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11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龙凤呈祥
龙是华夏祖先的化身,凤是民族飞翔的理想,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象征着我们民族多元一统的抟成历程,凝聚着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力量和阴阳和谐的情韵,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中国文化龙飞凤舞,自强不息。
书同文字 “文”是花纹,是万事万物的象形符号;“字”是生育,是文与文相亲相爱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由汉字组成。汉字的理想是“书同文字”,统一的字形与书写,锻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骨骼。汉字以整齐的身姿站立着,砌成中华文明的长城。
载之书册 《尚书》有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册从契刻发展到书写,以甲骨、简帛、金石等形态而存在,而纸的发明带来了书写与传播的便利,进而制作出纸墨飘香、书法隽美的印刷书籍。经典于是乎产生,传统于是乎继承,学术于是乎发明。
仁义礼智 仁、义、礼、智,是中华伦理的“四维”,支撑起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它们根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蕴育于上古礼乐文化,由孔子创发,孟子阐明,在汉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维系人伦、高扬人道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学 古代中国创造了自成系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书院等教育机构和制度;确立了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后教之,使之成为君子。
王霸之道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国历史车轮的轴心。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国体设计、德刑关系有着精致的设计与阐述。兴亡成败,载舟覆舟,为后世留下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塑造了中国人情理兼顾、改革变通的政治性格。
四海之内 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
赤县神州 中国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大禹治水,又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国地理文化的神话传说,它消解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主体,呼唤着宏大的政治空间,“九州”象征着中国统一的文化地理观念。
风土人情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纵横万里,百族共生,风土人情,五彩缤纷:合两性之好的婚规、舌尖百味的饮食、继祖正体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礼仪、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庆的节日,描绘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
九流十家 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渊薮与源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知识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跃,诸子们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游说救世,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
内圣外王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虽屡经坎坷,甚至濒临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社会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
莲花净土 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要的三个精神传统,共同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绵延和影响。
抱朴归真 道教是中国古代巫术与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产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响。
文苑英华 中国古代文学是礼乐文明开出的奇葩,礼是社会规范,发为文章;乐是心志情怀,发为诗歌。诗言志而缘情,文明道以立言,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是中国书写的范式。诗意和文采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的灵魂。
今古传奇 说部之体,渊源于史传;志怪志人,滥觞于六朝。唐传奇、宋话本,各擅其胜,文言白话,自此始分,小说之义,渐与今同。章回长篇,明清为盛,四大奇书,雅俗共赏,《红楼》一梦,是为巅峰。而话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间刊刻,流播市井。讽时骂世,谈鬼说神,演说痴情,了断公案,演绎历史,表彰忠义,尽在今古传奇之中。
花雅争胜 百戏杂剧、南戏传奇、海盐弋阳、花雅争胜,中国戏曲早形成于民间社会,随着历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产生了许多精湛的经典之作,悲壮的《窦娥冤》、凄凉的《梧桐雨》、华美的《牡丹亭》、幻灭的《桃花扇》…
艺舟双楫 毛笔是中国造型艺术独步于世界的工具,书写勾勒,气韵生动,浓墨淡彩,随类赋形。在墨香纸韵的支持下,毛笔抒发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胸襟意气和对人生的心灵感怀:“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金声玉振 音乐是维持道德教化和抒发个人情志的工具,中国古代音乐在制度、机构、乐器、乐理等方面均有独造,《诗经》皆是乐曲,《楚辞》亦为歌诗。所谓高山流水,大音希声。古人诗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采菊东篱 山水、园林、饮馔、游艺,表达了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姿态和诗意的栖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却赋予它生命肌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托了人生的志向与抱负。
红粉闺秀 红粉与闺秀,是中国古代两大女性群体。在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制约下,她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受到制约,但是她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赢得了尊严与地位。山间竹喧归浣女,浔阳江头听琵琶。感伤如梦青春,珍惜花样年华。
天工开物 被科学视为巫术的中国古代数术文化,积累了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经验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国人用阴阳五行分析物质关系,催生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被全世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皆发明于汉唐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悬壶济世 中国古代医学辨五味以养形,节情欲以养神,和天气以养精。从调养五脏,到调治性情,再到察占节气,使自然赋予身体的元气精神得以保持,形体血气得以长养,包涵于其中的道德心灵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于王道。
风月同天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公元8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的话,呼唤起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信心。从汉至唐,东亚各国分享中国的文化成果,并各自奉献出智慧,共同建构了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古代东亚文明。
变法图强 文化因传承而不息,因变通而不衰。明清以来,中国因专制自大而固步自封,国势不振。至近代列强纷至,国门洞开,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于是穷则思变,仁人志士借鉴西方文化,探寻救国之道,虽屡遭挫折,仍前赴后继,谱写了争取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壮丽乐章。
作者介绍: 徐兴无,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著有《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新译〈金刚经〉》《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刘向评传》等。
黄德宽,安徽大学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长,著有《汉语文字学史》(合著)、《汉字理论丛稿》、《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汉字的释读和探索》、《古文字谱系疏证》(合著)、《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古汉字发展论》等。 程章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著有《魏晋南北朝赋史》《刘克庄年谱》《世族与六朝文学》《古刻新诠》《石刻刻工研究》等。 许勇,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撰有《〈耆旧续闻〉文献研究》,发表《陈鹄非<耆旧续闻>的作者》《<东斋记事>异名佚文考》等论文。 周德丰,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著有《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合著)、《中国现代人生哲学》(合著)、《中国哲学小史》(合著)等,参加编著方克立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 闫广芬,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著有《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经商与办学——近代商人教育活动研究》《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等。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鸿国讲座教授,著有《权力的黑光》《中国文化节奏论》《“忠”观念研究》《秦汉社会史论考》《千百年眼:皇权与吏治的历史扫描》《秦汉史:帝国的成立》《中国历代王朝开国检讨》等。

部分摘录:
吉祥物 古人认为,天下太平到来之前,龙凤等祥瑞都会呈现出来,所谓“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于是“龙凤呈祥”成了吉祥语,成了民间的年画题材,成了绣在丝绸上的图案……龙、凤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标志,是中国人的吉祥物。
讲中国文化,不妨借“龙凤呈祥”这句吉言谈起。
任何文化中的个人,都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这是自然的性别分类。但是中国男人的名字里往往有“龙”字,李小龙、成龙简直是中国男人的形象大使。女人名字里往往有“凤”字,我们都认识凤姐这个人,也喜欢听凤飞飞的歌。因此,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男女还拥有另一种分类,这是文化分类,龙、凤就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男女组成一个家,既是自然血缘的结合,也是文化的融合,是最小的文化共同体。男女和谐,这个家才能幸福吉祥,这大概就称得上是“龙凤呈祥”了。由“家”扩大到“国”,再扩大到“天下”都这样,那就叫做“天下太平”。古人认为,天下太平到来之前,龙凤等祥瑞都会呈现出来,所谓“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于是“龙凤呈祥”成了吉祥语,成了民间的年画题材,成了绣在丝绸上的图案……龙、凤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标志,是中国人的吉祥物。
为什么中国文化的标志是龙、凤,不是狮子、老鹰或者老虎呢?这是由中国漫长的历史筛选出来的,我们的祖先和先民们划分为许许多多的部落和氏族,他们一定有五花八门的动物或植物标志,其中的“四灵”,龙、凤、麒麟、玄武(一个神龟身上再绕着一条蛇)等是中国古人创造的超自然动物,龙和凤算是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这些超自然动物讲了几千年都没有被目击过,好像水怪和野人一样。可是它们完全依靠中国文化的想象活灵活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场景中无处不在,这与我们现代文化制造米老鼠、唐老鸭、机器猫、灰太狼等卡通形象的过程差不多,要知道世界上很多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林林总总的神鸟神兽,只不过古人只创造伟大和神圣,没有兴趣创造我们喜欢的这些玩世不恭的宠物。
据说龙有麟,两栖,特点是变幻莫测,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形容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凤是东方神鸟,出现时天下太平。《说文解字》说:“凤,神鸟也。”又说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于四海之外,飞过昆仑山,饮于砥柱山,在弱水之间洗濯羽毛,宿于风穴之中。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安宁。其他古代文献中有关龙和凤的传说也是这样,既令人着迷神往,又不知所云,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或者徽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被赋予不同的联想,叠加了不同的内涵,比如龙可以象征男人、帝王、东方星座、木、青色、云雨、江河……凤可以象征女人、帝后、南方星座、火、红色、风……这对符号能够指代的事物太多,以至于它们本来指代的意思反而被淹没不彰,学术界也无法作出符合逻辑的界说,考据文章连篇累牍,莫衷一是,旧瓶子不断地装新酒,反而不知道这个瓶子当初是用来装什么酒的了。
如果从考古学的角度寻找一些实证的话,保守一点地讲,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的龙的艺术品是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大约5000年前的玉龙。鸟的艺术品出现得更早,比如距今约6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双鸟朝阳纹牙雕,红山文化中也有被认为是凤鸟的玉器,最可靠的可能是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那时中国已经是青铜器时代了。当然,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上,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动植物、人物以及抽象的图案。但有一点要知道,这些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与我们把玩、收藏的玉器决不是一回事,既不能用艺术标准衡量它们美不美,更不能在拍卖行里叫喊值多少钱。玉器是新石器文明工艺技术的巅峰作品,是那个时代物质文明的结晶;玉器是神圣的,往往用于祭祀,或表示社会等级,人们可以通过它们与神灵或者祖先们沟通。玉的神圣性一直延续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现在还有许多人喜欢佩玉在身,多多少少也相信玉有点灵性,中国的瓷器就是人工造出来的玉。
玉石连同上面雕刻的这些动物就好像用来卜筮的龟甲、兽骨、蓍草一样,被视为具有灵通的功能。中国先民文化中可能有很多动物充当人与神的媒介,但是龙蛇凤鸟之类最为普遍。进入青铜时代后,他们又频繁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同样起到沟通天地人神的作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于帝史凤,二犬。”意思是说凤鸟是上帝的使者,要用两只犬祭祀。《荀子·解蔽篇》引了一首古代诗句:“有凤有凰,乐帝之心。”可见凤凰就在上帝身边。《山海经》里描写道:夏禹的儿子夏后启、巫师们、四方的神和远方异国的人民,佩戴着玉器,乘着龙、蛇,跟随着凤鸟,歌舞升平。屈原写了一首中国最长最伟大的诗叫《离骚》,描绘他去昆仑游历时,“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玉虬是不长角的白龙,翳是凤凰的别名,他的车以四条玉虬作马,以凤凰为车,向着昆仑飞驰。他又写道:“吾令凤凰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这些场景,在1949年长沙战国楚墓帛画上和1973年长沙战国楚墓帛画上都有近似的描绘,表现人们通过龙凤前往上天和神的世界。因此,唯有驾龙乘凤才能前往神界,很难想象出一般的动物能有这么大的神通。尽管我们现在不需要它们引导我们上天入地,但是“龙飞凤舞”四个字,仍然能让我们感到精神振奋。
战国楚帛画龙凤女巫图
动物不仅成为人与祖先神灵世界的使者,而且是不同人群或者氏族的标志。所以,龙与凤不仅可以充作中国文化的标志,也可以当做中华民族的标志。
以动物作为族群标志是人类原始文化的普遍现象,古代华夏地区四周的民族有所谓东貉、西羌、南闽、北狄,这些名字都带有动物的标识。中国古代史书《春秋左氏传》里也记载了古代帝王用龙和凤鸟命名职官的事情。西方人类学家在调查北美五大湖地区的奥杰布韦人时发现了所谓的“图腾(ototeman)制度”。这种制度以动物或植物作为氏族集团的名称或符号,认为它是氏族的亲属或祖先,这个动物叫做“图腾(ototeman)”,意为“他是我的一个亲戚”,集团内的成员对它崇敬有加,禁止损坏、猎杀、食用,甚至将其神圣化。许多人类学家们把“图腾制度”当作人类氏族社会阶段普遍实行的社会组织方式,用来解释许多民族的原始文化。后来他们发现“图腾制度”好像并不是人类氏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制度,也许是人类学家们的一种幻觉。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思想家、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写了一本《图腾制度》,几乎颠覆了图腾理论,他说这是一种“图腾主义”。按照他的理论,人类将自己与某种动物或植物联系起来,只不过是出于人类心智的本能:要将自己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而原始阶段的人类缺乏逻辑思维的抽象概念或符号,不能对事物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分析归纳,只能用联想的思维方式,采用具象的词语标识事物,说到底就是比喻式的思维和语言。原始文化中的人们没办法像我们现代人那样用抽象符号标明事物,比如说:“我们是A氏族,他们是B氏族。”但他们能够说:“我们是熊族,他们是鹰族。”但这样说话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熊,他们就是鹰。”而是意味着:“我们和他们不是一个氏族。”当然,以熊和鹰为标识的氏族往往会将熊和鹰的特性联想成本氏族的精神力量,将其形象作为氏族徽记,甚至认为与自己有亲属关系或是自己的祖先,对它产生认同和敬畏的心理。
没想到西方人类学的图腾的理论传到中国后大加流行,成为塑造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学术工具。因为近代中国饱受列强凌辱,特别需要发扬民族主义,凝聚民族精神。于是富有爱国精神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学者们运用这个理论解释中国古代社会,从文献和考古材料里找出一大堆的古代中国的“图腾”,解释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血脉联系。特别是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一些学者将救亡图存的使命感贯彻到学术研究之中,唤起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有人说龙与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又有人说“华夏”的名称意为以“花”为图腾的人。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在上世纪40年代写了一篇轰动学界的论文《伏羲考》,意在揭示中华民族是龙的后代。他认为中国古代有很多用图腾制度组织起来的氏族,比如西晋学者郭璞在给《山海经》作的注里说,夏人的祖先鲧(大禹的父亲)死后化为一条黄龙;《诗经》里面歌颂商人的祖先诞生,是因为商人的祖母简狄吞食了玄鸟的卵,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于是闻一多先生便推测“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他又认为古代各氏族的图腾最后都纳入了龙图腾之中,龙是一个综合式的图腾,他说:
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这综合式的龙图腾团族所包括的单位,大概就是古代所谓“诸夏”,和至少与他们同姓的若干夷狄。
他的说法影响很大,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唱“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人类学家想象出来的图腾学说,居然被中国的学者和民众们广泛利用,创造出一个现代式的民族神话。原来画在大清帝国国旗上代表真龙天子的那条龙,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图腾。这种观念尽管不完全符合文化历史的真相,但的确是时代思潮和民族情感的产物,并且形成了实际的民族认同的心理,这和我们说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是一回事,只是一个比喻,表达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血缘”关系,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血缘”关系。
因此,不要以为“图腾主义”或者联想具象的思维方式只属于原始文化,现代人的文化也是这样。比如中国人给孩子起的名字,除了龙凤之外,还有许多叫“小虎”、“阿牛”的;再如各国的国旗、国徽,大多由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动物植物构成图案;我们的产品商标、广告也制造出大量的神话形象。这些比喻和形象包含着引发人们信仰与情感的巫术力量和艺术力量,不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且在信息时代与图像时代更为流行。就在本书写作之际,《龙图腾》电影已经上映,而一部叫做《狼图腾》的小说突破了500万册,根据它拍摄的电影,票房已突破亿元大关。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