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民国四大名传(套装全四册)-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5) 139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李鸿章传》为梁启超所撰,是二十世纪经典传记名作。此书利用十二章节的篇幅,记录了李鸿章的一生。从他步入政坛开始,既而追随曾国落创建淮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等起义,随后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工业。末后在甲午中日之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他的心血也随之付诸东流。暮年作为外交家与列强周旋,直至生命结束。此书夹叙夹议,带领读者从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位饱受争议却盖棺未定的历史人物。 《朱元璋传》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撰写的一部关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记。此书从朱元璋小时写起,利用翔实丰富的史料、活泼生动的文笔,描述朱元璋如何从社会底层一跃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既而成为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封建帝王,将朱元璋波澜壮阔的一生作了全面的描述。本书曾四易其稿。其中1944年的版本有两个,重庆胜利出版社版书名《明太祖》,在创出版社版书名《由僧钵到皇权》。1947年末,此书的增订稿章节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刊出,1949年正式以《朱元璋传》为书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之后,又出版过1954年油印稿本以及1965年的三联书店版两个版本。本次出版为1949年的版本。 《张居正传》原名《张江陵传》,为佘守德所著,曾被列入梁启超等所编著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一书,后出版单行本发行。本书共有十九章,对张居正的生平事迹有综合性的论述。本书从介绍张居正的家世开始,既而他出仕为官,一直到他接受明穆宗的托孤重任,在神宗朝执掌朝政,力除弊政,实行他的施政方针,挽救江河日下的明王朝,详细记述了明代改革家张居正波澜壮阔的一生,再现了其曲折起伏的政治生涯。最后有各家对张居正的评论,让读者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 《苏东坡传》,为最早关于苏东坡的传记之一,作者是周景濂。苏轼虽是北宋最耀眼的天才之一,却因其“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不为时所重用,一路被贬,甚至贬到时称“蛮荒之地”的海南。在遭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从黄州自我突围,艺术境界由此登上更高的台阶。该传记利用苏东坡的诗句及其自述、他人记录等文字,叙述他的家庭生活和青年、中年、晚年等经历,以及他的气质与修养、诗文、年谱,为我们呈现一个丰满又真实的苏东坡。本书后面附有胡怀琛的《东坡生活》。胡氏在书中还加入了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苏三妹”与苏轼和秦观对诗等故事,使苏轼奔放浪漫、感情丰富、心胸阔达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2年归国。1913年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 余守德,民国学者,江苏人。曾和梁启超等人一起撰写《中国六大政治家》一书。他撰写的《张居正传》(原名《张江陵传》)是较早的关于张居正的现代传记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周景源,江苏常熟人。清末民初学者。1902年曾篡修《锡山周氏宗谱》十二卷。进入民国,兴趣转入中外关系史,于1936年出版《中葡外交史》一书。他撰写的《苏东坡传》,出版于1937年,是关于苏东坡最早的传记之一,比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要早十年。抗战期间,曾在上海倡办私立大南中学(沙洲中学前身)。

部分摘录:
一、李鸿章的家世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父亲名叫李进文,母亲沈氏,生有四个儿子,李瀚章做官做到两广总督,李鹤章和李昭庆,都参军并立下战功。李鸿章是家中的老二。出生于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幼年的时候在平常的私塾老师那里受教学习,准备科举考试,二十五岁那年,考中进士,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入到翰林院。
二、欧洲势力东扩 李鸿章刚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法国大革命浪潮平息之时,绝世英雄拿破仑,被流放于孤岛(译者注:圣赫勒拿岛)而身死。西欧大陆上的战乱动荡已经平定,列强之间不再相互侵略,都在积蓄力量,将目光转移到了东方。自此几千年来统一的古老中国,陷入了多灾多难的境地。伊犁划分界限的条约,同沙皇俄国在北疆产生了矛盾冲突;鸦片战争发生,英国人在广东挑开战端。在这个多事之秋的时代,也正是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再加上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艨艟战舰,劈波斩浪,驰骋万里,世界各国之间被迅速地拉近;苏伊士运河开凿完成,东西方之间相距更近,西方势力扩展到东方,汹涌澎湃,像狂飙的骏马,像怒吼的巨潮,击石拍岸,吞天吐日,势不可挡;想要去抵抗也是徒劳的。自从李鸿章出生以后,也实际上正是中国开始与世界产生联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涉最为艰难的时代。
三、中国内乱的发生 反观中国国内的社会现实,从乾隆以后,中国由盛转衰,民生凋敝,官员日益蛮横,国内祸事连连。乾隆六十年(1795年),就爆发了湖南、贵州地区的红苗叛乱,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起义,发展蔓延到了川陕五省,前前后后花了九年时间,消耗军费白银两亿两,也仅仅是控制住了局势。与此同时,海盗蔡牵等人,盘踞在安南(今越南),经常袭扰两广、福建、浙江等地,大肆地烧杀抢掠,到了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时候,才得以平定。随即又爆发了天理教李文成、林清等人的祸乱,袭扰山东、直隶两地,陕西也传来了箱工起义的警报。道光年间又爆发了回族张格尔的叛乱,边疆地区发生骚乱,朝廷派出军队大举讨伐,整整七年才得以平定。在嘉庆、道光年间,国家日益凋敝,民心很是骚动不安,但是朝中那些醉生梦死之人,仍然还如以前一样粉饰太平盛世,依旧歌舞升平,底层民众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都不曾报知君主,那些有见识的人因此而稍感忧虑。
纵观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是一部流血的历史,那些所谓的人才,都是杀人的人才。纵观古往今来的发展轨迹,只有在乱世的时候才会出现英雄,在太平盛世是不会有英雄出现的。历史发展到道光、咸丰末年之时,那些称之为英雄的人,才开始磨刀霍霍,等待时机干一番大事。自国家政权建立以来,从来没有百姓参与国事的先例,百姓被政府官员欺压、逼迫,被暴政凌虐,无处可以伸冤,百姓所能用以抵抗的手段,只有两种:轻者就罢市,重者就揭竿而起,这也是被情势逼迫的无奈之举。至于受命于天而改朝换代,百姓也将其视作是寻常的事情,这就是成王败寇的道理。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无赖出身,现在是盗贼,第二天却成了君王,只会去推崇强者,其他的都不值得一提。这样的风俗和民心,因此历朝历代那些揭竿而起的事情,在史料中不曾断绝。在这其中所出现的百十年的和平,也只不过是在经历了前一次的战乱杀戮之后,民众都厌恶战乱,并且人口减少,谋生相比之前更加容易,或者是君王、宰相治理下属有方,通过施行小恩小惠争取民心,对国家政事进行小修小补,谋得一时的安宁罢了。实际上国内导致祸乱发生的根源,从来不曾断绝,稍微有机可乘,就会重新发起。因此,几千年来的历史,实际上是用鲜血造就的,是用肝脑涂抹的,这是不容置疑和掩饰的。清朝既然可以在关外崛起,入主中原建立政权,根据我们汉人妄自尊大和对其他民族的蔑视之心,自然是不能不有所芥蒂,心中苦恼的。因此,在明朝灭亡之后,明朝遗民就出现秘密结社,企图恢复明朝政权的行为,两百年来从没有断绝,势力蔓延到内地十八个行省,到处都是。之前虽然多次的煽动,但是由于圣明的君王相继出现,所以没有得逞,积压久了,必然是要爆发的。到了道光、咸丰以后,官员平庸、顽劣,不足为惧,且日益明显,再加上国力凋敝,弊政频出,各种各样的国耻也相继发生,那些一腔热血的人想要一扫颓势,创立新制,那些心思狡诈之人也想趁机发难,实现自己的野心,这是情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于是当世英雄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借机而出;当世英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也借此登上历史舞台。
四、李鸿章和曾国藩的关系 李鸿章最初是以优贡生的身份客居在京城,凭借文学而被曾国藩赏识,拜曾国藩为师,朝夕相随,学习儒家义理和经世济民之学。李鸿章一生的学术造诣都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学习。等到进入翰林院,不到三年的时间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以一个平民的身份在广西揭竿而起,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占领了半个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也都相继被攻陷,朝廷的统治土崩瓦解,情势岌岌可危。此时,李鸿章刚好在安徽老家,协助安徽巡抚福济和工部侍郎吕贤基处理军务。此时庐州已经沦陷,太平军分别占据附近的地方,已成掎角之势,福济想要收复庐州,却不能实现。李鸿章提议先攻取含山、巢县来断绝敌军的后援力量。福济于是就授予李鸿章兵权,攻克了这两个县。于是李鸿章能够带兵打仗的名声传播开来,此时是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
当洪秀全攻陷武昌的时候,曾国藩以礼部侍郎之衔在老家丁忧,圣旨传达下来,要求他帮忙置办团练,曾国藩挺身而出,担起训练强兵劲旅扫除国难的重任。由此湘军就兴起了。湘军是淮军的母体。这时的八旗、绿营旧军,已经都堕落颓废成了不堪一击的寄生虫,难堪大任;军队的将校也都昏庸无能,不能恪尽职守。曾国藩洞察全局,知道除了革除弊政、更换人员,别无他法。因此,招揽天下英才,谋划全局,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恢复国家的统治秩序,实际上是从这里开始的。
洪秀全占领了南京之后,骄横之气逐渐出现,内部自相残杀,已经极其腐败了。如果此时官兵之中能够有得力的干将,那么荡平太平天国只是举手之劳。可是官军中骄横腐败的程度比敌人还要严重。咸丰六年(1856年),向荣所统帅的江南大营第一次溃败;咸丰十年(1860年),和春、张国樑统帅的江南大营再次溃败,造成江苏、浙江等地相继沦陷,太平军的气焰比最初时更加嚣张。再加上咸丰七年(1857年)以来,清政府和英国又产生冲突,张国樑、和春阵亡的时候,也正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天灾人祸,交叠而至,至此已经传位十代的大清王朝,情势已经十分危险了。
曾国藩虽然已经带兵十年,但是所负责的也仅仅是长江上游的政事,这可能是由于曾国藩深谋远虑、不求速成,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策略,也可能是由于朝廷不能委任专人,事权不能统一,曾国藩不能尽情地施展抱负。等到江南大营再次溃败的时候,朝廷才明白除了湘军之外,再没有可以仰仗的力量了。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朝廷委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随即又授予实权,被授予钦差大臣之职,统领操办江南的军政要事,由此开始,江南的兵权和财权才开始集中到曾国藩一人手中,他才得以和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齐心协力谋划苏州、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战事,全局在这时才开始出现转机。
李鸿章在福济做幕僚的时候,福济曾经上疏推荐他做道员,但是由于郑魁士的阻挠,最终没能成功。当时谣言四起,毁谤不断,这让李鸿章几乎无法在老家立足。后来,虽然被授予福建延邵建遗道员,也只是个虚名罢了,没有职责可言。到了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移师到建昌,李鸿章前来拜见,就留在曾国藩手下做幕僚。咸丰九年(1859年)五月,曾国藩派遣到抚州的四个旧部湘军新招募了五个营,让弟弟曾国荃统领他们,赶赴景德镇协助剿贼,同时派李鸿章作为参谋一同前往。江西地区的太平军被消除之后,李鸿章又在曾国藩军营中跟随了两年多。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商议兴办淮扬水师,请旨任命李鸿章担任江北司道,没能成功;再次推荐李鸿章担任两淮运使,奏章到达京城的时候,恰逢咸丰帝避难于承德,又不了了之了。此时李鸿章已经三十八岁,怀才不遇,十分郁闷,像古人一样拍腿慨叹,半生已过,自认为命运不济,不再去谈论功名利禄。唉!这是上天赐予李鸿章的磨难呢?还是上天赐予李鸿章的恩宠呢?让他不能尽情施展抱负,颠沛流离十多年,是在磨炼他的气量,丰富他的才识,为将来担当大任做铺垫。跟随曾国藩在军中共事多年,也是李鸿章进行磨炼最有得力的实验学校,这让李鸿章都终身受用。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