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宇宙科普全书:汇集了国内外顶级天文机构和学术资源(套装共六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73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太阳全书》:千百年来,太阳一直引发着人们的思考,它是地球存在的基础,人类崇拜的神迹:太阳到底是什么东西?由什么组成?为什么能发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年龄几何?还能存在多长时间?印度发生地震,为什么要讨论太阳的内部活动?……从古老神话到现代科研成果,化繁为简,逐步梳理人类对太阳的认知。
《行星全书》:美国宇航局NASA授权,历经数年珍藏行星档案图片震撼公开。从地球到日月星辰,NASA行星探索简史。在这场探索太阳系的奇妙之旅中,你将看到好奇号在火星工作时留下的车轮轨迹,火星环形山内围130度广角照片全彩模拟火星地貌,被网友疯狂喜爱的冥王星巨大的心形平原,以及土星北极壮丽到令人惊叹的红玫瑰图像等。在星际移民持续热门的今天,只要是对科学、天文学,以及茫茫天际中的未解之谜感兴趣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如获至宝的阅读体验,丰富对宇宙更深入的理解。
《星座全书》:这是一本观星进阶必备图书,社交中喜欢谈论星座,有关星座的一切,都能在这里找到答案。书中详细介绍了全天88星座的起源、神话及观测方式,配有精细的图表分析,以及NASA或哈勃拍摄的高清天文图像。本书没有繁杂的公式和深奥的科学理论,可供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观测、寻找定位各个星座、星体和深空物质。了解星座,这一本就够了。 《月亮全书》:英国天文协会权威专家重磅作品。献礼人类登月50周年纪念•致敬人类永不停息的科学探索。这是一部适合所有人阅读的月球探索史。月亮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了重返月球的计划,中国的嫦娥工程也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地球的唯一天然伴侣,月球的魅力是永恒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全面地认识它。从希腊神话到NASA阿波罗计划,再到中国嫦娥探月工程,这本书记录了人类探索月球的全部伟大瞬间。
《太空全书》:这是一套美国国家地理百年未公开的珍藏图集,翻开本书,你将看到前所未见的行星地图与天体影像。它从太阳系开始探索,带你追踪整个太阳系的生命周期,了解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成分,并一窥恒星从星际尘埃中诞生的瞬间。太阳系之外,它还会带你探索行星、暗物质与黑洞,剖析浩瀚无垠的神祕宇宙,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苍穹之上,丈量宇宙,这是一本太空迷不容错过的经典珍藏。 《太空全书2:一部包罗万象、气势恢宏、精彩纷呈的人类太空探索全纪录 》:跟世界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奖”入围作家安妮•鲁尼遨游太空,穿梭古今。如果说《太空全书》带你看的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现状,那么这本《太空全书2》带你回顾的,就是人类探索太空的“星路”历程。从各时期的宇宙星空图谱,到超级计算机可视化图像;从天才的哥白尼、爱因斯坦、霍金等,到美国宇航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从古老的敦煌星图,到尖端的哈勃望远镜和盖亚探测器……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的人类太空探索全纪录,以纵跨35000多年的209幅精美图片与实物图,让你见证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与传奇。
部分摘录:
我们的太阳系 太阳系的起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还在钻研地球的邻星是如何形成的。
我们对太阳系的起源知之甚少。可以确定的是,太阳系如今的运行模式于45.68亿年前形成。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团充斥着冰冷的气体和尘埃,没有固定形态的尘雾。那时的太阳星云,直径达数光年。
具体是什么因素加速了太阳系的形成,我们还不得而知。有些科学家猜测,太阳星云附近的超新星爆炸冲击太阳星云,引发星云坍缩。接下来的连锁反应,形成了几片高密度、高重力的区域,物质被吸入这些气体和尘埃团中。这些区域就变成了孕育星辰的孵化器,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太阳。
在太阳形成的区域,太阳星云中的物质在中间形成了一个球体,其他物质以初始时期的太阳为中心,在一个盘面上散开。这时的太阳就像金牛T星——一颗尚未进入核合成阶段的新星(核合成是指通过核融合产生比氦重的元素的过程)。过了5000万年,温度和压力升高,满足了核融合的条件(在此过程中氢转化为氦,产生超高温,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我们的太阳就此诞生。
但是变化并未就此结束。绕日轨道上的物质继续碰撞,其中一些凝聚成了较大的天体,还有一些碎裂成了较小的星际残骸。大部分行星是尘埃颗粒经过漫长的岁月聚集而成的。
如今,除了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外,太阳系大家庭中还包括很多其他类型的天体,比如矮行星、小行星,以及远在冥王星之外彗星数量极多的柯伊伯带。
行星的起源 在太阳形成之初,围绕太阳的一个盘面上散布着无数尘埃颗粒,行星就起源于这些微小的尘埃。微尘在碰撞中逐渐聚集成球体,我们称之为“星子”。直径约1.6千米的星子,就可以凭借自身的引力吸引其他星子。星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引发碰撞,此时的碰撞速度不能太快,否则,二者不会合而为一,反而会分崩离析。这个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的过程,大约持续了1亿年之久。
一部分星子合并融合,当然也有一部分星子分解消散。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只有八个“幸存者”持续稳定地发展至今: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八大行星。重力将炙热的岩浆状物质拉入行星的中心,同时将其外形塑造成了球体。行星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抵消了部分重力,在赤道位置形成了凸起;也就是说,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没有一个是正球体。
行星持续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太阳在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太阳风。太阳风由微小粒子及能量组成,强劲的太阳风足以吹散近日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表面绝大部分的气体。另外,由于离太阳过近,超高温导致水蒸气和甲烷气体无法凝结,只有熔点、密度更高的物质才能留下。因此,离太阳较近的都是富含岩石和金属的类地行星。
与之相对应的是,四颗远日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也被称为类木行星,由于距离太阳足够远,太阳风无力吹走冰和气体。因此,与它们的同胞兄弟——四颗近日行星相比,这些行星气体占比更高,主要是氢气和氦气。类木行星形成初期,就像新生的太阳一样,周围的物质也在一个盘面上环绕在行星周围。木星有67颗围绕它运行的卫星,俨然一个小型太阳系。
在近日行星和远日行星之间,满是星际残骸,即数百万颗小行星。这些星际残骸是太阳系形成时期残留的岩石、冰和金属。有些科学家认为,这里原本有一颗早期行星,只是在很久以前解体了。但天文学家认为,这个位置不可能有行星形成,因为木星的引力不允许该区域发展出一个行星大小的天体。(木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木星的质量是太阳系其他行星质量总和的2倍以上——质量足够大,将来很可能演变成恒星。)
在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的公转轨道之外,太阳星云最冰冷的区域,散落着冰质星子,但是这些星子的大小只能以千米计,不足以吸引周围的气体聚集,这些就是所谓的柯伊伯带天体。柯伊伯带是一个距太阳4500亿千米至7500亿千米的环面。在海王星之外,还有一颗曾经的行星——冥王星,冥王星在2006年被剔除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冥王星和类木行星相似,密度都比较小,但是体积却和类地行星一样小。
什么是行星 关于行星的明确定义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伴随着新发现,这个定义也在不断调整。天文学家普遍赞同的观点是:行星是指围绕恒星运行,质量足够大,可以使自身因为重力成为圆球体的天体。(与之相对应的是,小行星和彗星普遍呈现不规则形状。)
很多天文学家不把冥王星和柯伊伯带天体视作真正的行星;也有天文学家认为,与冥王星质量相当的柯伊伯带天体都可以被纳入行星之列。
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公布了新的太阳系天体等级分类。分类列表中包括小天体(比如小行星和彗星)、行星、矮行星以及原行星(比卫星和矮行星小,但是足以将其他物体和颗粒吸引入自身引力场的天体。一般认为原行星形成于太阳系早期,通常可发展成正常大小的行星)。天文学家逐渐发现,太阳系中的原行星数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2005年,一个天文学家团队在太阳系的边缘发现了一颗天体,这颗天体距太阳的距离是冥王星距太阳距离的3倍,而且这颗行星有一颗卫星。天文学家将这颗矮行星命名为阋神星(Eris)。
最近太阳系外围很多探索任务显示,太阳系中有数百颗矮行星——其中包括伐楼拿(Varuna)、创神星(Quaoar)、鸟神星(Makemake)、妊神星(Haumea)。这些矮行星大部分位于柯伊伯带,也有部分矮行星的椭圆形公转轨道已经超出了已知太阳系的范围,例如阋神星。由于这些天体太过遥远,不能依靠仪器对其进行科学测量,无法证实它们的确切体积以及具体形状,因此,我们也不能断定它们到底属不属于矮行星。
天文学家一直在比海王星还要遥远的天际搜索可能存在的隐藏行星。在已知太阳系的外围,存在一颗绕日公转的神秘X行星这一设想,激励天文学家有系统地搜寻着远距离的天体。到目前为止,还没能找到能证实X行星存在的证据。但是一小部分天文学家认为,有间接证据可以证明,太阳系中一定存在一颗巨大的行星,他们称其为第九颗行星。
和很多矮行星一样,没有人见过第九颗行星。虽然真容难见,引力影响却无法掩盖。柯伊伯带的很多天体成群聚集,说明受到了海王星之外的一颗大质量天体的影响。与阋神星和冥王星不同,第九颗行星的质量很可能是地球的10倍之多。基本可以确定,第九颗行星的运行轨道距太阳的距离是海王星距太阳距离的20倍,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大约是1万至2万个地球年。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