的定义、方法和目的,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儿、休谟、培根、波普尔、库恩等纷纷出场,上演了一场绵亘数千年的巅峰辩论。
人人都该懂的哲学
生活密切相关的命题,对哲学中的身心问题、个人同一性问题、自由意志问题、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知识论、怀疑论等核心思想进行了充分翔实的论证。跟随作者所讲的案例、旁征博引的哲学大师的观点、哲学史上的论争等,你可以将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智慧收为己用。 打破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哲学讲解模式,从10个根本性问题出发解读哲学。身体与心灵、大脑与意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怀疑论、知识论、上帝证明……从10个根本性的问题出发,带你走进哲学的浩瀚世界。

部分摘录:
要谈论科学,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科学是什么?显然,下定义是确定事物本质的方式之一。好的定义会告诉我们成为这个事物必须具备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举个例子,“煤矿工人”的定义会告诉我们,要具备哪些独特技能的人才是而且只是煤矿工人。因此,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定义来明确什么是成为真正科学所需具备的充分和必要条件,进而解释科学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要划出确定的界限,说明什么在科学界限内,什么在科学界限外。类似地,如果某人想要了解加拿大是什么,我可以直接告诉他加拿大的国界在哪儿:加拿大就是在这些界限内的所有领土之和,落在这些界限之外的不属于加拿大。
在第2章中读者还将看到,就像很多国界是模糊且有争议的一样,要想准确定义科学也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幸运的是,要了解某个事物的本质,除了下定义,还有一种方法可以运用,那就是研究它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历史问题来了解加拿大,比如:这块如今被我们称为“加拿大”的领土是如何形成的?它早期的周边国家、经济和社会力量、对内和对外战争等是如何影响其领土轮廓和界限的形成的?
作为开篇第1章,我将用研究历史的方式,通过探索科学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尽可能多地解说科学的本质。既然我们现在的目的是找到科学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而不是其内在的演化和细化,那么我们重点探讨的阶段将是:从科学脱离古希腊宗教和哲学时起,到科学在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中兴盛时止。待我们基本熟悉科学这一人类奇迹的诞生和成长后,后续章节将继续探讨现代科学的发展。
古之源头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如何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的?它为什么会是今天这样的构造?这些都是宇宙学的问题,宇宙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最早的宇宙学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然界里存在的衣物、住所和工具都是由智慧生物设计并制造出来的。改造整个世界是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假设真的存在这样的智慧生物或神明,他们既然有力量改造整个世界,自然是值得恐惧和崇拜的对象。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他们也像人类一样,有时需要协作,但在多数情况下是彼此对抗。这一点也体现在各国的传说中。古巴比伦的传说认为,创造这个世界的是至高神马杜克(Marduk),他将对手提亚玛特(Ti’amat)的身体一分为二,便有了天与地。苏美尔人也有自己的“埃里度创世记”(Eridu Genesis)(1),埃及人有努恩(Nun),努恩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中创造了世界,同时将一些不重要的任务委派给了他的属下。
古代文化利用这些拟人化的神明来解释自然界的起源,以及自然界的变化和循环。为了按时序记录神圣的活动和神迹,并标记与农业活动周期有关的宗教节日,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和古叙利亚人编制过极其详细的星位图,记录天体的运动。当时的算数、几何学,甚至代数都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而这些成果被用到星位图的绘制中,推动了早期天文学的发展。在近代科学出现以前,数学就已经成为人类理解自然不可或缺的工具。不过,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早期天文学家选择用数学去描述自然,但他们在解释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时,仍然采用超自然和神话的方式。
希腊人当然也有自己的神明和神话创作者。其中最著名的神明要数宙斯和阿波罗,最著名的神话创作者要数荷马和赫西奥德。公元前6世纪时,一种崭新的解释宇宙的方法出现了,这个方法与希腊传统中的神明完全无关或者说几乎无关。如今的土耳其西海岸曾出现过古希腊城邦米利都,那里的一群哲学家建立了宏大的宇宙模型,这些模型中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力和真实存在的事物,而非拥有超人力量的智慧生物或神明。他们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是单一基础物质的不同表现。
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认为这种物质是水,他之所以持此观点,可能是曾观察到水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他提出,地震是由海洋波动引发的,人们之所以能看见事物,是由于眼球上含水物质的反射。另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并不满足于“单一物质为万物本原”这么简单的理论,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土、空气、火和水这些基本元素以特定形式混合而成的,有点像是“化学”的概念。他还假设存在着一种基础力——努斯(nous),努斯并不是一个神,而是支配万事万物的准则,或者说,努斯决定了万事万物的命运。另一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世界是由微小且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处于无止境的运动和碰撞中。这个假设对后来的理论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并在17世纪再度重提。这些早期的古希腊宇宙学家们虽然提出了不同的宇宙模型,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用尽可能简单的、而且非神化的原理去解释人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这也是此后宇宙学发展的目标,以及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
古希腊人也很擅长数学,尤其是几何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Elements)为几何学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一个演绎推理的模型,从不证自明的公理或假设,一步一步地推理出某些惊人的结论。约翰·奥布里(John Aubrey)曾写过一段著名的趣闻,主角是17世纪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这个故事充分展示了欧几里得方法的魅力。某天,霍布斯来到朋友家,看到办公桌上有一本摊开的《几何原本》,他瞥了一眼,读到了一则定理,令他非常惊讶。他惊呼道:“这不可能!”于是,霍布斯按照书中的定理证明方法从后往前推导,一个定理接一个定理地验证,执拗地推导到了书的前几页,这才最终相信那则定理的正确性。“而这,”奥布里说,“也让他爱上了几何学。”在之后的两千年里,欧几里得提出的定理一直被认为可能是唯一能够保持一致性的几何学,直到19世纪,人们才发现了其他的几何学理论。
在天文学领域,欧多克索斯(Eudoxus)和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很早就将几何学极为准确地引入了天文学研究。托勒密的地心说,即“以地球为中心”的行星系(planetary system)(2)模型将常识和经验正确度结合了起来,该理论为整个16世纪的天文学探究提供了指导,甚至为今天的航海提供了便利。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那个著名的有关三角形的定理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毕达哥拉斯的追随者们带着宗教信徒般的狂热孜孜不倦地研究几何学和算术。他们甚至假设,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界就是由数字构成的,并想象行星轨道会像里拉琴的琴弦一样,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们坚信大自然在本质上是数学的,是可以理解的,这一点也获得了伽利略、牛顿等科学革命领军人物的认同,并且存在于弦理论等现代物理学基础理论之中。这些,在后文中会进一步加以阐述。
然而,这一普适性的科学观点没有得到苏格拉底的认同。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比起宇宙结构,苏格拉底更关心美德和正义的本质。他对这些理想的执着追求激怒了雅典城邦的长老们,并因“腐蚀年轻人心灵”而被判死刑。其中一个“被腐蚀”的年轻人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他用一系列精彩睿智的对话讲述了这些意义重大的事件,这些对话大都收录在《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The Trial and Death of Socrates)一书中。
在柏拉图所著的《斐多篇》(Phaedo)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对早期哲学家自然主义方法的幻灭缘由:“过去,我极其热衷于他们所谓的‘自然科学’智慧。我觉得若能知道万事万物的因由,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为什么灭亡、为什么存在,那必将是一件绝妙之事。”但苏格拉底发现,科学只能解释不同事物如何融合,同一事物如何分裂,但不能解释它们为何会具有这样的性质。比如,我们说某样东西是一个“基本单元”,或者说它很大或者很美丽,而这些并不能用它各组成部分的物理或化学结构来阐释。苏格拉底总结道:“我再也也说服不了我自己,我再不相信旧的探究方法可以告诉我一个单元或其他任何东西当前形态的成因,以及它们为何会消失,甚至为何会存在,我再也无法接受这样的方法了。”
因科学声称能解释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质而对其幻灭的不只有苏格拉底,还有柏拉图。柏拉图其实相当关注宇宙学,他认为在远古时代有一个能工巧匠或者说创世主为混乱的世界带来了秩序。不过,他秉持的形而上学视角还是让他低估了科学知识的价值。树和河流我们都十分熟悉,但柏拉图认为,我们用感官感知到的树和河流至多不过是“理想形式”的树和河流的拙劣模仿。不幸的是,只有当死亡将我们从肉体的“囚牢”中释放时,我们才能充分了解这些理想形式是何模样。而在死亡之日降临前,纯理性的哲学和数学探究模式就是我们最能接近这些理想形式的方式了。根据《斐多篇》所述,苏格拉底在临终前称哲学的特点就是“练习死亡”,并讽刺道,许多人说“哲学家活着实际已经死了”。在柏拉图著名的寓言中,我们绝大多数人就像穴居人一样,凝视着洞穴壁上晃动的影子却对它们永恒而完美的来源无知无觉。可能出于对自己所处时代科学家们的嘲讽,柏拉图称,也许有的穴居人“非常敏锐,在经过时发现了穴壁上的影子,还记下了哪些影子先出现,哪些后出现,哪些同时出现”,但若我们因此而崇拜他们就太荒谬了。
有一种说法是,晚于古希腊的所有哲学都“只是”给柏拉图哲学加的“脚注”。而另一种说法是,若追根溯源,后世所有的自然科学都受到柏拉图弟子亚里士多德的启发。亚里士多德得以流传至今的思想似乎都源自他的讲义而非正式论文,所以可能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晦涩难懂,但它们所展示的科学智慧具有无与伦比的广度和洞察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对师生相左的思想浓缩到了优美的画作中,也就是著名的《雅典学派》。花白胡须的柏拉图将手虔诚地指向天,代表理念(forms)(3),年轻而富有男子气魄的亚里士多德站在自己老师身边,但向前微微迈了一步,将我们的注意力带回到眼前的环境中,代表感觉(senses)。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的知识都源于经验,而对自然界的细致研究是智慧和快乐的源泉。作为医生之子,他对生物格外着迷:“我们应该敢于研究每一种生物,不带有反感或厌恶。”他在《论动物的部分》(Parts of Animals)中说:“每一种动物都会向我们展示出一些自然而美丽的东西。”
不过,细致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带来快乐,科学家的真正目的是找到自然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自然现象都能用4个原因或理由去解释:质料因(material cause)、动力因(efficient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和目的因(final cause)。以动物的繁衍为例,亚里士多德对此进行过非常细致的研究。质料因是指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物质”,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物质指雌性的卵子。动力因是指动作或变化产生的直接源泉或“触发点”,亚里士多德认为这是雄性的精子。形式因是指某样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在动物的这个例子中,不同物种各自所特有的特征就是形式因。比如说,理性和两腿直立行走就是人类形式因的一部分。虽然形式因与柏拉图用来解释事物性质的理念论功能相类似,但亚里士多德否认形式因可“脱离”物质本身而独立存在。
最后一个,自然过程的目的因是指它的最终结果或目的。在动物繁衍问题上,这个最终结果就是成年生物体。亚里士多德不相信宇宙有“智慧设计者”,但他确实认为整个自然界有其最终结果或目的。动物的各个部分都有其目的因,心脏的目的是泵血,眼睛是看,诸如此类。将繁衍看作整体,它也有目的因,即永远延续。纯粹的物理过程也有目的因:行星的目的是尽善尽美地完成永恒的圆周运动,而下落物体的目的是“奔赴”地球中心它们“自然静止”的位置,而火是要力争向上。将世界看作一个整体,它的运动取决于神圣的“不动的推动者”(unmoved mover),它就是这个世界的目的因,是万事万物想要成为的对象,因此,它们都会被吸引过去。若以现代眼光去看,认为并非有计划的无意识过程有其目的和目标似乎很怪异,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是解释自然过程必不可少的因素。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放弃最终因果论是现代科学出现的重大转折点。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