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华民国专题史(套装书共18册)-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5) 1504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第01卷 从帝制到共和:中华民国的创立 本书是丛书“中华民国专题史”的第一册,全书围绕晚晴到民国的转变,尤其是中华民国建立,在各个方面的建制,从而带来中国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变革.是近代中国追求独立民主成功的第一步。
第02卷 文化、观念与社会思潮 本书为《中华民国专题史》丛书的第二册,着重研究民国建立后,民国的文化脉络和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的主要的社会思潮,分析民国的文化发展与思潮之间,以及思潮与政治发展趋向之间的复杂关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第03卷 北京政府时期的政治与外交 本书主要研究北洋时期的政治与外交,即包括北洋时期的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演变,也包括当时的外交状况,以及两者之间互为影响的复杂关系。
第04卷 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 七十位专家,十八个专题,重构民国历史,两岸四地历史学者首次合作完成。国民革命以及北伐,是民国历史的又一个转折点,即告别武人执政的北洋政府,转入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时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思潮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四卷: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的着力之处。
第05卷 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 七十位专家,十八个专题,重构民国历史,两岸四地历史学者首次合作完成。“亲美”外交一直是国民政府外交的一个重要路线,尤其是对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后期的外交而言。《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五卷:国民政府执政与对美关系》将专题研究国民政府执政状况与对美关系。
第06卷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 本书分别从农业、工业、财税、金融四个方面介绍了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发展情况。作者卓遵宏、姜良芹、刘文宾、刘慧宇论述全面,兼具理论阐述、调研数据、历史资料引用和自己的研究观点,是一本研究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佳作。
第07卷 中共农村道路探索 本书围绕中国共产党对农村道路的探索过程展开研究,尤其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农村道路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思潮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08卷 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 本书主要研究了民国时期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于民国时期的农村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到现在仍留有痕迹。本书主要研究了民国时期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对于民国时期的农村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而到现在仍留有痕迹。
第09卷 城市化进程研究 七十位专家,十八个专题,重构民国历史,两岸四地历史学者首次合作完成。民国时期的城市化呈现地域差异和一定程度上的畸形发展,《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九卷:城市化进程研究》将此时期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第10卷 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民国时期所有成就里面比较突出的一项,它是中国现代教育兴起的源头,也是《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卷: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探讨的主题。 《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卷: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共分八章,分头叙述了民国初期教育的变革与发展、20年代教育的探索、国民政府建立后对教育的推动、抗战前十年和战时中国教育的坚持与发展、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战后的教育、近代中国私立教育的发展。
第11卷 抗日战争与战时体制 这本《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一卷:抗日战争与战时体制》主要围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尤其是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国民政府为应对战争而对政制组织所作的调整进行分析研究。
第12卷 抗战时期的沦陷区与伪政权 本册书主要研究1937-1945年之间两个大区域——大后方和沦陷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国民政府西迁及稍后的汪伪政府的成立为标志,当时的中国呈现了两种状态,这是本册书的着力。 本册书主要研究1937-1945年之间两个大区域——大后方和沦陷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国民政府西迁及稍后的汪伪政府的成立为标志,当时的中国呈现了两种状态,这是本册书的着力。
第13卷 边疆与少数民族 近代以来,边疆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干涉下,一直处于不平静状态,俄国及其后来的苏联,英国,日本无不入侵,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民国时期,中国政府一再掀起收利权运动,修订新约运动。《中华民国专题史(第13卷):边疆与少数民族》将对民国时期的中国边疆和少数民族进行研究。
第14卷 华侨与国家建设 七十位专家,十八个专题,重构民国历史,两岸四地历史学者首次合作完成。 华侨对于近代中国,尤其是对于中华民国的国家构建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四卷:华侨与国家建设》将对民国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华侨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15卷 台湾光复研究 七十位专家,十八个专题,重构民国历史,两岸四地历史学者首次合作完成。《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五卷:台湾光复研究》关于台湾光复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民国以后,而是追溯至中日甲午之战,清政府割让台湾,从历史的脉络研究台湾光复的历史。
第16卷 国共内战 七十位专家,十八个专题,重构民国历史,两岸四地历史学者首次合作完成。《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六卷:国共内战》主要围绕1945年至1949年国共之间自抗日战争胜利后的谈判,到国共展开内战,并对此,及其在此期间的重大事件进行更为客观理性的评价。
第17卷 香港与内地关系研究 本书将考察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香港历史,关注的重点放在中华民国史大背景下香港与内地的多重联系和相互影响,对香港地方自身的历史发展研究从略。
第18卷 革命、战争与澳门 1911年至1949年的澳门史属于尚待深入开拓与研究的现代澳门历史时段,《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八卷:革命、战争与澳门》在参考并引用大量历史档案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对澳门在期间所经历的特殊历史进程,期间澳门历史细节与中华民族命运同构共振的关系,以及与那段革命、战争两大主题相互交织的世界历史之密切关系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研究,客观真实地叙述了这段澳门历史上令人难忘的曲折岁月。

部分摘录:
就辛亥革命史及民初政局历史研究而言,最初的著述始于革命党人之撰述。当中较著者,有章士钊翻译宫崎滔天之《三十三年之梦》下半部而成的《孙逸仙》一书,孙中山自述兴中会、同盟会时期革命经历的《伦敦被难记》、《革命缘起》、《中国革命史》,陈少白记述兴中会时期之革命经历的《兴中会革命史要》,冯自由记述其时之革命人物、团体、宣传及其活动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革命逸史》等书。冯氏之一手记录,使其获取革命“百科全书”的称誉。此外,尚有光复会陶成章记述光复会在浙江的革命活动的《浙案纪略》,宋教仁记述同盟会成立及华兴会之活动的《我的历史》。(3)随着20世纪中国政治的急剧变动,相关的辛亥革命和民国初期历史的著述,出现了不同立场的研究观点。谢文孙搜罗1902至1972年出版的相关中文论著,进行研究与分析,提出以正统学派(Orthodox)及新正统学派(Neo-Orthodox)分别标签国民党及共产党统治下之辛亥革命研究著述。前者以孙中山缔造及领导国民革命为核心之观点撰述。后者则以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理论为指导,剖析近代中国革命历程,指出近代中国革命为反帝、反封建,以农民、工人为主体,而以民族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为同盟所发动之革命,从而促成社会变革,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当中的革命过程是,由孙中山领导完成“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而由中国共产党继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基于上述分析,孙中山首起倡导革命,乃革命之“先行者”,而辛亥革命则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两岸的辛亥革命研究,即由此而起。1949年后随着两岸政治的分离,台湾与大陆的学者分别以“正统”及“新正统”的观点对辛亥革命史进行论述。期间随着学术与文化之开放与交流,相关研究与著述的观点逐渐出现新的变化,使辛亥革命史研究日益多元化,从而丰富了此一领域的研究成果。(5)以下分述台湾及大陆相关研究的成绩。
在台湾史学界,自1950年以降,郭廷以创设近代史研究所(简称近史所),推动中国近代史之研究,以辛亥革命为首之民国史即为研究对象之一。(6)台湾史政机关——党史委员会及“国史馆”典藏了大量的革命及开国史料,为辛亥革命史及民国初期历史研究之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7)其时之研究乃以革命及其开国人物为对象,包括同盟会重要领袖如孙中山、黄兴、胡汉民、宋教仁,及开国领袖黎元洪,均为学者所关注,而孙中山的生平、事业和思想,更为学者研究的焦点。(8)正当正统学派史学观念仍具影响,人物研究仍为主流之际,近史所张朋园首先出版了《梁启超与清季革命》(1964)及《立宪派与辛亥革命》(1969)二书,另辟蹊径。前书研究梁启超于1894年至1911年间的政治思想与行为,指陈梁氏为清季革命运动的间接助长者。后书探讨立宪派于咨议局、资政院之活动及参与辛亥革命之史实,从而肯定立宪派对清季革命的贡献。稍后同所之张玉法,先后发表《清季的立宪团体》(1972)及《清季的革命团体》(1975),为继张朋园后另一位研究辛亥革命之重要学者。前书重点讨论清季推动立宪运动的各种民间组织,并给予立宪运动高度评价。后书对清季革命运动中不同革命团体派系之分合大势进行研究,进而重建辛亥革命发展之全貌。其后张玉法以此一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提出辛亥革命性质为“全民革命”之理论,并于1982年出席芝加哥亚洲学会时发表论文,与出席会议的持辛亥革命为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观点的大陆著名学者章开沅进行论辩,是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张、章论战”,从而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9)台湾辛亥革命史研究,即在上述二张四书出版之后,不但突破了正统派的研究观点,并且带动对清季立宪运动这一课题的研究,为辛亥革命史研究创立新猷。此后张玉法对民初政党也进行了研究,出版了《民国初年的政党》一书。
与此同时,近史所李国祁及张朋园主持“中国现代化之区域研究1860—1916年”,利用西方现代化观念研究清末民初沿江、沿海十个省区的政治、社会及经济变迁。这项研究的成果是,先后出版了苏云峰的湖北省、李国祁的闽浙台、张玉法的山东、张朋园的湖南及王树槐的江苏五书,从而带动了辛亥革命省区的研究。该所的李国祁、吕实强、赵中孚、苏云峰、张朋园、陈三井、林明德等发表了不少相关的专题研究成果(10),并引致林能士研究华北的革命活动,其日后出版了《辛亥时期北方的革命活动》一书。
在台湾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立宪运动及省区研究,成为辛亥革命研究成果之两大标志,此后相关课题研究日多,包括妇女与辛亥革命研究(11),英、法、俄、美、日等列强与辛亥革命之外交关系研究(12),华侨与辛亥革命研究(13),同盟会革命宣传研究(14),南北议和与南京政府研究(15)等。由此可见,台湾一地之辛亥革命研究,就其课题观之,乃由以人物研究为主,转为对立宪派、革命团体之研究,继而注意省区、社会阶层及外交关系研究,研究日趋多元化。(16)然而随着台湾于1987年解除“戒严令”,政治日渐民主化,促成台湾本土主义之抬头。史学研究亦受影响,台湾新一代史学研究工作者,其研究兴趣日渐转向台湾本土历史之研究,而辛亥革命及民国史研究,则转趋淡薄。
就大陆而言,由于对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革命史地位的肯定,并且明言为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继承者,兼且自上世纪80年代期盼结束国家分裂,完成两岸统一,故自1951年起,每逢辛亥革命10周年,起而举办纪念研讨会,先后举办了50周年、70周年、80周年、90周年及100周年的纪念研讨会,藉以缅怀及保存先贤振兴中华、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记忆。(17)并相继出版大量文史资料及会议论文集,丰富了辛亥革命研究此一领域的成果,从而构成辛亥革命研究史中之“纪念史学”。每十周年纪念的研究及出版活动,无疑为辛亥革命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及研究成果,并整理出一条研究发展之理路,深值吾人关注。(18)
就此而论,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时,先后出版吴玉章之《辛亥革命》及《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实为马列毛理论与辛亥革命史实结合的研究成果,堪称新正统学派的代表作。又据章开沅之不完全统计,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先后出版相关书籍50余种,资料30余种,论文500余篇,自此奠基中国大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地位。可惜60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1966—1976),史学研究沦为政治工具,研究无由发展,幸好打倒“四人帮”,结束政治斗争。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降,实行改革与开放政策,为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辛亥革命史研究,犹如“火凤凰之再生”,从此开展,集中于北京、上海、武汉及广州四地之研究机关及大专院校,重新开拓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之研究,召开一系列孙中山及辛亥革命之研讨会,加强与海内外学者之交流。其中两岸以章开沅及张玉法同时出席芝加哥亚洲学会,分别提出辛亥革命究属“资产阶级革命”,抑或“全民革命”,将两岸之辛亥革命研究对话活动,推向高潮。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