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精选集(汉英对照)(套装共16本)-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52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套装包括:《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双语精选本)》《关于女人(双语版)》《牛棚杂忆(汉英对照)(博雅双语名家名作)》《追寻失落的圆明园》《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之路(汉英对照版)》《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国文明的开始》《中国士绅-城乡关系论集》《实业计划》《不够知己》《乡土中国》《佛教常识答问(博雅双语名家名作)(英汉对照)》《安阳(博雅双语名家名作)(英汉对照)》《西潮》《为生活而教育》
部分摘录:
论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1980) 两年前,我在《技术教育和资本主义工业化:西欧和美国技术力量形成问题研究》一文(1978年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上的报告,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中,曾从经济史的角度对教育同经济增长的关系作过一些分析。在那篇文章里,我所着重考察的是:教育是培养一国技术力量的主要途径;后进国家提高经济增长率以及在经济上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的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关于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该文中归纳为以下五点:
“第一,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在科学技术上至多只能步别国的后尘,很难取得重大的突破。
第二,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的技术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即使有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它们也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三,它向社会提供一支适应于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队伍。如果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就会造成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就不能发挥先进生产技术的优越性。
第四,它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基础,为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供给提供保证。
第五,它使社会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这种传播可以不受国界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累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作为人类共同财富,通过教育从一个民族传播给另一个民族,从这一代传播给下一代。”
本文以两年前发表的那篇文章为基础,继续考察教育同经济增长的关系。但这两篇文章的着重点有所不同。前一篇文章分析教育在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增长率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教育在保证一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以及有效地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换言之,前一篇文章考察的范围在于经济增长本身,本文考察的范围在于稳定、持续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社会就业、国际收支、收入分配、财政平衡等问题。此外,前一篇文章是从西欧和美国经济史的角度进行考察的,本文则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作为考察的对象。
本文分为四部分,分别考察教育与社会就业、国际收支、收入分配、财政平衡之间的关系,说明教育在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中的作用。
一、我国当前社会就业问题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就业问题要依靠发展教育和调整教育结构来解决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既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来实现,也可以不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而通过增加对机器设备的投资,并相应地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来实现。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物质生产部门采用节约劳动的新技术设备的结果,有可能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要。因此,在一定的人口增长率条件下,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物质生产部门在增加生产量的过程中究竟能够吸收多少人就业,不仅取决于这些部门的增长速度,而且取决于这些部门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途径。如果一国主要不是依靠增加劳动力数量,而是依靠新技术设备的采用和劳动力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话,物质生产部门本身能吸收的劳动力将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必然有些部门或行业衰落下去,甚至被淘汰,另一些部门或行业则不断兴起、发展。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会发生变化,非物质生产领域的一些部门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增大,是经济增长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衰落和被淘汰的部门就业的劳动者,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需要另谋职业,转移工作部门。在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中,尤其是在日益发展的非物质生产部门中,劳动力则往往是不足的。因此,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之所以能够增加就业,从长期趋势来看,主要依靠新兴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各种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
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包括部门结构的变化,而且包括地区结构的变化。国内原来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而原来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则可能减缓,或者以相对较慢的速度增长。这样,经济增长率较慢的地区,或者经济增长率虽高但主要依靠增加技术设备投资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地区,劳动力将会过多,这些人也必须另找就业岗位。而经济增长率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原来劳动力不足的地区,则有可能吸收就业者。
从上述这些情况来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就业问题,主要是“结构性”就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就业问题能否顺利地得到解决,要看劳动力的结构(不同技术水平的劳动力、不同工种的劳动力、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的构成)与经济增长速度是否适应,与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否适应,要看劳动力本身在技术方面是否符合经济增长的要求。在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变化不适应的情况下,在劳动者的技术水平不符合经济增长要求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过程中失业与职位空缺的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
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就是说,一方面是“人找事”,另一方面是“事找人”。经济增长过程中为什么会有失业?这是因为在经济增长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而人口增长率又比较高时,新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力很可能找不到工作。即使不考虑新达到就业年龄的劳动力,那么增长率相对缓慢或停滞的部门和地区也会游离出一批劳动力。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更为显著,因为在这样的国家中,农业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农业中原来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是较低的。工业化过程中,从农业中游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在社会上找不到可以容纳他们的工作岗位。因此,失业(包括隐蔽失业)是不可能避免的。
为什么同时又出现职位空缺?这主要是因为新兴的物质生产部门以及非物质生产领域内某些需要熟练劳动力的部门在劳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不适应的情况下,找不到所需要的劳动者,例如技术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等。即使是原有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它们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采用新技术装备来实现,那么该部门内原来就业的劳动者也很可能不适合要求。因此这些部门也是缺少劳动力的。此外,职位空缺还可能出现于新发展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本身无法提供所需要的劳动力。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很突出的,因为这些国家中,由于历史的原因,适应于工业化要求的熟练劳动力尤其缺乏。
一般说来,国民经济中的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额不可能恰好相符。二者之间的比率随一国经济增长率、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和劳动力结构调整情况而异。但即使失业人数与职位空缺额基本上相符,它们也不可能彼此抵消,因为在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下,不同技术水平和工种的劳动力往往不可能替代。所以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的现象不是暂时性的,而很可能是持久性的,即旧的失业人员就业了,职位空缺现象消失了,但新的失业人员又出现了,新的职位空缺现象又产生了。失业(包括隐蔽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职位空缺是物质资源的浪费,失业与职位空缺的并存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而且将阻碍新技术的采用和推广,阻碍经济结构的必要调整,使一国经济停留在长期低效率的状态。特别是失业的长期化还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社会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经济增长过程中失业与职位空缺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这就是社会就业的“结构性”。
我国的社会就业问题是复杂的。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就业问题,既有属于上述一般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又有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还有我国所特有的问题。这三种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属于一般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指先进机器使用和技术装备率提高后,物质生产部门中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甚至绝对减少。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问题,主要指在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从农业中必然游离出大量非熟练劳动力,需要有就业岗位容纳他们。属于我国特有的问题,除了劳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以外,主要指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比例失调,使得劳动就业门路十分狭窄。加上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口增长过速,以致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如今大批走上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就业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对社会和经济增长都是非常不利的。但与此同时,我国当前也存在熟练劳动力供给不足、在职人员劳动生产率低的问题。一方面许多待业青年没有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不少工作岗位找不到适合的工作人员。劳动力总资源等于劳动力数量与劳动者平均技术熟练水平(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标志)的乘积。就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总资源并不是十分丰富的,因为劳动力数量虽多,劳动者的平均技术熟练水平却比较低。
要使当前我国的社会就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归根到底有待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如果无法增加新的工作岗位,那么即使人口增长率很低,只要采用了新技术,对劳动力的需要仍会减少。但怎样才能增加新工作岗位呢?这里涉及社会主义制度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的问题,也涉及经济管理体制、技术创新类型、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等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假定通过所有制形式、体制、比例关系等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假定国民经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确实创造出相当多的新工作岗位,我国的社会就业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呢?如果考虑到我国社会就业问题的“结构性”,那么可以断言,在教育事业没有相应的发展、教育结构未作相应的调整的条件下,劳动力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是不会消除的。“人找事”和“事找人”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教育对于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正在于它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
发展教育事业和增加对教育事业的支出,可以使劳动力的结构适合于经济增长对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工种的劳动力的需要。在这里,重要的问题是使教育的结构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根据长期经济增长的需要来调整各种类型学校的设置、各种专业的设置,以及作出各种不同学习期限的安排。从长期考察,不外乎以下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从长期看,待业人数和未来新达到就业年龄的人数之和可能小于预计的职位空缺额,那么调整的重点将放在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质量上,使每一个受过教育或训练的劳动力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采用和推广。这样,既可以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又可以减少职位的空缺额。另一种可能性是:从长期看,待业人数和未来新达到就业年龄的人数之和可能大于预计的职位空缺额,那么调整时应当是提高与普及并重,既为国民经济培养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又使大量待业者有一技之长,便于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时,除了有必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以便增加职位空缺额以外,特别应注意发展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给待业者以就业训练。还可以适当地延长在校学生的学习期限,一方面减少准备加入就业者行列的人数,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水平,以适应今后经济增长的需要。换句话说,与其让青年人在无技术、少知识的情况下待业,不如让他们多学习些知识与技能。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