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文白对照四书五经全本(精注全译)(全八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5) 1278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合刊。中国古籍浩如烟海,“四书五经”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很基础的经典。
《四书》的编定是在宋代, 朱熹编《四书》意在教人为学与成人,所以以《大学》提纲挈领,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明门径和顺序。然后《论语》《孟子》教人具体去做。最后进深到《中庸》心法,以哲理精研。
《五经》的编定是在汉代。“五经”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开辟了中国诗教的传统;《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记言的历史,记载了上古的文献和事迹,从中可以找到中 国文化的源头:《周易》被推崇为群经之首,用变易的观点总结万事万物不易之规律,并做最简易的智慧说明,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孜孜矻矻地去研究;《礼记》 记述先秦礼制,孔子所讲的治学修身准则,博涉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地 理、历法、祭祀、生活规范等,集中论述了中国的礼乐文化和社会理想;《春秋》以微言大义的笔法,把善善、 恶恶、贤贤、贱不肖的褒贬判断,寓于记载之中,意在拨乱世反之正,为天下明是非,知荣辱,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历史观。

部分摘录:
大学章句 大,旧音泰,今读如字。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后,与後同,后放此。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⑦。治,平声,后放此。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去声,后放此。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矣,意既实,则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皆得所止之序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⑧,壹是⑨皆以修身为本⑩。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其本乱而末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⑫,而其所薄者厚⑬,未之有也!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此两节结上文两节之意。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凡二百五字。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凡千五百四十六字。凡传文,杂引经传,若无统纪,然文理接续,血脉贯通,深浅始终,至为精密。熟读详味,久当见之,今不尽释也。
①大学之道:“大学”的原则。“大学”在古代有两个意思:一是学识广博;二是与“小学”相对,即“大人之学”。古代把研究训诂、文字、音韵的学问称为“小学”。古代儿童入学,要先学习识字以及基础的文化知识和行为礼节。等到十五岁之后才可以学习“大学”。道,即宗旨、原则。②明明德:追求光明正大的道德。前一个“明”字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明,也可以理解为明了、明白;后一个“明”字为形容词,即显明、清楚之意。③亲民:指“新民”,意思是让民众弃旧革新。亲,通“新”,意思是更新、革新。④知止: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止,停止的地方,引申为目的。⑤得:收获。⑥齐其家: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使整齐有序,引申为治理。⑦格物:推求钻研事物的本质和原理。⑧庶人:指普通人,即百姓万民。⑨壹是:都是。⑩本:根本。⑪末:与“本”相对,指细枝末节之处。⑫厚者薄:指应当重视的地方没有重视。⑬薄者厚:不重要的地方却受到了重视。
大学的原则,在于让光明高尚的美德得到彰显,在于让人们抛弃旧的习俗、养成新的美德,在于让人达到最完美的善的境界。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才可以坚定地去追求,坚定地去追求才可以内心平静,内心平静才可以安稳,安稳才可以周密地考虑问题,周密的考虑问题才可以有所得。世上的每种事物都有本原和终止,每件事情都有初始和终结。知道了这些事物是有先有后的,也就接近事物发展的正道和规律了。古代那些想要向天下彰显光明高尚的美德的人,首先会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想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就要先把家庭治理得和睦美满;想要把家庭治理得和睦美满,就要先修养自身的美德;想要让自身具有美德,就要先把自己的思想端正;要想让自己的思想端正,就要先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要想让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就要先让自己得到知识;要想得到知识,就要先让自己认识、钻研世上的万事万物,得到知识在于能够认真地推究世上的万事万物。在对万事万物进行认真地钻研推究之后就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得到正确的认识之后自己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意念变得真诚之后思想就会端正,思想端正之后就能修养自身的美德,自身的美德修养好之后就能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把家庭管理得和睦美满之后就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国家治理得安定太平,整个天下也就安定太平了。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全都应当把修养个人的美德当成根本原则。根本乱了,却想把细枝末节治理好,应该受重视的不去重视,不重要的东西却很重视,这样做是不能把事情做好的!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康诰》《周书》。克,能也。《大甲》③曰:“顾④⑤天之明命⑥。”大,读作泰。,古是字。《大甲》《商书》。顾,谓常目在之也。,犹此也,或曰审也。天之明命,即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常目在之,则无时不明矣。《帝典》⑦曰:“克明峻德⑧。”峻,《书》作俊。《帝典》《尧典》《虞书》。峻,大也。皆自明也。结所引书,皆言自明己德之意。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此通下三章至“止于信”,旧本误在“没世不忘”之下。
①《康诰》:《尚书·周书》里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西周时期周成王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康叔对当地民众发布的命令。②克:能。③《大甲》:指《太甲》,《尚书·商书》里的一篇文章。④顾:想念,怀念。⑤:此,这。⑥明命:经常显露出来的光明本性。⑦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里的一篇。⑧克明峻德:出自《尧典》,但《尧典》中为“俊”,并非“峻”,意思是大、崇高。
《康诰》中说:“能够彰显、弘扬美德。”《太甲》中说:“怀念那上天赐予的光明的本性。”《尧典》中说:“能够弘扬高尚伟大的美德。”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要让自己来彰显光明伟大的美德。
汤①之《盘铭》②曰:“苟③日新④,日日新,又日新。”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康诰》曰:“作⑤新民。”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⑥《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是故⑦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⑧。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①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又称商汤、成汤。②《盘铭》:刻在容器上面用来告诫自己的箴言。此处的“盘”指的是商汤沐浴用的大盆。③苟:假如。④新:原指沐浴时洗去身上的污垢。⑤作:使振作,鼓励。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旧邦,古老的国家。命,指天命。维,语气词,没有实义。⑦是故:因此,所以。⑧无所不用其极:无处不尽心尽力地追求完美。
商朝开国君主汤在沐浴的澡盆上面刻的箴言说:“假如今天洗了澡就能够清洁身体,使身体焕然一新,那么就应该保持每天清洁身体,让身体和精神保持常新。”《康诰》中说:“让人们振作起来,激励他们弃旧图新。”《诗经·大雅·文王》中说:“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但它却禀受天命一直在除旧布新。”因此,品德高尚的君子无处不在尽心尽力地追求完美。
《诗》云:“邦畿jī千里,维民所止。”①《诗·商颂·玄鸟》之篇。邦畿,王者之都也。止,居也,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也。《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②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缗,《诗》作绵。《诗·小雅·绵蛮》之篇。缗蛮,鸟声。丘隅,岑蔚之处。子曰以下,孔子说《诗》之辞。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也。《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熙敬止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於缉之於,音乌。《诗·文王》之篇。穆穆,深远之意。於,叹美辞。缉,继续也。熙,光明也。敬止,言其无不敬而安所止也。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学者于此,究其精微之蕴,而又推类以尽其余,则于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所止而无疑矣。《诗》云:“瞻彼淇澳yù,菉lù竹猗yī猗。有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xiàn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xuān兮!”④“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xún栗⑤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澳,於六反。菉,《诗》作绿。猗,叶韵,音阿。僩,下版反。喧,《诗》作咺。,《诗》作谖,并况晚反。恂,郑氏读作峻。《诗·卫风·淇澳》之篇。淇,水名。澳,隈也。猗猗,美盛貌。兴也。斐,文貌。切以刀锯,琢以椎凿,皆裁物使成形质也。磋以钖,磨以沙石,皆治物使其滑泽也。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皆言其治之有绪,而益致其精也。瑟,严密之貌。僩,武毅之貌。赫喧,宣著盛大之貌。,忘也。道,言也。学,谓讲习讨论之事,自修者,省察克治之功。恂栗,战惧也。威,可畏也。仪,可象也。引《诗》而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栗、威仪,言其德容表里之盛。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