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第一部分:汉字与人 《汉字与人体》
通过对人体汉字的分析和研究,让读者了解先民创制文字的造字历史。
第二部分:汉字与社会 《汉字与职官》
本书通过汉字(字义),将中国古代常见的职官以及官署联系起来,使初学者见其“官”,就能略知其“职”。全书分为汉字与中央职官,汉字与地方职官,汉字与官署等篇。如果某汉字所统领的职官名称既有中央职官,又有地方职官时,该字则归属于职官名称比较多的。其余情况也大致如此。
第三部分:汉字与经济 《汉字与渔猎》
从古文字学、汉字文化学、民俗学角度,选取与中国古代渔猎文化有关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构字理据,探寻汉字中所蕴涵的古代渔猎文化。
《汉字与贸易》
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从贸易主体、贸易媒介、贸易场所、贸易行为、贸易观念等方面对相关汉字进行解析探讨,从中窥探汉字与文化的作用关系,达到对汉字与传统文化双重认识的目的。
第四部分: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饮食》
本书以与饮食有关的汉字为纲,通过对具体汉字的解析,探讨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及风俗人情。具体来说,本项目拟在不同章节,分专题研究美味佳肴、小吃、作料、食器、炊具、腌渍技艺、酒名、酒器、饮酒情状、饮酒礼仪、酿酒技艺等,从而系统反映古代饮食文化及相关的典章制度,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及审美价值观。
《汉字与乐舞》
拟从汉字的形体演变和字族关系入手,结合当前的考古和古文字研究成果,并联系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对和乐舞有关的汉字做深入的剖析,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华夏乐舞文化特质。
《汉字与避讳》
本书立足汉字,以语言文化为视角,从汉字和避讳的广泛联系中阐释丰富多彩的避讳文化,并力求其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兼具,雅俗共赏。本书在*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既可作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中外读者了解中华传统特色文化的读物。
《汉字与交通》
道路出行在古代人的生活里极为重要,涉及行军祭祀、等级礼制、五行方位、经济发展、手工制作等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相关的汉字。本书通过对与交通有关的汉字的分析,展示古人的交通文化。
《汉字与书法艺术》
本书从汉字的形体结构与书法艺术、汉字的字体演变与书法艺术、书法艺术对汉字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汉字与书法之间的特殊关系。让读者在领略汉字魅力和书法艺术的同时,真正理解汉字与书法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汉字与姓名》
本书从汉字的角度对古人姓氏名字进行分析,揭示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汉字与审美》
本书以近百个相关汉字的形体、意义为直接证据,结合经典文献的实例,配以图片,综合运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汇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多角度考证古代汉民族审美观的变迁,为汉字形体意义的发展理清一条文化脉络。
《汉字与数目》
本书主要通过认识数字的种类及字形结构,从甲骨文开始,探讨各类数字的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
《汉字与玉石》
本书首次从玉料和治玉、玉石与崇玉、玉器与用玉的角度,对中国的玉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在这种阐述中解析了大量的与玉有关的字,阐释了这些汉字之所以有如此形音义的原因,揭示了这些汉字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汉字与民俗》
中华民俗内容非常丰富,本书主要抓住几项重要的、有特色的内容,例如婚俗、丧俗、日常起居以及一些喜庆方面的习俗来展开,以民俗为主线,以汉字形体结构及意义特点为依托,将汉民族的风俗与汉字有机结合,揭示汉字背后隐藏的民俗的基因,为读者展示一幅幅民俗风情的画卷。
《汉字与色彩》
从最基本的十几个色彩字的形体出发,解释每个字的构成部分(又叫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字形的读音和意义,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色彩字如何从上古单音节表达逐渐发展到双音节、多音节表达事物的色彩。
《汉字与医疗》
主要是通过收集并分析与中医药相关的汉字,选择单个的汉字进行分析,兼顾个别的复音词。许多汉字在复音词中已经成为语素,仅凭单个汉字难以反映其全部含义。本书包括针灸、本草、方剂、导引保健等各方面,将汉字与传统中医药结合起来,揭示汉字中所蕴藏的中医药文化。
《汉字与刑法》
本书重点介绍了刑法名称的演变、刑罚种类、犯罪与罪名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名称(监狱、法官、司法机构、刑具),通过对与刑法有关的汉字的解读展现中国古代刑法的基本面貌,让读者对我国古代刑法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从这个层面审视中华文化的广博、灿烂以及糟粕、不足。
《汉字与神话》
本书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和历代文献典籍为语料,参照训诂学、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坚持文字、文化、神话三者互相求证的原则,试图对一系列与神话相关的汉字结构部件进行解析和文化解读,以此来挖掘上古社会神话传说的奥秘,从神话记载中揭示汉字文化,在吸收、借鉴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指出前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疏漏和偏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五部分:汉字与自然 《汉字与植物》
以与植物相关的汉字为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文字形体角度考察古人对植物的认知;从植物的文化象征角度考察汉字的意义、文化内涵,给读者展示一个比较全面的汉字植物文化世界。
《汉字与动物》
本书就是选用与动物有关的一系列汉字,诸如生肖动物汉字、动物崇拜汉字、历史灵异动物汉字等,从分析字形出发,全面、多角度地阐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部分摘录:
凤 凤fènɡ 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中国文化中的四灵动物之一,《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凤”的甲骨文和小篆分别写作 、 。甲骨文的“凤”为象形字,形体就像凤凰。篆书从鸟从凡,为会意字,表示凤是生风之鸟。简体字从鸟,从又,表示不断产生风的是凤鸟。所以,凤的本义就是凤凰。中国古代文献也对“凤”作了大量解释,如《说文解字》:“凤,神鸟也。从鸟,凡声。……凤飞,群鸟从以万数。”《韩诗外传》云:“夫凤之象,鸿前而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喙。”《山海经·南山经》:“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许。”
凤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一起成为汉民族的图腾形象。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亦可称为丹鸟、火鸟、鹍鸡、威凤等。凤凰的起源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白色陶罐,其颈部和肩部各印有东方神鸟图案,一只朝向正面,一只侧面回首。据考古专家鉴定,这件陶器上的神鸟图案就是凤凰,比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凤凰图案至少要早4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凤凰图案。据《尔雅·释鸟》郭璞注解说,凤凰的特征是:“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许。”还说凤凰六像:头像天,目像日,背像月,翼像风,足像地,尾像纬,即指从头到脚的六个部分。据古人记载,凤凰有许多不同的种类,种类不同,其象征也不同,传说中根据颜色的不同共有五类,分别是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鸾、黄色的鹓刍鸟(yuān chú)、白色的鸿鹄和紫色的 (yuè zhuó)。
和龙一样,凤凰已化为一种精神,深深地渗透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传说凤性格高洁,不是清晨的甘露不饮,不是细嫩的青竹不食,不是千年的梧桐不栖。凤好结集为群,来则成百上千。古代人们认为只有在君主贤明、政治昌达时,凤才会出现,所以凤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凤不仅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鸟,也是封建皇权的象征,历来皇家、贵族之用多以“凤”命名,如凤车、凤驾、凤辇、凤邸、凤盖、凤冠、凤杖等。关于凤凰的神话、传说和典故相当多。比较著名的如凤凰涅槃的神话传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前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槃”。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因而凤凰成了生命顽强的象征。
凤凰被认为是百鸟中最尊贵者,为鸟中之王,有“百鸟朝凤”之说。《韩诗外传》记载说:黄帝即位,自以为天下太平,想亲眼看看传说中的凤凰。为此,他请教天老。天老回答:凤凰显形,乃祥瑞之兆,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如能见到它一掠而过的身形已实属不易,如果还能看到它在百鸟群中飞舞,那就是千载难逢的祥瑞了。黄帝听后很不高兴,说:我即位以来,天下太平,为什么连凤凰的影子都没有见到?天老说:东面有蚩尤、西面有少昊、南面有炎帝、北面有颛顼,四方强敌虎视眈眈,哪里来的太平?黄帝听后便率兵攻讨,于是天下一统。这时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他看到的瑞象便是百鸟朝凤。
人们还用“凤毛麟角”来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容止》里记载:东晋将军桓温以“凤毛”一语称赞丞相王导的第五子王敬伦:“王敬伦风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北史·文苑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麟角”,和凤毛一样,形容少而珍贵。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描写“凤”的诗歌,比较有名的如唐朝伊梦昌《凤》:“好是山家凤,歌成非楚鸡。毫光洒风雨,纹彩动云霓。竹实不得饱,桐孙何足栖。岐阳今好去,律吕正凄凄。”唐朝杨嗣复《仪凤》:“八方该帝泽,威凤忽来宾。向日朱光动,迎风翠羽新。低昂多异趣,饮啄迥无邻。郊薮今翔集,河图意等伦。闻韶知鼓舞,偶圣愿逡巡。比屋初同俗,垂恩击壤人。”唐朝李峤《凤》:“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鸣岐今日见,阿阁伫来翔。”
在汉语中,“凤”也被用来组合成为数不少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其中以成语居多,如:凤毛龙甲、凤毛麟角、雏凤清声、梧凤之鸣、凤毛鸡胆、认鸡作凤、托凤攀龙、攀龙附凤、威凤祥麟、腾蛟起凤、乘龙配凤、鞭麟笞凤、凤表龙姿、锁凤囚鸾、中原麟凤、凤雏麟子、麟凤龟龙、望女成凤、莺翔凤集等。用“凤”组成的谚语数量较少,如: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落水的凤凰不如鸡。用“凤”组成的歇后语有:凤凰麻雀换巢——贵贱颠倒;凤凰山上没凤凰——徒有虚名;凤凰身上插鸡毛——多此一举;凤凰树开花——红极一时。
龟 龟guī “龟”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分别写作 、 、 。甲骨文的龟为象形字,其形像乌龟。金文还是象形字。所以“龟”的本义就是乌龟。中国古代文献是这样描写“龟”的,《说文解字·龟部》:“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龟头与它(蛇)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蛇)为雄。象足、甲、尾之形。凡龟之属皆从龟。”《初学记》卷三十引《洪范五行传》:“龟之言久也,千岁而灵,此禽兽而知吉凶者也。”
龟属爬行纲龟鳖目龟科,陆栖性动物。也泛指龟鳖目的所有成员,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体上部长有非常坚硬的甲壳,头、尾和四肢都有鳞,受到惊扰袭击时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在中国常见的种类有乌龟,龟壳可熬制成龟胶,是常用的中药。大多数的龟为肉食性动物,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食,亦食植物的茎叶。龟通常可以在陆上及水中生活,亦有可以长时间在海中生活的海龟。常见的大型陆龟种类有象龟,体长1.5米,重200千克,以载人爬行而著名。绿毛龟是人们喜爱的展览动物,它实际上是背甲上生育绿藻的金龟或水龟。龟的耐饥饿能力强,数月不进食也不至于饿死,一般乌龟两年左右换一次龟甲。其寿命可以长达300年,甚至千年。因此,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吉祥动物,象征着长寿与长生不老。中国古籍里就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如《抱朴子·论仙》记载:“谓生必死,而龟鹤长寿焉。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宋朝诗人侯置在《水调歌头·为郑子礼提刑寿》里说:“坐享龟龄鹤算,稳佩金鱼玉带,常近赭黄袍。”晋朝郭璞《游仙》:“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长寿、稳健、坚持不懈、忍辱负重、脚踏实地的龟,也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龟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的四灵动物之一,并且只有“龟”在“四灵”中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古人认为龟是人与天神之间联系的中介,通过它还可以领会神的意志,尊崇龟就可以获得神的保佑。《十三经注疏》记载:“象物,有象在天……麟、凤、龙、龟谓之四灵。”《述异记》也说:“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年曰灵龟。”
龟还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商朝统治者迷信鬼神,在他们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占卜吉凶,又在龟甲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就称为甲骨文。清末学者王懿荣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的王室遗物。因发现于殷墟,又称为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资料,成为研究历史、文学、语言的重要对象。
当然,龟在中国文化里的形象也是多样的,还时常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唐朝后期,龟开始由神圣的“灵物”变为詈辞。在中国古代,因交通工具落后,被缠上了小脚的妓女应召去陪客的时候,只能让男工像乌龟那样,把妓女背到酒肆,这些把妓女背来背去的男工,就被称为“龟奴”;妓女年老色衰,如没有人赎她从良,就只好下嫁给“龟奴”。而妓院里的老鸨也常常和嫖客们打情骂俏,老鸨的丈夫在这个时候只能躲避,缩在后边不能出面,因此被称为“乌龟”或者“龟头”,意思就是“龟奴”的头。但后来又推而广之,大家就把所有那些妻子红杏出墙的丈夫,都称为“乌龟”了。而如果明知妻子有染而又忍让而活,那就被称为“缩头乌龟”了。再后来,大家又根据龟和鳖的头上都长有绿色花纹的特点,把“乌龟”和“王八”称作“戴绿帽子”的人了。
“龟”也在汉语宝库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由“龟”组成了一定数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成语如龟年鹤寿、刮毛龟背、龟龙片甲、龟鹤遐龄、鸡胸龟背、龟文鸟迹、无待蓍龟、龟厌不告、筮短龟长、缩头乌龟、龟龄鹤算、犀顶龟文、蝉腹龟肠、兔角龟毛、龟玉毁椟、悬龟系鱼、金龟换酒、传龟袭紫、龟龙麟凤、十朋之龟等。用“龟”组成的谚语比较少,如千年王八万年龟。相反,用“龟”组成的歇后语就多一些,如:乌龟垫床脚——硬撑;乌龟笑鳖爬——彼此彼此;乌龟莫笑鳖——都在泥中歇;乌龟爬泥潭——越爬越深;乌龟爬在门槛上——进退都要跌一跤;乌龟吃秤砣——铁心王八;乌龟请客——尽是王八;乌龟吃王八——六亲不认;旱地的乌龟——无地容身;黄鼠狼啃乌龟——无从下口;乌龟打架——硬碰硬;乌龟吃煤炭——黑心王八;乌龟遭牛踩一脚——痛在心里头;乌龟爬旗杆——想高升;乌龟变黄鳝——解甲归田。有趣的是,含“龟”字的词汇,褒义的占多数,并且大多是形式整齐的成语,而关于乌龟的通俗易懂的俗语、歇后语大多为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