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历史的细节(全五卷)-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4) 132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轮子、马镫、弓箭、火药和帆船,在历史的时间线上,每一个器物都有它值得诉说的故事,它们引发国家变革,让不同的文明之间发生碰撞,因此形成了人类的文明史,而历史的神秘和趣味也在于此。 本书是“历史的细节”系列的第一卷,讲述从轮子第一次被发明开始,人类对轮子的改进和利用,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国家、战争和文明的历程,将轮子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娓娓道来。从轮子到战车、道路,从马车到轿子、独轮车、汽车,从春秋的礼制崩溃,到近代的工业革命。可以说,轮子带给人类的,是巨大的思想启蒙和科技革命。

作者介绍

杜君立,关中人,通识历史写作者。主要作品包括:《历史的细节》(五卷本)、《现代的历程》、《新食货志》、《历史的慰藉》等。其中《现代的历程》曾获得2016年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奖,“第十二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部分摘录:
轩辕传说 作为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轮子时代的国家,甚至轮子常常被作为中国文明的起点。
发明轮子的人被中国人奉为民族始祖,他就是轩辕黄帝。中华民族常常还以轩辕来自我命名,由此也可以看出轮子对古代中国的革命性意义。
《路史》 [1] 中说,在4600年前,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以尊太上,故号曰轩辕氏”。
按照现代历史学的概念,黄帝发明车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作为信史。
从考古来看,在距今3600年前的二里头遗址中,曾发现过车辙的痕迹。在一块二里头时期的陶片上还有一个貌似“车”的象形字。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最迟在夏代晚期,中国已经开始使用车。
据技术史学家李约瑟考证,在4500年到3500年前,中国就已经进入了轮子时代——由转蓬而为轮,由轮而为舆,最后成为车。“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轮行可载,因物知生,复为之舆。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后汉书·舆服上》)
中国最早的车应是牛车和马车。
以文字记载而言,《古史考》中说:“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西汉陆贾所著《新语》中说,夏代的奚仲“挠曲为轮,因直为辕”,最早发明了马车;奚仲还担任“车正”一职,负责管理车辆。
古书《司马法》有一段逸文,其中说:“夏后氏谓辇曰余车,殷曰胡奴车,周曰辎辇。辇有一斧、一斤、一凿、一梩、一锄,周辇加二版、二筑。夏后氏二十人而辇,殷十八人而辇,周十五人而辇。”可见中国很早就已经有了20个人拉的大型车辆。
夏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史记·夏本纪》),交通工具已经比较齐备。
商周时代,贵族都习惯以车马陪葬,因为木质容易在地下腐朽,考古工作者必须小心翼翼地采用剥剔技术,才能显现出车的轮廓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早期畜力车的通用形式为单辕两轮车。中国古代的两轮车常用两马至四马驾车和牵引。驾车的马称为服马,两侧协同牵引的马称为骖马。《说文》上说,商代有三匹马拉的车,谓之骖;周人又增加了一匹,谓之驷。 [2]
商周时期,贵族喜欢把生前所用的车马,连同驾车的奴隶一起殉葬,最多的达几十辆车,这种极不人道的习俗,在无意中为现代考古留下一笔重要的遗产。
在河南浚县的周墓中,曾经出土了12辆车,发现的马骨有72具,这说明每辆车都是由六匹马牵引,可见墓主生前的地位相当尊贵。按理说,这是周天子才可享有的特权。
就考古挖掘的实物来说,商代的车从一出现就显得比较成熟,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构件,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似乎缺乏一个明显的从原始发明到逐渐完善的过程。
更令人惊奇的是,商代的早期车型与亚美尼亚出土的双轮车极为相似。
规与矩 商周时期,马车已经非常普及,但一般仅限于作为战争工具和贵族仪仗,日常运输和代步仍多用牛车和人力车。
对古代中国来说,车的出现导致一场影响广泛的革命,这远远超出技术本身。车使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
韩非说:“明于权计,审于地形、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大,则入多。”(《韩非子·难二》)正如西方的雅典人致力于造船,地处东方内陆的中国,则在制车方面匠心独运。木制马车是当时能够集中表现“工匠为机”技艺的最典型的机械。
作为国之重器,战车的大批量生产,使大型手工场开始实行更加细致的专业分工和流水作业。“车工”依靠专业技术,从农业中脱离出来,成为中国最早的产业革命。“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斫,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 [3]
《考工记》 [4] 说:“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类似的,《续汉书·舆服志上》也说:“一器而群工致巧者,车最多。”
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车是集大成的高科技装备,不仅利用了各种不同材质的木器和金属,制作与设计也涉及很多力学难题。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工艺全书,《考工记》详细记录了制造车辆的各种分工,除过车人外,还有制造轮子的轮人、造车厢的舆人和制车辕的辀人。
中国古人认为,制造车的关键在于轮子:“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
中国传统古车的各部分名称
轮子的出现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轮子已经从功用上升到文化高度,“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同上)
意思是说,方形车厢象征地,圆形车盖象征天,30根辐条象征一月30天,车盖的28根支架象征28星宿。人乘车行走,如日月穿梭,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境界。
古代说到匠人,主要是指木匠,也叫“大匠”,大匠的主要工作就是做车。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制造轮子的匠人称为“轮人”,他们与一般匠人不同。轮人使用的工具是“规”,匠人用的为“矩”,规就是圆规,矩就是尺子。所谓“规矩”,引申为法度,无规矩不成方圆。
墨子说,“轮人”用规量度天下,“中吾规者谓之圆,不中吾规者谓之不圆。是以圆与不圆,皆可得而知也。”(《墨子·天志中》)
春秋时期,中国的文字体系基本已经形成。之前的人们都是口口相授,此时已经出现了专门著书立说的人。推崇技术的墨子在其著作中鼓吹:“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槃盂,传遗后世子孙。”(同上)
有写书人,自然也就有了读书人。在先秦诸子中,《论语》《孟子》和《墨子》等典籍都是以口语对话的方式展开,相对而言,老子、孙子和庄子或许是最早的专业著书者。
庄子借轮扁斫轮,大讲了一番“读书无用”的道理: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轮扁问:“圣人还在吗?”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