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国古典文学名家选集(全17册)-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2年前 (2022-07-15) 140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丛书精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朱彝尊、查慎行、黄仲则等古代一流作家的代表作品(包括诗、词、文),逐篇进行注释、评点,深入浅出地揭示其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艺术特色等。每个品种均有前言,介绍作家的主要经历和成就,部分品种还有集评、年谱等,资料更臻富赡。选注者均为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名家,如郁贤皓、邓魁英、孙昌武、周振甫、王水照、朱东润、周汝昌等,功力扎实,勤勉严谨,是本丛书“兼顾普及与研究”特色的重要保障。
★《王维孟浩然选集》:本书精选王维诗121首、文2篇以及孟浩然诗111首,逐篇注释、评点,既呈现以山水田园为主要素材的特点,亦顾及反映创作的多样性和阶段性,以使读者获得更全面立体的认识。附录2篇,详细介绍王、孟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他们的异同和贡献。
★《高适岑参选集》:本书精选高适诗129首、岑参诗132首,逐篇注释、评点,既集中反映出唐代边塞诗的奇异风貌,又从不同侧面呈现高、岑二人的创作特点,而且对以往注本中的疏漏颇有匡正。
★《李白选集》:本书精选李白诗300余首、文10余篇,逐篇注释、评点,并且辑录前人评语,深刻揭示李白的创作经历、思想特点和艺术风貌。选注者充分吸取古往今来的李白研究成果,时有独到的见解。
★《杜甫选集》:本书精选杜诗300余篇,兼顾不同时期、不同体裁和不同风格,以见“集大成”(苏轼评语)之一斑。逐篇注释、评点,说明写作年代、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着重注释与诗歌有关的史实,以阐发思想内涵。对前人的注释和评论也有选择地采用。
★《韩愈选集》:本书精选诗49篇、文49篇、赋1篇,以时间先后为序,每篇有注释、评笺(汇集前人评语)和按语(选注者评语);书首前言篇幅较长,如同一部微型评传。
★《柳宗元选集》:本书精选诗55篇、文43篇,逐篇注释、评点,另有附录3篇,资料翔实,论述精审。
★《白居易选集》:本书精选诗、词、文近300篇,力求兼备众体,较为全面地反映白居易创作的全貌,注释简明扼要,阐释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尤见功力。
★《杜牧选集》:本书精选诗137首,文19篇,基本代表杜牧文学创作水平。选注者在冯集梧注本的基础上,尤重以史注诗,无论是在字词训诂还是在诗旨研析上,均对前人研究有所补正。
★《李商隐选集》:本书精选诗200首,文27篇,逐篇注释、评点,极为细致。书首前言长达67页,详述李商隐之生平与诗文成就,如同一部微型评传。
★《欧阳修选集》:欧阳修堪称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一生与“庆历新政”“诗文革新运动”等北宋政坛、文坛大事紧密相关。本书精选诗185首、词44首、文46篇,分体编年,逐篇注释、评点。入选篇目兼顾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欧阳修的创作概况及其所处时代。书末附《欧阳修简谱》。
★《苏轼选集》:苏轼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诗词文皆成为历代学习的典范,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本书精选诗240多首、词50多首、文近30篇,都按写作先后排列,涵盖各体代表作品,基本反映了苏轼文学成就的大致风貌,注释、评点均极精审,为近年来罕见之优秀选本,对欣赏和研究都大有裨益。
★《黄庭坚选集》: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一,融汇古今,生新出奇,代表典型的宋诗风格。本书精选诗162首、词12首、文30篇,较全面地反映了黄庭坚的创作经历和思想艺术特色,注解详尽,于黄诗受儒、佛、道三家影响所形成的独特风格,有较深入的探讨。
★《杨万里选集》:本书精选诗、词、文、赋等各体作品约350篇,予以详细注释、点评,引言部分对杨万里的政治思想和艺术成就作了精到评价。
★《陆游选集》:陆游是南宋最著名的诗人,兼擅各体,近体诗“使事必切,属对必工,无意不搜而不落纤巧,无语不新而不事涂泽”,古体诗“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谨严”(《瓯北诗话》评语),词作又有“激昂感慨”“飘逸高妙”“流丽绵密”诸种风貌(《后村诗话》评语)。本书精选诗词268首、文46篇,每篇有准确简明的注释、精练独到的笺评,书末附《陆游简历》,甚便读者参阅。
★《朱彝尊选集》:朱彝尊清初著名作家、学者,其诗以才藻魄力擅胜,与王士禛齐名,其词追求醇雅,与陈维崧齐名,开出浙西词派;其文为顾炎武诸家所推许。本书选精选赋、诗、词、曲、文共293篇,基本反映了朱氏的创作面貌。注解翔实,对朱彝尊的经历、思想以及当时史事、制度等予以说明,是近现代有关朱彝尊诗文的第一个较具规模和质量的读本。
★《查慎行选集》:查慎行是清代一位有着重要影响与特殊地位的作家。他行踪半天下,作诗逾万首,诗风逼视苏轼、陆游,才气横溢,时人评谓“犹孤凤独鹤,翱翔于百鸟鸡群中,可谓横绝一时”。本书精选诗266首、词24阕、文10篇,基本反映了查氏的创作面貌。每篇作品都说明创作背景,注释详赡,评点精当。
★《黄仲则选集》:黄景仁(字仲则)是清代杰出诗人,“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包世臣语)。论者谓其学李白、韩愈、李商隐、苏轼,而与李白为最近。黄景仁诗用典甚多,目前尚无全集注本,对读者来说是个遗憾。本书精选434首诗,已达黄景仁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予以注释、辑评,书末又附“总评”,甚便阅读。

部分摘录:
黄仲則(1749—1783)是清朝中期最特出的詩人,曾名噪一時,“乾隆六十年間,論詩者推爲第一”(包世臣語)。即使按近代的評論,他在整個清代詩壇的排名中,也是位居前列的。他名景仁,仲則是他的字,又字漢鏞,自號鹿菲子,室名兩當軒。當時朋友之間詩詞唱酬,書信往來,文章論述,多稱他黄仲則,後世的書刊評論亦然,景仁的名反而很生疏。所以我們尊重習慣,在書名和行文中都用黄仲則,或直書仲則。
黄仲則的祖籍是武進,今江蘇常州市。他於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初四午時生於江蘇高淳縣學署,因爲他的祖父大樂在高淳縣當縣學訓導,他的父親之掞爲縣學生。他四歲喪父,七歲隨祖父自高淳歸武進,居白雲溪上。他由祖父扶養長大。八九歲已能作制舉文,但他對這種制舉文並不喜歡,而好作幽苦語,有“江頭一夜雨,樓上五更寒”之句。十二歲時祖父去世。十五歲與一表姊妹相戀。他後來所寫的名作《綺懷》詩十六首,記述的就是那時的情事。
十六歲參加縣裏的童子試,三千人中獲冠軍,得到常州知府潘恂及武進知縣王祖肅的賞識。補博士弟子員。十七歲至宜興氿里讀書,與一雛妓相好。嗣後寫下《感舊》詩四首及《感舊雜詩》四首。郁達夫的短篇小説《采石磯》,就是以這八首詩爲背景寫成的。十八歲在江陰的旅舍中遇見洪亮吉。洪亮吉帶着他母親所授的漢魏樂府刻本,上面還有朱墨點評及幾首擬作。仲則看了很喜歡,就與亮吉一起研習,並仿傚擬作。他們兩人是同鄉,“君家雲溪南,我家雲溪北”(黄仲則《題洪稚存機聲燈影圖》),又都喜愛詩,因此結爲好友。十九歲時,邵齊燾編修罷官歸,主講武進龍城書院,仲則從之游。邵師“矜其苦吟無師,且未學,循循誘之。景仁亦感知遇”(《黄仲則年譜》)。邵師的悉心教導,爲仲則以後在詩歌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年秋,仲則赴江寧鄉試,落選。正值潘恂升任浙江觀察,邀仲則往。仲則遂客杭州觀察署中。次年又去新安訪問升任徽州同知的王祖肅。在去新安途中,仲則獲悉邵齊燾師病故。這對他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使他感到人生之奄忽,乃開始浪游。由武林而四明,溯錢塘,登黄山,復經豫章,泛湘水,登衡山,浮洞庭,再由長江歸家。時出時游,前後約三年。其間還在杭州拜訪鄭誠齋太史,鄭對他也很友愛。
在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出路只有一條大道,學而優則仕。從隋唐開始,主要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明清考的是八股文,亦稱制藝。考試要經過三個層次: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中式者稱舉人。會試、殿試都在京都舉行。殿試中選成爲進士,就能分配到官職。如果鄉試落選,就只能當塾師,教授蒙童,或者在官員手下當幕僚。家境富裕的當然可以待在家中不工作。仲則家貧,父親和祖父去世後,他的哥哥又在他十六歲時離世。家中只有他一個男人,他不得不扛起養家的重擔。
他在鄭誠齋家中住了一個多月,只能含淚告别,對鄭説:“景仁無兄弟,母老家貧,居無所賴,將游四方覓升斗爲養耳。”鄭有一個同年好友王太岳,在湖南任按察使,於是就介紹仲則去湖南。仲則在王太岳按察使署中待了半年,又去安徽,客太平知府沈業富幕。時大興朱筠督安徽學政,延名宿校文,夙聞仲則之名,以禮相邀。於是仲則就去朱筠幕中,並受業於門下。
乾隆三十七年(1772),仲則二十四歲,朱筠學使率諸幕友於三月上巳日爲會於采石磯太白樓,賦詩者十數人。李白是仲則最仰慕的大詩人,因此感興獨多。他洋洋灑灑寫了一首長詩《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遍示座客,座客皆輟筆。時八府士子咸集於樓下,競相傳抄。仲則的詩名大震。會後,朱筠又與仲則等幕友歷游黄山、齊雲、九華諸勝。冬,仲則又隨朱筠學使校文六郡,歷經徽州、寧國、池州、安慶、鳳陽等地。仲則在朱筠幕中待了三年,後因與同事者議不合而離去,乾隆四十年(1775)夏,應壽州知州張蓀圃之約,主正陽書院講席。這幾年來,仲則的行迹遍及安徽、湖南、江西、浙江、江蘇五省,不僅增加了許多閲歷,而且得江山之助,他所作的詩,愈益奇肆高妙。然而猶恨無幽并豪士氣,於是他蓄意欲游京師。初冬,他從安徽鳳臺起程,由淮水東下,入渦水,北行至亳州;然後陸行入河南,在歸德府渡黄河,經山東東阿、德州北上,於歲暮到達北京。時朱筠亦調職在京,仲則就賃居於朱筠寓所附近的日南坊西。
乾隆四十一年(1776),仲則二十八歲,由於乾隆帝平定兩金川之亂,蹕經津門,各省士子獻詩賦慶賀。仲則寫了兩首詩,《平定兩金川大功告成恭紀》和《平定金川鐃歌》,獲二等,賞緞二匹,得校録四庫館。於是仲則便在王昶手下工作,並在其門下受業。經朱筠介紹又與都中名士翁方綱、紀昀、温汝适等定交,參加翁方綱、蔣士銓、吴錫麒等組織的“都門詩社”,經常詩酒唱和,相得甚歡。仲則除詩詞外,兼善書畫,又通篆刻,因此更爲都中名士所重視。冬,洪亮吉母去世,仲則感而賦詩:“故人新廢《蓼莪》篇,我亦臨風尺涕懸。同作浪游因母養,今知難得是親年。……”《聞稚存丁母憂》頓時産生迎母來京就養,以便菽水承歡的想法。於是他寫信給洪亮吉,請亮吉營劃。亮吉替他把他家的半頃土地和三間老屋典於人,托他的一個親戚護送他的老母和妻兒進京。
仲則本以爲他在四庫館的俸銀可以維持家用,而實際上,他估計不足。“長安居不易”,“支持八口難”,館穀不足以資給養。當時的境況,讀《都門秋思》詩“一梳霜冷慈親髮,半甑塵凝病婦餐”,“全家都在風聲裏,九月衣裳未剪裁”,便可知其大概。幸得朱筠及同鄉陳秋士輩不時資助,勉强苦度了三年,於乾隆四十五年秋不得不移家南歸。仲則自己應山東學使程世淳邀請去濟南,客於學使署中。入冬,得吴竹橋書,催促他重返北京。
次年(乾隆四十六年)初春,因病於京都法源寺休養。陝西巡撫畢沅讀《都門秋思》詩,生忻慕之意,謂值千金,姑先寄五百金速其西游。仲則遂於初夏赴西安。途經安肅、保定、真定、井陘、壽陽等地,所至俱有詩。在西安,頗受畢沅巡撫禮遇,加上洪亮吉及另一同鄉好友孫星衍在他之前已在幕中,幕府中名士甚衆,極詩文宴會之樂。但他歲暮即返回北京。乾隆四十七年,仲則三十四歲,由於他津門獻詩曾獲二等,在武英殿充書簽官,例得主簿,入資爲縣丞,也就是成了候補縣丞。按照當時的規則,候補者需要到吏部去候選,吏部根據候選者的職位、資歷等各方面條件排列次序,待有職位空缺,逐個補入,等待的時間可能很長。另外也可以出錢捐納,即所謂的“入資”,這樣就比較簡便。仲則無資,只得請人資助及向人借貸。此時朱筠已去世,王昶扈從南巡。他在京都告貸無着,又爲債家所逼,實在没有辦法,最後他想到只能到西安去求助。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