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新律师进阶之路-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4) 111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是优秀青年律师冯清清的诚意之作,以严谨的思路、流畅准确的语言,为非诉律师新人介绍成为一名优秀律师应该具备的思维与技能。
本书分上下两篇,分别介绍思维与方法。
思维篇包括如下内容:
【理解非诉律师这个职业】
【非诉律师工作交往的那些人】
【非诉业务,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思维】
【非诉业务,比身体更重要的是情绪】
【从学院派到真正解决问题】。
方法篇包括如下内容:
【电子邮件:天天见】
【法律研究:有研究才有发言权】
【合同审阅:如吃饭般日常】
【合同起草:这是件大事】
【常见的法律文书:我们的王牌产品】
【法律谈判:准备、逻辑和表达】
【法律尽职调查:一项有趣但高风险的游戏】

作者介绍

冯清清,1989年生,云南人。广东广悦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厦门大学法学硕士。
专注于私募基金和公司治理领域法律事务,专业文章被收录于《私募基金实务精要3》《私募基金实务精要2》,先后于《法制日报》《法治周末》和无讼阅读发表文章60余篇。
“清的菜园”是作者的原创公众号,内容关乎法律随笔、执业感悟、书评影评和旅行手记,多次获智合、约法、iCourt法秀等转载。

部分摘录:
非诉律师工作交往的那些人
天地万物,种类无穷无尽,皆为造物主之功,但天底下却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那两条腿的动物——男人与女人,那么变化多端。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发觉:人真是形形色色,无奇不有。因此,我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墨守成规的也好,传统的也罢,甚至是极其无聊的人,若谈起自己做的事、熟知的东西,或是兴趣所在,无不散发出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每个人自此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一个人最初给我的印象似乎呆板无聊,满嘴废话,让人呵欠连连。这人是新英格兰小镇的银行家。可是,突然间他话锋一转,谈到扣子的演变史,细说这个小东西的发明、形状、材质、功能和用途等,却叫我大开眼界。在谈论这个主题时,他那炽热的情感直逼伟大的抒情诗人。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倒不是话题本身,而是他这个人。在一刹那间,他已变成一个相当独特的人。
我总是喜欢以一些人物为例来阐释,因为“人”比“概念”来得有趣多了。
——德鲁克 [11]
第一节  你的客户,没有不急的
一、客户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自己高频交往的特定人群。他们可能是你的客户,也可能是你的上级、同事或同行。在选择一种职业前,前辈们常说,要先理解你的职业。这种理解,建立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解这项职业要做的事,另一个就是理解与之打交道的人。“事”和“人”,是当你面对一个全新的职业领域时,着手了解的最好切入点。与这两者的互动,能描绘出一幅关于你的“职业图像”。就像德鲁克所讲的,人形形色色,无奇不有,每个人都会凭借某些特别的点,成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因而,“事”和“人”所描绘的职业图像,不是刻板的,标签化的,而是流动的,有呼吸的。本章将向你讲述非诉律师工作交往中的那些人,旨在对非诉律师的职业图像能有几笔真实描绘。当你有意选择这份职业时,除了执业技能,相信也对即将打交道的人群充满好奇。
客户,是律师工作交往者中最核心的群体,他们是法律服务的委托方,是律师费的付费方,在常年法律顾问合同或专项法律顾问合同中,一般位列甲方的位置,故而被统称为“甲方”。与诉讼业务有所不同,非诉业务以机构客户为主,个人客户非常少。机构当中,又以企业客户居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企业之外,还有一部分政府单位。这个群体构成,决定了非诉业务的客户相对而言更去情绪化,不易出现与个人客户沟通时的情绪波动、性情反复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说非诉律师与客户打交道会更容易。因为机构客户往往意味着集体意志、较长的决策流程和审批时间,不像个人客户那样一个人说了算。于是你会发现,在项目中,客户的要求经常变化,事情来了十万火急,而你一旦回复,又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这就是客户作为甲方的日常。我们要什么?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现在要!一言概之,对律师而言,客户是一种必要且紧急的存在。
二、“客户急”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
客户A:“这份文件很急,需要您今天回复。”
客户B:“这个问题很急,请立即回复。”
客户C:“同事在现场等着,合同麻烦您马上看一眼,没问题的话我们就签了。”
这都是律师工作中的高频对话,我听到过同事无数次就此抱怨,我自己也遇到过数不清多少次了。前两种还好,顶多表示紧急和盼复;最后一种,让人当场血压升高。律师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你那漏洞百出格式都没调好的合同,还希望当场就签了?第二反应是,当场签也行,别发给律师看啊,既希望律师“看一眼”,又希望回复“没问题”,想得挺美。当然,这桥段作为律师内心戏过一遍也就罢了,抱怨无益,终归还是要回到解决问题上来。
既然这是业务中的普遍情况,我们必须思考,当客户说“某某很急”时,“急”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当客户要合同、催报告时,他要的是合同或报告本身吗?不是的,他要的是律师发现的问题,建议的交易结构;甚至有时,客户要的只是一个快速响应的姿态。想想那个关于钻机的经典案例。用户买钻孔机,要的是钻孔机本身吗?不是的。标准答案是,客户要的是墙上那个孔。在我看来,买钻孔机,要的是孔吗?也不尽然。用户要的是墙上挂幅画,进一步看,最终要的是整个房间文艺氛围的打造。如果今天我的工作是客户委托我买一台钻孔机,我会考虑:第一,除了钻孔机,有无其他更轻便节约的方法可以在墙上打孔;第二,是否需要配套几张艺术画片或北欧画框,契合打孔的最终目的。这样,就不至于在墙上打好孔后,客户催促:赶紧去买一个画框,咱们需要今天就挂上!
律师业务同样如此。面对客户的困难或问题,一者,你要关注他问题背后的最终目的,这决定了你提供的方案或建议的有效性。在事项本身就紧急的情况下,倘若你的回复不能一击即中,无疑会将双方都拖入更深的泥淖中。再者,对急切的事项,不要指哪儿打哪儿,推一步做一步,一定要多考虑一步。想得尽可能深远,处境就会愈加开阔。回过头看,那些频频陷入紧急和被动的情境,有多少是律师自己的问题?
三、如何应对客户急需的工作
对待客户急需的工作,应区分“急”的不同情形分别对待。
第一种,事情本身真的很紧急。比如,并购项目,事先约定了交割时间,必须在某个时点出具全套交易文件;挂牌项目,股转系统反馈了补充意见,必须在特定时间提交补充法律意见书;顾问单位发生员工自残事件,需第一时间协助客户处理……以上情形,无论基于时间节点还是事情本身的性质,都是真正紧急的类型。对待这类工作,不仅必须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还要尽可能多做一步,将客户想不到或想到了暂时还没安排的事,先做一步。比如,并购项目出具了投资协议或股权转让协议等交易文件后,下一步便是工商变更。与客户沟通好时间进度后,可以尽早安排工商变更文件的草拟。
第二种,客户“瞎着急”。这个说法虽然不好听,但实务中不少见。并非所有的事项都急在节骨眼上,有的时候,客户也会提出貌似很急的工作要求,而这些要求,对事情本身并没有实质意义。比如,为了配合领导剪彩或视察,将已中止的收购项目紧急启动,并要求律师三五天内出报告,有“阶段性成果”。这类工作,对客户而言确实急迫,但这只是一种姿态。把握好工作的时间和程度,不必过于深究。必要时,还可与客户积极沟通,了解其对项目推进的真实想法,并告知律师工作的标准时间和流程,寻求对方的理解。
有的时候,客户出于对某项业务的不了解,提出的时间进度不切实际。以往业务中,有时会遇到客户无法预估监管部门反馈意见的时间、补充核查的时间,或者意外事件,进而对项目进度提出过于乐观的时间预期。针对这种情况,律师应当在第一时间就向客户说明,并提出修改建议。倘若置之不理,待到客户催促文件时才质疑时间表的合理性,不仅让自己陷于被动,也让客户对你的专业性产生怀疑。
四、能否与客户有更良好的沟通
应对完客户急需的工作,让我们多思考一个问题:律师能否与客户有更良好的沟通?无讼“夜聊会”栏目曾向我约稿过一个话题——哪一次与当事人的相处,让你收获颇丰?我记录了一次与客户相处愉快的经历。
对非诉律师而言,当事人的概念是很弱的,我们习惯称其为“客户”,且多为机构——不同性质的企业和政府部门。这些客户套在一个叫“公司”或“单位”的面具下,很难有个性特征可言,业务过程既无铁肩担道义的热血,亦无唇枪舌剑的激辩。诚心说,工作过程可学习之处很多,但谈不上收获颇丰,至多是电邮颇多罢了。
但客户中会有让我印象深刻的人。她叫田田,是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的董事兼人事总管。这个职位塑造的大多是雷厉风行不讨人喜的师太,但她不一样,待人接物平易谦和,沟通问题利索果断。要知道,平日项目有太多时间不是花在项目本身,而是在沟通上。因为愉快合作的感情基础,一次工作结束后,我们相约晚餐。不同于以往与客户的晚餐,她在闲谈之间没有和我聊“互联网+”,没有聊信息科技的未来趋势,没有聊几千万的融资……我们聊了最近看的书,聊了她养的狗狗——这个被她根据科学养狗书籍培养得会吃萝卜的家伙,聊了上学时都曾待过的城市,最后聊到了家乡……
那是一次愉快的晚餐,我并无任何智识的增长或业务的收获,但满心愉悦,她或许也一样。倘若一定要说这一次相处有何收获,或为何印象深刻,大抵是因为——回到生活。一个多么简单又稀缺的价值!我们的工作环境中,不乏专业、规范和严谨的榜样——在普遍追求过得去就好的主流中,这已然是令人称道的存在;但我仍希望遇到那些专业敬业之余能回到生活本身的人,那些温暖丰富的人,那些心灵热烈的人。在与之相处的过程中,收获不在于讨论了多少项目的成败,而是我们可以在内心和现实中构建多少美好。
以此作为与客户相处的常态,不现实。但并不妨碍你去相信并且追求,与客户的相处,让双方都收获颇丰。
第二节  你的老板,没有不“傻”的
一、合伙人,一个身兼多职的角色
在学校,老板指的是导师,而在律所,老板指的是合伙人。虽然很多律所在推行或探索公司化的管理模式,以期打破单个团队“小生产队式”的作业模式,建立业务部门和律师池制度;但不可否认,即使在公司制管理的律所,新人进入后,仍然会面对特定合伙人作为你的“上级领导”,他们或者是你所在团队的合伙人,或者是你所处部门的合伙人。
合伙人是个身兼多职的角色。对律师团队而言,合伙人既是这个团队的创始股东,又是CEO,同时还是业务员。他们既要负责管理,又要负责业务创收和项目承办,同时兼顾团队建设。不同于律政电视剧中的桥段,这个定位并没有给合伙人带来“霸道总裁”的即视感。相反,在与同事或同行的交流中,你常常会觉得,老板们很“傻”。比如,有的事明明他自己十分钟就能搞定,非要交办下来,你来做就得花两个小时;有的会议明摆着是务虚性质,非得全员出动,浩浩荡荡参加;新规出台,已做过法律研究发给他,和客户开会时还是得老一套;某位同事明明是“猪队友”,还对其视而不见,赞赏有加……
这些困扰,对新人如浓雾一般,有必要穿透聊聊。
二、合伙人的两种画像和特质
合伙人也有不同类型,有专注于做业务的“学者型”,有擅长于揽客户的“商人型”,也有注重讲政治的“官员型”。不同类型的合伙人,执业的立身之本不同。在曾指导过我的合伙人中,就有“学者型”和“商人型”,虽然同为“红圈律所”合伙人,他们的执业风格却大相径庭。
这位“学者型”的合伙人,性情温和。交办工作给助理时,他常常会用会议室的白板或桌上的一张纸,将故事背景、前因后果、主角配角都画出来,耐心地讲给你听。对新人而言,这是极好的指导模式,任何一项崭新的工作所带来陌生感和诸多疑惑,都在他的讲解中一一消解。偶有瞬间,你甚至会觉得自己重新回到校园。这样的好事,听上去让人艳羡。但他也有很多让助手困扰的地方,如严重不守时,有时在与客户的会议中,因为他的迟到,你不得不随时接应可能突发的各种状况。团队聚餐、内部会议就更别提了。
另一位“商人型”的合伙人,大气爽直。与前一位合伙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不会和你讲那么多故事。能三句话讲清的,绝不用五句。和客户沟通也是如此,讲一个问题,讲透了,就可以了。那种重复三遍的事,在他的概念中,是要多收律师费的。相应的,交办工作给助理时,他通常只讲大的梗概,剩下的剧情靠你脑补。审阅你交出的工作成果时,也不会面面俱到,把握大方向即可。于他而言,律师业务更像是一盘生意,大家在商言商,干净利落。对新人而言,刚入职场就跟上这样的执业节奏有些难。
从执业成长来看,“学者型”的合伙人对青年律师可能有更多帮助。而对于“商人型”的合伙人,在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再协助配合,会更适合。他能在客户管理和案件管理上,给你经验和启发。“官员型”的合伙人我没有直接协助过,不宜妄言。
随着对律所工作性质的认识,对所协助合伙人的观察,我发现身为老板,合伙人有两项特质,闪闪发光——一个是擅学习,一个是会聊天。在律师行业中,这是两项极为重要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是向内的,关乎你的知识更新。在创新业务层出不穷的今天,律师能否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决定了能否在新业务中占得先机。依我观察,老板们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在持续学习这一点上,确实是新人的标杆。按照他们的年龄、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在条件相似的其他行业,很多人靠喝茶聊天拉皮条也能生活得很滋润。而我所能观察到的合伙人,无一不对新知保持敏感,持续学习。
沟通能力则是向外的,关乎业务开拓和客户维护。青年律师在和客户沟通时,大多只能做到有一说一,问题解答完便无话可说,场面顿时陷入尴尬。与此不同,有老板的场合,往往不愁话讲。大至中美贸易、人工智能,小至对方籍贯、写字楼租金,老板们总能聊得熨帖自如。虽为闲聊场合,但谈天说地背后,是资讯、数据、经历和见识的累积。会聊天,不是执业必备技能,我也见过不善言辞业务做得不错的合伙人。但这是一个加分项,除了能解决问题,还能给人带来愉快交流体验的律师,无疑会获得更多欣赏和信任。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