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文史存典系列丛书(全 16 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367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文史存典系列丛书》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耗时十三个月,在浩如烟海的近代文史著述中,遴选出文史大家的经典作品,结集出版。全书共五卷 16 册。包括文物卷、考古卷、文化卷、建筑卷、史学卷,每卷特邀该领域具有标志性、旗帜性的学术文化名家为主编。文物卷特请谢辰生先生为主编,透过王国维、傅增湘、朱家溍等诸位先生的笔端,撷取时光中的吉光片羽,欣赏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考古卷特请刘庆柱先生为主编,选取梁思永、董作宾、曾昭燏等诸位考古学家的作品,将历史与当下凝在笔端,化作一条纽带,让我们可以触摸时空的温度;文化卷特请冯骥才先生为主编,胡适、陈梦家、林语堂等诸位先生的笔锋所指之处,让内心深处发出自我叩问,于夜阑人静处回响;建筑卷特请吴良镛先生为主编,选取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诸位哲匠的作品,遍览亭台、楼榭、古城墙,感叹传统建筑工艺的“尺蠖规矩”;史学卷特请李学勤先生为主编,跟随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等诸位史学大家的笔尖,游走在历史的长河中,来一番对悠悠岁月的探源。
分卷介绍: 史学卷: 《故宫旧档》核心主题是故宫档案研究,主要针对故宫保管的清朝档案史料价值进行梳理。分为清史类、奏疏类、政府机关类。该书体现了档案史料与历史研究的关系,清代档案的发现、整理、编纂对促进历史研究所起的作用。 《华夏与四裔》主要内容包括:夏族的起源与史前之鄂尔多斯;诸夏的分布与鼎鬲文化;殷族与史前渤海系诸氏族的关系;南宋初年黄河南北的义军考;两宋时代汉奸及傀儡组织;元代中原人民反对鞑靼统治者的斗争;辽沈沦陷以后的明史;论南明第二个政府的斗争;论史前羌族与塔里木盆地诸种族的关系等。《华夏与四裔》主要内容是论述中国古代史上中原与边疆之间的往来,理论问题在先,论述具体问题的文章,按照朝代排序,兼顾文章写作时间。 《治史》主要收录翦伯赞有关史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略论中国史研究》《怎样研究中国历史》《评实验主义的中国历史观》《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等13篇文章。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主要收录了雷海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民国时期世界局势等方面的论述。 《殷辂与周冕》主要收录了王国维关于殷周政治制度的诸篇文章。 《材料与工具:传统学术的改造》收录傅斯年先生对历史研究的方法所作的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打破王朝体系的问题;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文与道、史与论;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怎样研究中国历史;再论中国史研究等内容。 《先秦学术史》收录傅斯年有关先秦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战国子家叙论、性命古训辨证、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社会的缘故、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等内容。 建筑卷: 《古建新生:传统建筑与现代都市》是林徽因在新中国成立后,就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现代建筑设计规划中如何融合与应用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其中也包括介绍部分国外经验,现代工艺手法,现代设计理念等篇章。 《皇城与宫城:明清帝京的营造》选取了单士元的建筑研究作品,分为故宫的建设、故宫的建筑、其他古建、建筑工艺研究四个部分来分别讲述古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塔刹艺术探源》收录刘敦桢对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塔、刹、石窟、寺院的调查笔记等,比如,北平护国寺残迹、河北定县开元寺塔,云南之塔幢等。 《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是梁思成就我国建筑尤其是经典代表历经的精心设计、巧妙施工、潜心装饰等技艺成为传世之作后,付诸了巨大的心血和智慧将其规律特点总结梳理成文的理论著作。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日渐式微,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研究和记录建筑发展的资料更显得弥足珍贵。全书分四部分组成,分别由祖国的建筑、建筑创作中的重要问题、北平文物及随笔组成,体现了梁思成持续连贯的学术素养和思想主张。 《哲匠遗珠》选取了刘敦桢的建筑研究作品,收录有《中国之廊桥》《六朝时期之东、西堂》《中国之塔》《中国的建筑艺术》等文章。 《中国古代建筑考》选取了林徽因的建筑研究作品,分为建筑史、古建调查、北京建筑三部分,从不同方面考证了中国古代建筑并记录特点。 文物卷: 为《文字的源流》主要收录了王国维关于甲骨文、金文、简牍、石刻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其中,既包含历史方面的研究,也包含了文字方面的研究。
文化卷: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作者雷海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批判。前三篇由三个不同的方向探讨秦汉以上的中国。第四篇专讲秦汉以下的中国——比较静的中国。第五篇合论整个的中国历史。下编的主题是探讨抗战建国中的中国。
考古卷: 《文化·器物·衣冠》选取曾昭燏作品中有关博物馆类和考古文化类的内容辑为一册,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中国博物馆之沿革;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保管工作;开展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从彭山陶俑中所见汉代服饰等,通过考古学研究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解读。
部分摘录:
整理清代实录记 实录为封建皇帝死后,由继承帝位的儿子命史官编辑死去皇帝的生平事迹以告后世根据的材料,是前皇帝在位时所留下的有关政治活动的文书档案。其中包括诏令、奏议和每日记录皇帝活动的起居注,从中取材主要事迹,按年月排比成书,是我国编年体裁的史料书。由于是号称“据事直书,不加褒贬”,所以名为“实录”。在书修成后,给死去的皇帝冠以谥号,即某祖、某宗。以清代为例,如康熙皇帝谥为“圣祖仁皇帝”,乾隆皇帝谥为“高宗纯皇帝”之类。考之旧籍,在唐朝私人记其父祖生前事迹,亦可称为实录,如唐朝人李习之曾著有《皇祖实录》一书。大约在唐以后,实录一名逐渐为王朝皇帝专用了。
在我国史籍《隋书》、《唐书》经籍志中,可以见到著录历代皇帝的实录。《唐书》著录尤多。在《唐书》里并称《唐高宗实录》为“初敬播所撰信而详”,以证明其据事直书。此后历代史书的艺文志里,大都著录各朝实录,但原书多已不传,只有少数分散著录于各种丛书中。今天我们能见到的清代以前王朝较完整的实录,只有明代一朝的传钞本,其原修本亦未之见。明代实录在一九四〇年左右已据南京图书馆所藏的传钞本影印出版。在北京图书馆亦藏有一部完整的传钞本。按明王朝定例,历朝实录在修成后,其稿本则焚于蕉园。这个地点就在北京太液池金鳌玉桥之南畔。正本留在宫中和皇史宬。所以实录初稿本,则无从得见。但在明清故宫内阁大库档案中,却存有明代景泰皇帝实录稿本零散册。按明代自从正统皇帝复辟,景泰帝即废为郕王,死后不以一代皇帝视之,不葬入昌平陵区天寿山,别葬京西金山,亦不纂修实录。到成化朝始复称帝号。当日有沈鲤一朝臣,上书请修景泰皇帝实录,奉旨回答是“着候纂修”(见《古夫亭杂录》)。景泰实录大约即在这时补修的。此外,还有明宣宗实录底稿、明世宗实录底稿残本。明代既定制各朝实录修成后的稿本,均应在蕉园焚毁,而景泰、宣宗、世宗实录稿本却残存在内阁大库明代档案中。一九三三年我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整理明清档案时,得见此孑遗,为之欣喜。历史故事,在前朝灭亡后,后继之王朝必为前朝修史,材料所取资则为前朝档案、文书,包括起居注、实录等。史书修成所利用之史料,大都销毁。在清朝却保留了传钞本的明代实录。清代焚毁明代人著作,列为禁书者达数千种,而明代历朝实录则未大肆征集付之丙丁。当然,对明末万历、天启、崇祯三朝有关清初关外记载,则有所忌讳。而在清代入关后还用满文大量翻译明代实录,在北京大学所藏清代内阁档案中,有用满文翻译明代实录记录档案二册,内容是翻译明代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各时代实录。清顺治三年,还曾翻译过《洪武宝训》(见《顺治东华录》)。清朝翻译前朝皇帝的宝训及实录,当然是为了借鉴,为本朝统治的资治,此后并学习编修宝训(改称“圣训”)和实录的制度。据《顺治实录》载:顺治十二年四月癸未谕太祖武皇帝创业垂统、太宗文皇帝积功累仁……实录业已告成。朕欲仿《贞观政要》、《洪武宝训》等书,分类采辑,汇成一编……称为“太祖圣训”、“太宗圣训”。清朝在统一全国后,一切典章制度大都沿袭明代的。清代所修各朝实录,其初稿虽亦规定循明朝之例焚稿蕉园,但在清朝国史馆中却留有几种不同形式的副本。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将清代国史馆改称清史馆,纂修《清史》,即世称连同目录在内一百三十一本的关内本清史稿。原来清朝在未统一全国还在东北地区称“汗”时期,也修过实录。这就是皇太极(清太宗)天聪九年曾为其父努尔哈赤(清太祖)编纂一部有图有文记录开国事迹和其他事迹的实录,题名《满洲实录》。在进关统一全国后,才改修太祖实录。这个绘图本实录,在乾隆年间庋藏在紫禁城乾清宫中。乾隆皇帝曾制副本两部,一部存在宫中上书房,另一部存在盛京(辽宁)故宫崇谟阁。以前辽宁图书馆根据崇谟阁本影印流传于世。至于天聪年间的初绘本,则不知流落何处,估计在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时烧毁。
从隋唐以来,历代王朝皇帝实录未闻有带图画者,后来清代各朝实录,亦无再有画图之本。而天聪年间绘图本,原来只题满洲实录,亦未称太祖实录。至于努尔哈赤的正式实录的编修,是在皇太极(清太宗)崇德元年将满洲实录中的图画撤去,整饬文字,改编成为太祖武皇帝实录,用榜纸画朱丝栏,墨书,黄色丝绸包装成册,旧藏清代实录库。一九三〇年,故宫博物院清理内阁大库档案时,发见此本于实录库柜中,曾用铅字排印小册出版,由于校对不清,错误讹夺之处甚夥。一九三七年前一二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专门委员孟森先生,曾建议照原式影印此书,当时与上海大东书局董事长目录版本学家董康商定,由大东书局承印。其时笔者在故宫工作,又是孟森教授的研究生,有幸参与其事,曾经摄影预制样张,未蒇全功。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原书去处现亦不详。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努尔哈赤实录时,不称武皇帝,改谥为高皇帝,雍正十二年对实录内容加以校改,乾隆五十年又一次修订,清太祖努尔哈赤实录算是最后定稿。总计努尔哈赤实录有五种:第一种为天聪九年绘图本满洲实录;第二种为崇德元年撤去图画谥为武皇帝本;第三种为康熙二十二年重修改谥为高皇帝本;第四种为雍正十二年校改本;第五种为乾隆五十年最后本。
其后历朝实录纂修经过如下:
清太宗(皇太极)实录,于顺治九年初修,康熙十二年校改,雍正十二年再校改,共修订三次。
清世祖(福临)实录,于康熙六年初修,雍正十二年校改,共修二次。
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实录初纂本,从前均存在内阁大库的实录库中。太祖实录初纂本签题《太祖武皇帝实录》,书中首行题“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实录”。太祖改称高皇帝实录首行题“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实录”。太宗实录首行题“大清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实录”。世祖实录首行题“大清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前三朝实录卷首均有序文,以后各朝实录纂成后,均由继位之子撰一序文冠于卷首,成为定例。
清圣祖(玄烨)实录,于雍正元年开馆修,首行题“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成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实录”。
清世宗(胤禛)实录,于雍正十三年十月开馆修(胤禛死后乾隆继位尚未改元),首行题“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实录”。
清高宗(弘历)实录,于嘉庆四年开馆修,首行题“大清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实录”。
清仁宗(颙琰)实录,于嘉庆二十五年开馆修(颙琰死后道光即位尚未改元),首行题“大清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实录”。
清宣宗(旻宁)实录,于道光卅年开馆修(咸丰即位尚未改元),首行题“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
清文宗(奕)实录,于咸丰十一年开馆修(同治即位尚未改元),首行题“大清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实录”。
清穆宗(载淳)实录,于光绪元年开馆修,首行题“大清穆宗征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实录”。
清德宗(载湉)实录,于宣统元年开馆修,首行题“大清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律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实录”。
清朝最后的皇帝宣统(溥仪)在辛亥革命时为人民打倒退位,成立中华民国,封建王朝制度最后告终,因之宣统无实录。在溥仪统治全国人民两年多的时间内,有人为之编纂大政记行世。辛亥革命后,溥仪仍居住在皇宫后半部,日后再迁居颐和园,此事载在“优待条件”内。但在一九一六年,溥仪却在皇宫中闹了复辟一事,人民极为愤慨。到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在人民的呼声下将溥仪逐出皇宫,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一九二五年十月,正式成立了故宫博物院。
在清点文物工作中,在乾清宫查到小红绫本清代历朝实录。案清代故事,在乾清宫庋藏历朝实录是清王朝典制。乾清宫本为皇帝寝宫,庋藏祖先实录有寓“敬天法祖”之意。内阁有实录库,是专收藏实录之库房,有小红绫本,有小黄绫本各一部。在皇史宬和沈阳故宫各藏一部蝴蝶装的大红绫本。实录库中的小黄绫本是实录修成后又加小改的稿本。原来实录纂修馆在修实录时,随时缮写分卷进呈皇帝审核,若有改动,则在本上粘贴小黄签。实录馆再根据黄签所写更改之处进行修改,然后即分缮大小黄红绫本的正本实录。内阁实录库官员习称有小黄签的小黄绫本为副本。
案清代制度,内阁每日必须将前朝实录送呈皇帝阅读一二卷,以示效法祖宗。实录分卷页数都极少,为了便于皇帝阅览。每日送呈皇帝阅览的实录,即实录库收藏的小红绫本。清代修定实录后,照例用满、蒙、汉文分别缮写三部,正本用安徽泾县榜纸,画朱丝栏,墨笔恭写楷字;存在国史馆的副本,则用东昌粗纸印蓝格,墨笔书写,有长形本、方形本两种,是为修史之用。
清代国史馆在顺治时属国史院,康熙二十九年纂修三朝国史,始设三朝国史馆。乾隆元年续修国史,乾隆十四年五朝本纪成书。乾隆三十年又重开国史馆,地点在紫禁城东华门内迤北,此后即成为有清一代的国史馆。辛亥革命后,旧民国政府即就其地改称清史馆,连同目录一百三十一本的号称关内的《清史稿》,清朝遗老即聚集于此而修成的。
往读史书,在《唐书》中著录唐高宗实录,称其实录信而详,据事直书,堪称实录。检清代前四朝实录,曾一再修改并润色词藻。案清代原为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长期拥有地方政权,臣服于明,传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声势渐强大,有南图大业之志,迁政权区于沈阳,并兴建具有象征都市规模之建筑。现在辽宁沈阳的清代故宫即权舆于此。明万历朝努尔哈赤死,其子皇太极继汗位,在天聪九年曾为努尔哈赤编纂实录,即前所称的满洲实录。崇德元年修订太祖武皇帝实录。由于不娴熟汉文,对皇帝尊严的语汇词藻朴实,因此后来屡加修饰,并有讳事实不使见之实录。过去故宫文献馆曾集体将旧本与改本进行校勘,并参考满文老档,由方更生先生执笔,根据校勘资料写出《清代实录纂修考》一文,发表在《辅仁学志》上,现在从方文中移录数例于下:
旧本写:太祖欲以女莽姑姬与孟革卜卤为妻,放还其国。适孟革卜卤私通嫔御,又与刚盖通谋欲篡位。事泄,将孟革卜卤与通奸女俱伏诛。辛丑年正月,太祖将莽姑姬公主与孟革卜卤子吴儿代为妻。
改本写:其后上欲释孟格布禄归国,适孟格布禄与我国大臣噶盖谋逆,事泄,俱伏诛。辛丑春正月庚子朔,上以妻吴尔古代。
旧本写:天命十年六月廿七日,大明毛文龙三百兵夜入耀州南荞麦街,至官屯方欲跃墙,时屯中未及准备,有青加努妻先执刀与那卖土二人妻内竖车辕为首登墙截杀其兵,敌人遂坠墙惊走。有守耀州总兵杨古里领兵尽追杀之。帝闻而奇之,乃宣至,赐青加奴那代妻备御之职,以金帛牛马列等重赏之。其名至此播扬于国中。
改本写:明将毛文龙兵三百人夜入耀州南之荞麦街地,至官屯寨,方逾墙入,总兵杨古里率兵击走之。
旧本写:天命十一年帝崩后,帝后原系夜里国主杨机奴贝勒女,崩后复立兀喇国满太贝勒女为后,饶丰姿,然心怀忌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致,留之恐为国乱,预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礼服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十二岁侍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心离,故相从地下。吾二子多尔哄、多躲,当恩养之。诸王泣对曰:二幼弟等若不恩养,是无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刻自尽,寿三十七……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