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世界运行的逻辑:理想国探索世界入门书单合集(全14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83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世界运行的逻辑:理想国探索世界入门书单合集(全14册)》包括《存在与时间》读本《超凡:我们的身心极致及天赋的科学》《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一个可能的摄影理论》《每个人的经济学》《设计与真理》《神经的逻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万物起源:从宇宙大爆炸到文明的兴起》《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物质的秘密:藏在微观粒子里的神奇世界》《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决策》《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
《存在与时间》读本:本书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他在改写过程中,力图尽量减少文字上人为的困难,而尽少伤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只为达成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为一本很值得读的书,提供一个读者能贯通阅读的本子”。
《超凡:我们的身心极致及天赋的科学》
《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本书作者从粗略、杂乱甚至偶尔自相矛盾的实证中,梳理了描述人类悠久历史的简明架构。运用这些架构能同解析人类历史的惊人事实和详载于这本书中的现实世界。延续《国富论》《资本论》《西方世界的兴起》以及《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的发展脉络,以“大历史”的角度讨论:“我们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为什么要走那么久?”“为什么贫富不均?”“我们要往哪里去?”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一个可能的摄影理论》:本书由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和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全书收纳超过240张图片,是两位作者对摄影的实验和演绎。“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实性。需要加以检验的只是照片以何种方式能够或不能赋予事实以意义。”写下这些话时,我们时代两位深刻而雄辩的视觉探索者,对一种似乎是最直截了当的艺术形式的歧义性,提出了最为独特的思考。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每个人的经济学》本书作者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张夏准教授,从基本概念出发,以开放态度解读各个经济学派观点,简洁幽默地揭示每个经济角色的行动逻辑。启发你看清更真实的环境背景,明智理性地对日常经济事务做出决策。教你做一个经济思考者,创造更有活力、更稳定、更公平、更幸福的生活。
《设计与真理》本书将“设计”从狭义的专业概念中解放出来,放置到现代人类生活的诸种行为中去考察,分析了在人类的精神层面设计活动如何发挥作用,并试图在最后提出,整个社会的自由创造与人精神的自由创造如何通过设计思维达成,是一种对跨学科人文研究热潮的回应。除了一般的产品设计、建筑设计,作者用大量笔墨论述了个人时间日程的设计、知识架构的设计、公司管理模式的设计,以及社会制度(也即如何实现自由)的设计。文中列举的案例除了汽车、家具外还有大量艺术品、文学作品甚至社会法案。设计与文明的诸种面向深度碰撞。
《神经的逻辑》从8个令人惊奇的问题开始,带你理解迷一样的人类行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自身。跟着作者不断解谜,如侦探小说般神经的逻辑,彻底明白我们日常的心理与行为的机制。
《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本书将全世界的神话故事统合到天、太阳、月亮、水、石、大地、植物、农业丰产、圣地、神圣时间等十类“神圣的存在”的类别之下,比较各地故事的共同之处,从而找到原始神话的“套路”和理解的核心。阅读本书,不仅能够理解原始神话,甚至能自己创造神话故事。
《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作者试图写一部不那么卷帙浩繁的世界历史,概述从第一批人类离开非洲到全球定居以来的历史,把人类历史的不同部分汇集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叙述。他在开篇坦言,有些宏大主题只能匆匆地一笔带过,就像火车疾驰而过时窗外的惊鸿一瞥。如此在世界历史中穿行,一些最迷人的景色得以呈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产生活演变,技术与技能的变革对人类的影响,宗教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塑造,地理自然环境对文明兴衰的影响,世界各个不同区域和人群、不同的文明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万物起源:从宇宙大爆炸到文明的兴起》:本书来源于耶鲁大学本科生课程,作者贝尔科维奇教授以一种非常精练但不失轻松愉快的方式,在短短215页的篇幅里,讲述了从大爆炸直到今日,约140亿年间所有重大事物的起源,依次覆盖了量子力学/天体物理学/化学/行星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和人类历史等等学科。
《我是谁,或什么:一部心与自我的辩证奇想集》: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围绕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分类编排,每篇结尾均附主编者的评论反思。选文、反思及二者间的隔空对话,各有精彩与妙趣,对理解相关哲学认知问题、生物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应大有助益。
《物质的秘密:藏在微观粒子里的神奇世界》
《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决策》:本书作者聂辉华,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教授奥利弗·哈特。他将前沿的经济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为我们的生活态度、职场策略,市场选择提供明确而实用的具体建议。
《哲学小史:西方哲学四十讲》:《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化与传承,仿佛看到人类思想和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

部分摘录:
伊雷内奥·富内斯掉下马背摔晕了。当他恢复意识时,身体瘫痪了,但记忆却变得极好,可说是好到了超人的级别。他能记起自己做过的每一场梦、每一次遐想。“他记得1882年4月30日黎明时南面朝霞的形状,并且在记忆中同他只见过一次的一本皮面精装书的纹理比较,同凯布拉卓暴乱前夕前夕船桨在内格罗河激起的涟漪比较。”富内斯的记忆变得没有穷尽,他发明了一套疯狂的记数系统,并在其中用特定的单词表示数字。于是,数字7013就成了“马克西莫·佩雷斯”,7014成了“铁路”。在他这种记忆系统里,数字超过了24000。
这个富内斯当然是虚构的,是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用他的非凡头脑创造出来的人物。他在短篇小说《博闻强记的富内斯》中写道,富内斯的这套记数法、连同他其他令人困惑的内心排列法都是毫无意义的,除了他本人谁都弄不明白,但至少,它们揭示了他的头脑中进行着怎样的活动。“从中我们能窥见或推导出富内斯生活的那个令人炫目的世界。”
这也是我们将在本章探索的世界。我们将会遇到的人在记忆的体量和精度上都逼近富内斯,但比富内斯更惊人的是他们都是真人。我们还会换一个角度,去看看对所有人来说,记忆的功能是如何的脆弱、可塑、完全不能信任,而且这居然是一件好事。记忆的奇怪,比得上博尔赫斯笔下最丰富离奇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更加神秘。阅读本章时,请记住我们在说到“她的记忆惊人”时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说她具有储存大量信息的能力,第二种是说她记忆的内容非同寻常。多数时候我们集中探讨的都是作为认知能力的记忆。28
我们先从一个数字讲起。这个数字我们念书的时候都有过起码的了解,它就是π,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的开头几位是3.14159……然后不断延长。它是无穷数,也是无理数,绵延不绝,永不重复,许多人都禁不住被它吸引。对有些人来说,这种吸引也许是灵性的;对另一些人,那又是征服的目标,就像登山者会因为“山在那里”而一定要去攀登一样。有些“记忆运动员”(这么叫是因为他们接受了大量记忆训练)尤其为π的无限性所吸引。
72岁的原口证(Akira Haraguchi)是东京附近的木更津人,他在2006年将π背诵到了小数点后10万位,背诵过程超过16个小时。在他看来,π代表的是对意义的宗教式探索。“背诵π的意义就像诵佛经和冥想。”他说,“世间环绕的一切都承载着佛的精神,我认为π就是对这一点的终极示范。”他是记忆圆周率的世界冠军,虽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并没有认可他的背诵。
正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是23岁的拉吉维尔·米纳(Rajveer Meena),来自印度拉贾斯坦邦的萨外马多布尔县。2015年3月21日,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韦洛尔理工学院里,米纳将π背诵到了小数点后7万位。他当时蒙着双眼,整个过程持续了9小时又7分钟。他告诉我说,激励他背π的一个因素是他的成长环境:他要证明自己虽然出身卑微,却仍能攻克世界上最大的记忆难题。
这些记忆高手的动机各不相同,用的也是不同的方法,但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是把数字转化成了一个故事。背诵π时,他们其实是在脑袋里叙述那个故事,同时将它回译成了数字。原口证的记忆系统根据的是日文里的假名,他把π的前五十个数字用假名编成了这样一则故事:“我是一个脆弱的人,离开故乡去外面寻找内心的平静,我将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死去。虽然死去很容易,我却仍要保持积极。”希望这个故事在接下去的10万个数字里能有些进展。
米纳则是把一组组数字转化成了字词,就像博尔赫斯小说里的那个富内斯一样。他在和我闲聊时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走出屋子,见到了罗杰·费德勒,又去了公园,穿上了一条牛仔裤,我花50块钱乘出租车去了办公室,并在那里挣了100块钱。”这些词语可以翻译成数字749099950100:我(74)走出屋子,见到了罗杰·费德勒(90),又去了公园,穿上了一条牛仔裤(999),我花50块钱乘出租车去了办公室,并在那里挣了100块钱。
记住这个包含7万位数字的故事花了他6年多的时间。除了能证明自己是世界上记性最好的人之外,“这还是一个增强耐心和信心的好办法,”米纳面无表情地说道。接下去,他的这两种品质就得到了充分考验——整整等待了7个月的时间,他的努力才得到了正式认可:“当我终于收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电子邮件,告诉我纪录申报成功时,我一晚上都没睡着。我把那封电邮看了好几遍。”
我好奇他的记性是不是和富内斯一样好,于是问他是否记得每一天发生过的每一件事。他说不行。他对面孔和事件的记忆很好,但并不能自动记住自己在每一天里穿了什么、吃了什么。不过我们在后面将会遇到一个这样的人。
* * *
既然我想理解那些记忆π的人,那么我最好先来研究一下这个数字,于是我花了一点时间浏览了一个网站,上面列出了π的前10亿位。29我用鼠标滚动了好一会儿,但页边的滚动标记显示我只看了5%。我预感到如果在这件事上耗时太久,精神会出问题。屏幕上滚动的数字使我想起了《黑客帝国》,但从里面我什么也看不出来,因为里面本来也什么也没有。π是一个无穷数,迄今已经算到了22万亿位。这些位数还没有(?)全部在网上公布。我回到了这串数字的开头,3.14159……并剪切下了最初的22514位。这只是整串数字中的一个片段罢了(话说回来,就算我剪切了1万亿位,仍只是这个无穷数中的一个片段)。我放松心情,开始仔细观看起来。
我不由想起了博尔赫斯的另一个故事:《巴别图书馆》。故事描写了一座神奇的图书馆,其中收藏了数量巨大、近乎无穷的书本,这座图书馆里有一片辽阔的空间,容纳了所有可能印刷出来的书本、每一种字母的组合形式。这些书本绝大部分毫无意义,但偶尔也会冒出一个单词甚至一个连贯的句子。图书馆里的人穷其一生,寻找有意义的书本。在浏览面前的这个π的片段时,我也偶尔会发现几座由数字构成的零星孤岛:接连出现的几个9,短短的一串0,看起来仿佛二进制的一串数字,还有几个连在一起、在数幕中构成蛇梯棋似图案的7。但这些都只是巧合,我知道它们并不传达任何意义。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沉迷于此。记忆这些数字是什么感觉?我想象了起来。
在丹尼尔·谭米特(Daniel Tammet)看来,这些数字有着实实在在的意义。在他眼中,数字都是带着光环的。它们有颜色,有质地,有形状,奇怪的是还有情绪。比如数字4,在谭米特眼中就是蓝色的,此外它还是一个羞怯的数字,他感觉这个数字很亲切,因为他自己也是个害羞的人。于是他就把4当作了自己的昵称。数字能对他发光、眨眼甚至咆哮,一串串数字能形成句子,表达情绪和感受。
谭米特今年38岁,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和译者。他生于英国,眼下在巴黎居住,我就是在巴黎见到他的。那是6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我们约在了圣日耳曼德佩区一家凉爽而翠绿的餐厅里见面。赴约之前,我着重测试了一下自己的记性,因为我以前对这一带相当熟悉。我冒着热浪在一条条老街上闲逛起来,沿路寻找着眼熟的地方——我最喜欢的一家牡蛎店,雷吉斯牡蛎厂(Huîtrerie Régis)就在附近。我还把搁置已久的法语拿出来用了用,并欣喜地发现还没有全部忘光。我愉快地记起了某天中午曾在雷吉斯用过长长的一餐,吃了21只牡蛎。
谭米特通晓多国语言,会说的约有10种。他还拥有联觉(synaesthesia),这是一种神经方面的状况,在他身上表现为看见了词语或数字就会看见颜色。“3是绿的,5是黄的,9是蓝的——很蓝的蓝,和4不一样;”他接着说道,“‘谭米特’这个词是橙色的,‘罗恩’是红的,‘胡珀’是白的。”(红与白,这配色挺好看,我听后松了一口气。)谭米特还有自闭学者综合征(autistic savant syndrome),他的智商在150至180之间,具体数字“根据量表的不同而变化”。
我不由觉得奇怪:同一个人的智商居然会测出这么大的出入。但对这一点我没有深究,我更惊讶的是他对智商的看法:和约翰·纳恩一样,他也坚持认为智商只体现了对智商测试的擅长程度,也批评这类测试“把智力简化成了一个数字”,说这没有意义——我们又遇见了一位声称金钱不是一切的亿万富翁。
但我来不是为了和他讨论智商。我想听听他是怎么创造背诵π的欧洲纪录,又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纪录的。他的背诵过程只用了5小时多一点,总共背了22514位。
谭米特是家里9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他说,小时候因为必须和弟弟妹妹们交流,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他作为自闭症患者的反社会倾向。他的自闭症的确比较轻微,交谈时我们目光接触,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照他自己的说法,他要刻意提醒自己才能做到这些。他小时候觉得交朋友和沟通都很困难。他学会的第一种语言就是数字。他在上学时为π所吸引,但是无穷数的概念又令他害怕。他到二十多岁时仍能感受到π的魅力,于是他打印了20页π,每页1000位,然后一头钻了进去。那副架势简直就像在跟数字谈心。
“我一看到数字就能体会到情绪和形状,这对我而言就像诗歌,譬如法语中的波德莱尔或是英语中的莎士比亚。π就像一首用数字写成的诗。我对其中的数字玩味越久,它的意义就越明显。因为我不断用新的素材来发掘它的意义,不断赋予它新的颜色。”我不由想起了原口证说过,在π的深处能发现佛学的道理。
谭米特从π中创作出了一首由牵动情绪的诗歌,并在牛津朗诵了它。在他看来,这很像公开朗诵一首真正的诗歌,或是演员进行一场表演。“我使用的是数字的语言,下面的听众都很感动,因为这虽然不是他们的母语,不是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但他们依然从我的体态、呼吸和口吻中感受到了数字的美。我把数字当成语言使用,这显然使听众受了触动。”
如果说原口证是把π当作佛经背诵,米纳背诵π是为了给村子争光、为自己夸口,那么对谭米特来说,背诵π的动机就简单多了:他只是为了交流。
在背诵π的那段时间里,他连做梦也会见到π吗?他说:“在快要睡着的那一刻,我会看见数字在眼前闪现,它们有形状,有色彩,有情绪,有意义。它们有的代表孤独,有的代表恐惧。”我不禁想到:要做到这个,是不是还必须具备勇气?“在背诵过程中,你有时会感到孑然一身。背诵最初的1000位时,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了你一个人,那感觉真是恐怖。然而当故事逐渐展开,你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背诵过程会使人精疲力尽。米纳回忆说,在9个小时的背诵时间里,他曾经腹泻发烧,简直无法再说出那些数字了。谭米特说他不知道那些演出漫长话剧的演员是如何做到的,但是那一个个饱含情绪的数字所引起的内心起伏,确实需要有勇气才能坚持下去。
“有人说他们听完我背诵之后眼里有了泪水,我知道我的声音里一定也有泪水。”谭米特说,“那是一种奇异的感觉:我既在数数字,又在讲故事……正是这件使我远离人群的东西,最后却帮我和人群直接沟通。”听他这么说,我想起了马克·里朗斯(Mark Rylance)说他在《耶路撒冷》(Jerusalem)中演完公鸡拜伦之后必须要做的事:他在剧中的表演激烈难当,结束后非得把身体缩成一团才能抽离角色,恢复镇定。“背诵需要勇气,因为有时它会使我心绪不宁;”谭米特说,“但我也知道背诵会带来美感,,给人勇气。”
剑桥大学心理系的丹尼尔·波尔(Daniel Bor)和同事对谭米特开展了一系列测试,有脑部扫描,还有一种叫作“纳冯任务”(Navon task)的心理测量。研究者先向被试展示一连串“整体”字符(可以是字母或者数字),它们由许多较小的“局部”字符构成,这些局部字符的作用是干扰被试的判断。比如被试可能看见了一个大号的数字3,它由许多小号的数字7构成,而他的任务是认出数字7。谭米特在辨认局部字符时比常人要快,也不太容易受到整体字符的干扰。
他的联觉也十分特殊。波尔在论文中指出:“我们发现谭米特的联觉能生成有结构的、高度组块化的内容,这能够加强数字的编码,对回忆和计算都有辅助作用。”30所谓“组块化”(chunking)指的是将较小的元素组合成比较熟悉的单位,它是记忆健将们常常运用的一种技术。比如数字10271962可以记成1962年10月27日。谭米特的自闭症和联觉似乎在帮助他记忆π。
波尔说:“谭米特的身上有一种特质:他非常倾向于关注学习对象的细节,比如数字之间的关系,比如外语单词的特征——它们是怎么发音的,又有什么联觉上的细节,这些他都可以用来增强记忆。我猜想这种注重局部的方法增强了他的特殊联觉形式。”
换句话说,谭米特把π看成了一个个联觉组块,他从这些组块中联想到了颜色和情绪,并将它们编成了一个故事。“他确实运用了一种辅助记忆法,但这种方法和他的联觉是密不可分的。”波尔说。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