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侘寂之美 : 唐诗中的理想国-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2年前 (2022-07-15) 1213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选择了100首精美的唐诗,分为经典的十类题材,加以重新的诠释。其中既有对春花秋月等自然风物的细心描摹,又有登山临水时的深情咏叹,更有面对历史古迹时的深沉反思,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唐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对十类诗歌的解读中,既可以感知到唐代诗人们五彩斑斓的诗性生活,开阔自己的历史文化视野,丰富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接受美的熏陶,愉悦精神,享受快乐;又可以涵养性情,调适心境;更能够濡染古人崇高的精神,提高人生修为。

部分摘录:
孤篇压全唐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它的作者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赢得了“孤篇压全唐”(或者说是“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因为诗文写得好,张若虚当时在帝都长安小有名气。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三人,因为都出生于长江之滨,且不拘礼法、天性洒脱,所以并称唐代“吴中四士”。这四个人,虽然是并称,但张若虚的名气远远不及其他三位,以至于他的事迹流传很少,诗歌也大都散失了,只留下两篇传世,《春江花月夜》就是其中一篇。
首先,这首诗的题目极具美感。“春”“江”“花”“月”“夜”,其中任何一个字写出来都是一幅美好的图景,这首诗也紧紧围绕这些美好的事物展开。某个春天的夜晚,诗人独自走在江边,一轮明月悬挂空中,江水静静流淌在月光之下,点缀两岸的是似锦的春花。面对这样的景色,张若虚的灵感如泉水般涌上了心头,于是提笔写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如果是诗人,面前是浩渺的江水,视野一片开阔,如何写出这阔大的景象呢?张若虚想到的法子是,以海的辽阔来衬托江水气势的宏伟,潮水江水一望无际。在潮水的尽头,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这里诗人用了一个“生”字,赋予了潮水和明月生命,一下就把它们写活了。在这样的明月之下,江水的波澜都染上了月亮的光芒,星星点点,随着江水绵延千里。这景色不禁让人感慨:哪里的春江没有受到这月色的轻抚啊?有春江的地方就有明月,有明月和春江的地方就有这动人心魄的美!
收回远望的目光和感慨,看着近处的景色,诗人又写下:“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芳甸”是指开满花草的郊野,江水弯弯曲曲地流淌,像臂膀一样怀抱着花草,丛生的花草都被月光染上了银辉,就好像刚刚覆盖上了一层晶莹剔透的冰珠。空中的飞霜、岸边的白沙也都和月光融为了一体,目光所及处都是一片柔和的银白色。
接着,“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两句描写了一个近乎透明的世界,天水相接,无一丝尘埃,唯有一轮明月高高悬挂。澄澈的景色总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澄净和哲学上的深思。对着这一轮明月,诗人不禁问自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到底是谁最先在江边看到了这样美丽的明月,明月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照耀着人呢?这样的问题是无解的。前人写到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时,大多感喟不已。如汉代古诗《回车驾言迈》中说:“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魏晋时的阮籍也在《咏怀》中说:“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而张若虚的回答并不低沉,他写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尽管江月永恒而人生短暂,但人的存在也是代代相续的。年年相似的明月似乎是在等着什么人,这个人却一直没有出现。陪伴它的是什么呢?只有流动的江水。这也恰好呼应了上文“孤月轮”中的“孤”字,同时为下文写男女分离之苦奠定了感情基调。
这样的良辰美景使诗人不由得想到和爱人的分离。“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悠悠而去的白云象征的是离家之后的游子;“扁舟子”寓意游子在外,如风浪中的一叶小舟,飘忽不定。古人送别不像我们现在,我们都是送到车站,他们是跟着车船一直送出很远,直到岔路口才正式分别。“浦”在古代指河流交汇处,“青枫浦”应该就是诗人和爱人分别的岔口;“明月楼”则是思妇思念游子的地方。四个意象将游子的思归、思妇的盼归以及当时离别的不舍都生动展现了出来。
诗人的思绪随着月光进入了闺楼,想象此时心爱的人正在做什么。“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似乎理解妇人的苦闷,徘徊在闺楼上不愿离去,想要和她做个伴儿。月色入户,洒落在梳妆镜、帘子和捣衣的砧石上。这皎洁的月光虽美,却勾起了妇人更多相思的愁绪。月光“卷”也卷不去,“拂”也拂不完,一卷一拂既写出了月光的依人,又将妇人对游子的期盼、久等不归的惆怅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同时期的张九龄作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也有相似的体验,诗中写道:“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虽然分处两地,但共处一轮明月之下,月就是信使,传达着“我们”彼此相望对方的目光。可是,即使共望一轮明月,也不能相见。诗人只希望能化作一缕月光陪伴在爱人身旁,可是“专业”的信使——鸿雁和鱼龙尚且不能传达音信,更何况人呢?古时候的人想要互通信件是很难的,不像我们现在有邮局、快递,很方便。当时的驿站也多是用来通报官方消息的,普通人传信多是靠回家的同乡捎带,难度可想而知。唐代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说:“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这里的“双鲤”并不是指两条吃的鲤鱼,而是指书函,古代一种木制装信函的套子,或雕成鱼形或在上面刻有鲤鱼形状的图案,名叫“鲤鱼函”。不但鲤鱼可以传送书信,鸿雁也可以。《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在北海牧羊多年。匈奴与汉朝交好后,汉朝使臣要求放回苏武,匈奴的头领却谎称苏武已死。一天,汉天子在游猎时,得到一只大雁,发现它的脚上绑着帛书,上面写着:苏武在匈奴部落北方的大湖旁边。鸿雁从此有了传递书信的意义。这首诗用鸿雁、鱼龙都不能传递书信,衬托出了诗人和妇人相思而不得见的愁苦。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即使睡着了,这种思念也无法排解,昨天夜里诗人还梦到家中水潭里漂着片片的落花。春天伴随着流动的江水,已经快要过去了,可是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这时,明月开始向西方落去,这一夜又要过去了,浓浓的海雾弥漫在天地间,月亮也沉进雾中没了踪迹。从明月“共潮生”写到“藏海雾”,诗人又挨过去一个难眠的相思之夜,新的一天就要来了,可与家的距离依旧遥远,就好像北方的碣石到南方的湘水那么远,看不到路的尽头在哪里!不知道昨天有多少在外的游子,伴着皎洁的月光回到了家里。落下去的月亮,带着诗人的惆怅和思念,将最后的光辉洒在了江两岸的树林上。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在深邃迷离的意境中,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乡关之思写进诗情画意里,一遍又一遍地抒写,一遍又一遍地渲染,从而达到了情、景、理的融合。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